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處於困境的兒童能及時得到幫助;周末,社區提供免費活動供孩子們選擇;全年,遍布街鄉的兒童督導員統籌著困境兒童福利和服務工作......這一張從個體到群體、從補缺到適度普惠的「關愛網」,兜起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孩子們的無憂童年。
2019年,因為「通惠明天」——通州區兒童福利服務項目的開展,孩子們感受到了更多幸福和關愛。
社區裡的免費「興趣班」
2019年12月22日下午2點,通運街道紫荊雅園社區居委會裡,一場由兒童成長驛站舉辦的非遺文化進社區活動準時開始。
「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把剪紙、刻紙、撕紙、燙紙統稱為剪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體驗其中的刻紙,怎麼樣?」志願者話音剛落,就迎來孩子們整齊洪亮地回答:「好!」
領到墊板、刻刀、圖紙、紅紙後,孩子們就在父母的陪伴下動起手來。沒多久,一幅幅頗為像樣的刻紙作品出爐了。「社區這種免費興趣班,不僅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面、提升了傳統文化修養,還讓孩子從小就有社區歸屬感。」參加活動的一位家長如是說。
2018年起,通州區依託區社會福利院成立區級兒童福利指導中心,在鄉鎮、街道層面建立兒童成長驛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專業社會組織運營,並將服務輸送到全區各社區(村)的兒童之家等兒童服務設施。隨著兒童成長驛站在通州區的全覆蓋,全區兒童都可以在離家最近的兒童服務設施找到自己喜歡的服務項目。
從之前的只為困境兒童兜底,到如今為所有孩子服務,這些變化背後,是通州區民政局投入795.28萬元市級福彩公益金,為16個成長驛站和200個兒童服務設施注入服務力量,對全區600個社區(村)兒童主任、16個兒童督導員和其他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培訓的結果。
專業用心的兒童督導員
於家務回族鄉社會事務管理科科長孟慧,是通州區16個兒童督導員之一。
根據職責要求,兒童督導員不僅要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服務保障等工作、制定有關工作計劃和工作方案,還要管理好社區(村)一級的兒童主任,指導村(居) 民委員會做好兒童關愛服務場所建設與管理。
為了知道這項工作究竟該怎麼做,科裡專門組織各村兒童主任前往通州區社會福利院。「聽著院長的介紹,看著院裡的孩子,許多兒童主任眼眶都溼了。」孟慧說,通過這次近距離了解,大家認識到,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多留意、發現需要幫助的孩子,把他們的情況匯集起來,再藉助政府購買服務、聘請專業社工,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保護和服務。
2019年10月13日 ,承接於家務回族鄉兒童福利服務項目的社工機構——通州區盛德社會工作事務所組織成長驛站的孩子們去了北京野生動物園;
11月9日,「盛德社工」又帶孩子們在於家務村兒童之家開展了用貝殼製作畫作的活動;
11月16日,富各莊村兒童之家裡,一場親子互動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更為親密......
截至目前,於家務回族鄉已經開展了20餘場活動,惠及兒童 500餘人次。
「我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摸排困難孩子,幫他們申請補貼,而是能服務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能為他們做更多的事兒。」孟慧說,鄉裡的孩子平時到市區的機會少,通過驛站的活動,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無論是普通孩子還是困境兒童,都可以得到切實的幫助。
擺脫困境的幸運小女孩
9年前的一個夏天,於家務回族鄉的董華(化名)在草叢裡發現了一名女嬰。看著弱小啼哭的孩子,董華在沒找到孩子父母或其他親人的情況下,把孩子抱回了家,與老伴兒一起撫養,取名「玲玲」(化名)。
2016年,董華在接玲玲放學回家的路上遭遇交通事故,不幸去世。由於老人的子女一直對玲玲的到來不甚樂意,老人去世後,他們都不願意撫養玲玲,玲玲只能跟奶奶相依為命。如今,奶奶的身體每況愈下,玲玲又處於需要家人格外關心、教育的階段。沒有戶口,未來玲玲的升學乃至就業、生活,都成了奶奶的心病。
當社工和孟慧掌握祖孫情況後,立即開始聯繫資源精準幫扶。在多次入戶做工作、徵得玲玲和奶奶兩人同意後,決定將玲玲送往通州區社會福利院生活。
與此同時,孟慧與福利院、屬地派出所、社工等各方負責人開會商討,落實玲玲的落戶、教育等問題。最終,屬地派出所負責接案處置、收集材料、協助落戶,社工則協助福利院幫玲玲辦理入院、轉學等手續。
2019年10月20日 ,「盛德社工」 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到家接走了玲玲, 看著孫女離去的背影,87歲的奶奶流下了眼淚,這眼淚中既有不舍,又包含一份如願。
初到福利院的玲玲每周都會與奶奶通電話,在福利院護理員和老師的關愛下,她很快適應了院裡的生活。加上福利院老師每日輔導,她的功課也有了明顯進步。這一切,讓孟慧深感自己工作的意義:「有時也會累,但這種付出換來的是希望。想到我們現在做的事兒,可能會改變孩子的 一生,就很有成就感。」
從2019年8月「通惠明天」項目啟動至今,在通州區民政部門牽頭下,原來在兒童工作領域「獨唱」的各部門及各方社會力量一起「合唱」,在基本建成的通州區、鄉鎮(街道)、社區(村)、社會組織(社工)四級工作體系中,「唱」出了城市副中心兒童的幸福童年。
文字:《北京社區報》 記者郭彥
編輯: 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