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開學,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1954年,被確定為以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大學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2001年,入選「985工程」。
據2017年4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國人民大學佔地面積230餘萬平方米,設有中關村校區、通州校區(東校區,在建)、蘇州校區、深圳研究院、深圳校區(在建);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7.44億元;館藏紙質圖書392萬冊、電子圖書297萬種;下設5個學部、26個教學單位、81個本科專業;有專任教師1846人、全日制在校生24778人。
本科類專業包括 1.經濟學:金融學、金融工程、信用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貿易經濟、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能源經濟、財政學、稅收學 2.管理學:工商管理類、管理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勞動關係、農業經濟管理類、公共管理類、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檔案學 3.工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4.法學:法學、智慧財產權、國際政治、社會學類、中國共產黨歷史、法學、智慧財產權、國際政治、社會學類 5.文學:中國語言文學類、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中國語言文學類、新聞傳播學類、新聞學 6.理學:應用心理學、化學、物理學 7.藝術學:音樂表演、美術學 8.其它:人文科學試驗班、理科試驗班。
本科生培養課程:
1.課程結構: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階段的課程結構由必修課、選修課和其他學習三大板塊組成,分別佔62. 8%、27.9%和9.3%。其中,必修課分為全校共同課(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 心理健康、大學漢語、大學英語、公共數學、計算機基礎、國防教育、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包括九大類:專業類課程、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原典選讀類課程、人文藝術類課程、法政類課程、管理類課程、經濟類課程、理工類課程、暑期學校課程。其他學習包括:原典讀書筆記、學年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社會調查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專業/畢業實習。
據2017年5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共有本科課程2993門,其中全校共同課74門,學科 基礎課605門,專業必修課763門,專業選修課964門,全校通選課571門。在全校通選課程中,包含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9門,原典選讀類課程14門,暑期學校課程136門,人文藝術類課程235門,法政類課程53門,經濟類課程54門,管理類課程51門,理工類課程19門。
2.通識教育:
中國人民大學採取「寬口徑、厚基礎、多選擇、重創新、國際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化、重自主」為通識教育理念,初步形成具有人大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注重開展研究型教學,強調專業教育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注重培育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素養,提倡學生讀原著、讀原典;加強實踐性教學,倡導社會調查和社會服務。在本科階段,設置了若干跨學科的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培養複合型人才。
3.暑期學校:
中國人民大學暑期學校自2009年起於每年的7月舉辦,為期四周。暑期學校的主要課程包括中國研究系列課程、學科前沿系列和學科通識系列課程及語言培訓系列課程,課程全部使用英文授課。課程結束後,學校頒髮結業證書。
4.「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
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對象為全校在讀全日制本科學生,「計劃」為學生提供科研訓練經費,支持其開展社會調查與科學研究活動,實施內容包括下達至學校的國家級「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市級「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及為配合國家級創新項目和市級創新項目的開展而由學校自主設立的校級「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創新性實驗實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