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意識也在不斷進步,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認識到了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對孩子的重大影響力。
所以越來越多的爸爸也會每天專門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也分擔媽媽帶孩子的壓力。許多爸爸們把帶孩子這件事情變得輕鬆愉快,還讓孩子感覺到了不一樣的奇趣。
而孩子在感受到快樂的同時,也能學到知識,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微博上就有這樣一個「硬核」爸爸。
這位爸爸名字叫做張帥,來自鄭州。他為了女兒親手用硬紙板做玩具。他做的每一樣玩具都精巧又好玩,尤其是完美還原了俄羅斯方塊等經典小遊戲。到現在,這位爸爸已經做出了上百個手工玩具,還把做玩具的教程拍成視頻發出去,讓更多的家長學習。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女兒玩這些遊戲玩得非常專心。
坐在紙板子做的軌道和火車中,女兒自己擺放小湖泊、小房子還有火車隧道;爸爸做的投珠子遊戲,爸爸放入彈珠,經過一個個小棍子改變方向,讓女兒在下邊用小盒子接住;孩子還有俄羅斯方塊、夾住子、龜兔賽跑、紙手臂等新奇有趣的紙板遊戲機。這些遊戲機的精巧程度和好玩程度不比一些電子小遊戲差。
當問到張爸爸為什麼有了自己做玩具的想法時,張爸爸回答:「孩子兩歲多的時候開始接觸電子產品,現在的孩子好像都這麼長大的,就想通過手工、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童年。」提及做玩具的收穫,張爸爸笑了:「一方面是成就感,讓孩子感覺自己這個爸爸無所不能,另一方面也帶來一些影響,讓更多爸爸媽媽多陪陪孩子,非常有意義。」
相信網友們也感覺到這位爸爸的厲害之處,同樣也感受到了張爸爸的影響。網友們評論說:「太棒了,我想要一套」、「想艾特一下我老公,不能讓他丟鄭州人的臉」還有網友說:「做他的女兒好幸福,請問這樣的爸爸哪裡領?」可見網友們的感嘆和羨慕。
不過羨慕是一回事,自己做就是另一回事了。說到做手工,許多家長就頭疼。幼兒園裡三天兩頭布置手工作業,到頭來全被家長做了。而且家長們也希望能做出好的作品,關鍵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方面是幼兒園裡要求的手工要求特別多,而且要上交,留給家長動手的時間少。家長們要做好、做精緻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家長本來工作就很忙,沒有時間天天做手工,而且完成幼兒園手工會被限定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沒辦法自由發揮。
幼兒園手工是有許多局限性,那麼家長要怎麼打破這種局面,儘量讓孩子受到更多的啟發,得到更多的鍛鍊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手工為什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
一位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在孩子的幼年時期(0-6歲),陪孩子玩和做手工是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孩子在做手工的過程中,一直都是專心致志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這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有非常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做手工還能鍛鍊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對色彩、圖形、空間的認識也非常有幫助,還能夠開發孩子的想像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如果家長在和孩子做手工的過程中沒有收穫到這些好處,就不能算作是一次成功的手工。
那麼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去做什麼樣的手工呢?
多做啟發式手工
做手工最重要的不是好看、漂亮,而是動手過程中的體現出的創意。所以家長們在和孩子做手工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孩子和啟發孩子。
不要讓家長自己一個人飛速地完成所有工作,而是需要引導孩子,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創意。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鍛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想像力。
閱讀、手工相結合
有些孩子非常調皮,一點都靜不下來,也不愛看書和寫寫畫畫。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其實爸爸媽媽可以考慮將閱讀和手工結合起來。
因為做手工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非常專注,所以孩子也就能安靜下來讀或者寫了。而且二者結合不僅能讓孩子靜心,還可以讓枯燥的閱讀變得有趣,這樣孩子以後也可能會慢慢愛上閱讀。
基礎認知+手工,邊玩邊學
孩子能在做手工的過程中學到許多小知識,這是不是非常不錯呢?孩子在小的時候缺乏一些對這個世界的基礎認知。那麼家長在做手工的過程中就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孩子認識到這些小知識。
比如家長可以在陪孩子捏橡皮泥的時候捏出花朵、樹葉,再由此告訴孩子什麼是四季,還可以捏出一些小動物,讓孩子認識動物,認識自然。這樣教孩子輕鬆又有趣,還可以開發孩子的大腦,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孩子的手工其實是鍛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非常有效且重要的活動。家長們與其讓孩子去看電視、玩電子遊戲,不如陪孩子去做手工。現在幼兒園裡經常會布置手工,所以家長們和孩子一起進行這樣的親子活動的機會還真不少。雖然幼兒園手工完成不容易,可是只要家長把握好做手工的原則,讓孩子能從中得到鍛鍊和提高,也不失為一項非常好的活動。那麼家長們為此費的心也值了。而且做一個讓孩子開心,讓別人敬佩的「硬核家長」也非常棒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