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4年12月,對於50所高校的75名年輕人而言,似乎沒有了嚴寒。他們因為共同的興趣和志向,從四面八方聚在了一起,聚在北京,聚成一團火。
2014年12月24日,第三屆中國高校國際交流社團骨幹培訓班在北京開班。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高校國際交流社團聯誼會承辦的培訓活動,引起了全國各高校國際交流社團的極大興趣和關注。
所有參加活動的年輕人,都來自同一個組織——中國高校國際交流社團聯誼會(China Alliance of Campus International Societies,簡稱CACIS),他們所在高校的國際交流社團,是聯誼會的會員單位。在為期3天的培訓中,社團骨幹們拜訪外交部、與青年外交官面對面、參觀中國交通建設集團總部、參加主題講座、進行社團展示……活動安排緊湊,異彩紛呈。
參加活動的莘莘學子們,是活躍在各高校國際交流社團的負責人,為和他們一樣的年輕人搭建「溝通世界,傳播中國」的橋梁,是他們努力的方向。他們的背後,既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也有著響噹噹的頭銜。用「青年精英」、「校園領袖」來定義他們,並不顯得突兀。他們眼中的世界,已經超出了大多數同齡人的想像——在他們看來,世界不是圓的,而是平的。
鍛造社團領袖領導力
來自外交學院英語系大二年級的學生李龑,是參加培訓活動的代表之一。儘管在讀大二,他已經是外交學院時事研究會的會長了。
他說,剛上大一時,一位學長深深地影響了他,讓他做出了加入社團的正確選擇。「學長對時事研究會愛得深沉,他是時事研究會唯一的『終身會員』。儘管他既不是會長,也不是副部長,卻對時事研究會的工作充滿了激情。」李龑說,受到學長的鼓舞,他決定加入這個在學校有著極大影響力的社團。加入社團一年後,李龑通過競選當上了會長。
當上會長的李龑並不輕鬆。「以前在學術部的時候,我只需要把觀點表達清楚就行,但是現在,領導4個組、80多名會員,如何協調、調動他們,如何觀察、布局,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李龑說,「對於會長一職,相比學術素養、協調能力,感染他人的能力是作為會長應該具備的,要發揮『粘合劑』的作用。」
和李龑一樣,當年鄒湘寧也是靠著一股「粘勁兒」,「粘」住了他的社團成員,「粘」住了他們學校的留學生。
鄒湘寧是東南大學國際交流協會的主席。自動化專業的工科背景,並不能阻擋他對多元文化和國際交流的熱情。
國際交流協會是一個面向在華留學生的社團,為幫助初到中國的留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中國的文化和生活,社團向他們提供服務,組織一些有關中國文化、禮儀方面的培訓活動。同時,為了豐富留學生的生活,社團還舉辦一系列交流活動。
「我們的活動有定期活動和不定期活動。定期活動包括中外交流舞會、世界文化節、迎新年遊園會,等等;不定期活動,是那些有特殊背景或者特殊節日的活動,比如『呼籲和平』詩朗誦等。」
大一結束後,鄒湘寧先後辭去了三個社團的職務,一心一意地經營國際交流協會。他告訴記者,他所領導的社團目前有70人,「但是,剛開始時,有些同學的積極性並不高。」
「當初有人看到『國際交流協會』這個名字,就會聯想到發達國家,抱著接觸發達國家留學生的目的,加入了這個社團。但是實際上,在我們學校,許多留學生來自發展中國家,當現實與初衷起了衝突,有些人的動力就沒有了,有些成員甚至接受不了這些國家的語言和文化。」
經過與有消極思想的社團成員進行談心,鄒湘寧最終說服了他們。
去年11月舉行的中外交流舞會,鄒湘寧領導的國際交流協會從暑假就開始籌備。但當一切都準備充分的時候,場地出了問題。
「那就把舞會改成派對!」鄒湘寧說。然而,天公並不作美。活動當天,天氣驟變,突然下起了大雨。但是,活動還是照常進行。在這場派對中,他們不僅保留了舞蹈,還加入了與留學生的互動遊戲。
「中外學生通過此活動,進行了有效的交流與溝通。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社團的價值和意義!」鄒湘寧說。
三天,一個裡程碑
模擬聯合國大會(簡稱「模聯」),是風靡眾多高校的跨校際的交流活動。
在鄭州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主席楊康的眼中,模聯能夠培養青年人的國際視野,鍛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河南省是『模聯』的一塊窪地。」他說。
大一以來,多次赴外地參加模聯大會的楊康發現,鄭州大學模聯乃至河南省整體的模聯水平,都遠落後於東部發達地區的高校。
「首先是語言障礙,語言是模聯面臨的問題。除了發達地區高校舉行的高水平的模聯外,很多地方高校舉辦的模聯都存在這個問題。」按照規則,模聯分為場上交鋒和場下博弈,「由於水平有限,有些代表場上交鋒講英文,場下博弈說中文。在場上即使是說英文,也存在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種現象。」楊康說。
除了語言外,對國際關係、國際問題缺乏基本的認知,也是模聯發展面對的難題。「有的代表隨意發揮,不顧現實。」
即便如此,楊康還是非常想把模聯做下去,因為他深知模聯對於大學生的價值之所在,那就是要培養青年人的國際視野、鍛鍊交流溝通的能力。
談到在北京舉行的這次培訓活動,楊康說,「這次培訓,開闊了我的眼界,方方面面得到了鍛鍊,我見到了許多『大神』級的校園領袖,我們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受益匪淺。」
鄒湘寧談起這次培訓,也非常有感觸。他說,「去年,我有一個學長參加了培訓班。回來後,他對我說,這個培訓班,會成為你人生中的一個裡程碑。當時我無法相信,還在想:3天,能夠幹什麼!」
但來到北京後,鄒湘寧的想法變了,「3天,的確是一個裡程碑!」
「例如,聽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講座,到央企學習國家的對外經濟戰略,拜訪外交部,等等。這一系列活動,在我心中湧起了強烈的愛國情緒,我突然感到青年人要有更多的擔當。」
鄒湘寧說,中國外交官的核心價值觀——忠誠、使命、奉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覺,重任就落在我們的肩上」,他笑著說,「也許這看上去有些自信心『爆棚』,但這是我內心的真實感受。」
在培訓班上,李龑的最大收穫是「交到了一批朋友」。
李龑說,「聯誼會是一個為青年提供機會、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這條路,不是為誇誇其談的人或者好高騖遠的人準備的,它永遠青睞兼具夢想家與行動家特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