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在道教中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無喜必有禍」的民謠,就是關於本命年不甚吉利的反映。太歲是道教神靈,值年太歲專責司察人間善惡,每年輪流降福或降禍給有福報或作惡多端之人,衝太歲者,破財、招小人、諸事不順,多厄運橫禍,招惹禍端。怎麼辦呢!過去的做法,就是拜「順星」。
在民間,本命年也被說成是「坎兒年」,就是有坎兒要邁,什麼樣的坎兒,難也不知道。怎麼辦!不可預知的東西,就去找神兒來幫忙,因此,民間習俗,時值本命年,必須恭恭敬敬地去道觀,將那些令人敬而遠之「太歲」當作「順星」,認認真真地發自內心的拜一拜,以期自己在「坎兒年」裡平平安安,順順噹噹。如北京白雲觀元辰殿,就是著名的一座。所謂「元辰」,是指吉利時日。元辰殿又叫六十甲子殿,供奉六十甲子神。這六十甲子神就是六十個太歲,哪一位都是得罪不起的,這是為什麼呢!
白雲觀的元辰殿,始建於800多年前的金朝明昌年間,是金章宗為自己生母所建,為了奉祀太后的本命之神。道教吸收民間流行的「本命」說法,提出了「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論。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某一幹支年,這一年就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例如某人出生在丙寅年,那麼丙寅就是他的本命元辰或本命年。本人出生日在六十甲子的幹支日,則叫本命日。如某人生於丙寅年戊辰日,那他的本命年是丙寅,本命日是戊辰。
道教把六十甲子宿化、神化,六十甲子成了六十尊元辰星宿神,還把他們附會上人名並塑成文、武、長、幼,形態各異的六十位神仙模樣。如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身穿長袍。面目清癯,五綹長髯,奇特的是二目中各長出一支小手,手心中各託有一目。乙丑太歲陳材大將軍,是位年輕公子模樣,身著鎧甲,手執長槍。在元辰殿中,六十甲子神環繞四周依次排列,中央是北鬥眾星之母——鬥姆神像。過去習俗,禮拜本命元辰之星宿神,乞求本命星保佑自己吉祥如意,一生順利,叫做「求順星」或「拜順星」。
祈拜本命星以求延壽,在古代十分盛行。《三國演義》中就談到諸葛亮在五丈原禳星之事。諸葛孔明在帳中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孔明披髮仗劍,踏罡步鬥,若七日內本命燈不滅,就能增壽一紀(十ニ年)。不料,大將魏延夜闖帳內報告軍情,將本命燈撲滅。孔明棄劍長嘆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也!」諸葛亮禳星並不一定確有其事,但古人禮拜順星卻很普遍。
在南方的廣州,也有一座著名的金花廟,是廣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金花古廟。該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廟中曾有六十位「當年太歲至德尊神」(即六十甲子神),也很有名。古書云:「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道,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由於太歲神位高權重,人人敬而畏之,為避免得惡太歲,在衝犯太歲之年,必須在新開春期間求取「太歲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趨吉避兇。
當然,「本命年犯太歲」,這都是傳說。民間還有本命年扎紅腰帶、穿紅內衣,以求趨吉避兇、消災免禍;佩戴貔貅,趕走邪氣、帶來歡樂及好運等習俗,目的都是在精神上首先獲得先機,從而在心裡埋下福的種子,暗示自己能夠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這是古人的遊戲,向好、向善、向上的遊戲。不必當真。不過,六十個太歲,都在注視著你,你可要好上加好哦!好人永遠平安。
本命年,因為你的降臨這一天成了一個美麗的日子,從此世界便多了一抹誘人的色彩。生日的燭光裡搖曳一季繁花,每一支都有神賜的祝福:本命年,吉星高照,萬事順心,生日快樂!(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