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到豬肉,大家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形容詞就是「貴」,豬肉漲價這個事兒已經說了一年多了,而今價格仍然是不便宜,隨便買塊肉至少都得百八十塊。
今天她姐一打開微博熱搜就看到豬豬第一季度又又又又又漲價了:
豬肉大幅漲價以來,她姐估計豬豬內心也都很詫異:我也沒有想到我會有這麼高身價的時候。
那麼,豬肉是怎麼貴起來的?後面還會漲嗎?什麼時候能恢復「正常價」?以及,豬肉漲價這事兒的背後有沒有投資機會呢?
我們到底還能不能酣暢淋漓的大口啃排骨了?
下面她姐就來和大家逐個聊一聊。
近兩年的豬肉價格為何一漲再漲?
物價上漲大家恐怕已經習以為常了,可近兩年的豬肉價格卻漲得有些過於離譜了。
據統計,豬肉批發價從2018年下半年的不到10元/斤,漲到如今近35元/斤,已經3倍有餘了。
究其漲價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內在原因:逃不過的豬周期。
大家應該都知道經濟周期,其實豬肉同樣具有周期性。
在好規划去年5月的推文《這一次,豬終於靠自己飛了起來》中,就詳細闡述了關於豬周期的邏輯。
「豬周期」是生豬生產和豬肉銷售過程中的價格周期性波動。
「豬周期」的輪動簡單來說,就是在豬肉價格景氣時,養殖戶為了追逐利潤,增加能繁母豬和生豬供給,供給量上漲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肉價下跌;
而後養殖戶在發覺價格下降後,又會減少供給,當供給量降到一定程度後,肉價又重新上漲。
一輪完整的豬周期歷時一般3-4年,同時在一年中受節假日和氣候影響,豬肉價格也會呈現出小周期性的波動。
自2006年以來,國內共經歷了四輪「豬周期」(見上圖),2018年下半年恰好是第四輪豬周期的起點,所以在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豬肉價格上漲實屬必然。
根據歷史數據,前三輪豬周期平均歷時4年左右,期間最高漲幅分別為132.6%、98%和76.6%。
而此次豬價漲幅遠高於前三次,這就歸結於下面的自然原因和政策因素了。
(二)自然原因:非洲豬瘟肆虐。
本來豬肉價格就處於上行周期階段,結果還遇上豬瘟這個天敵。
2018年8月份,非洲豬瘟出現在了國內部分省份。這個非洲豬瘟的傳染性和致死率非常高,可以說豬圈裡只要有一隻豬患病,其他豬也毫無懸念被「團滅」。
並且,目前非洲豬瘟並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一旦養殖戶發現有病豬存在,只能整體撲殺來控制傳染範圍,雖然聽起來有些殘忍,但這是當前不得而為之的唯一可行措施。
據農業部統計,2019年全國因非洲豬瘟撲殺的生豬數量高達近120萬頭。
當然,實際數量肯定會大於這個數字,一方面是存在一定的統計誤差,另一方面是,即便是豬圈裡沒發現疫情,有些養殖戶為了保全合格生豬出產量,可能會提前屠宰一些健康生豬。
這就直接導致了豬肉供給量出現超出周期本身的更大幅下降,並且由於種豬和仔豬也大量「陣亡」,後續很長一段時間的生豬供應都會存在短缺問題。
(三)政策因素:環保政策出清了大量中小養殖戶。
除了上述兩大原因外,還有一個背景因素,就是環保政策的加碼。自2015年以來,國家環保政策的推行力度加強,這其中就涉及到對中小養豬戶的出清。
對田園生活有點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由於豬豬們自身獨特的生活習性,和養雞鴨、牛羊之類的相比,養豬可以算是養殖中比較髒的了。
於是各地在抓環保的時候,也關停了大量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中小養豬戶。
所謂「中小」養殖戶,按規定就是養殖數量<500頭的養豬戶。
可是對於咱們國家來說,大部分養豬的都是散戶,家裡能養個幾十頭豬就了不得了,中小養殖戶數佔比高達99.4%。
這樣一來,大量中小養殖戶被「關張」,加上他們的復養能力低,也導致近兩年的豬肉供給嚴重不足。
看到這,各位細心的課代表們應該發現了,以上三大原因都直接導致了同一個結果,就是豬肉供給的嚴重下滑。
但價格是受到供需兩端共同影響的,那需求呢?
很可惜,真沒啥變化。對於咱們國內餐桌來說,豬肉的需求還是很剛性的。
大家摸著自己的良心說,有什麼能代替紅燒肉醬肘子糖醋小排在你心中的地位嗎?顯然沒有。
所以說,在需求變化不大、供給卻跳水下跌的情況下,豬肉價格自然是如竄天猴一般,一飛沖天了。
豬肉還會漲嗎?什麼時候能跌回去呢?
從今年一季度的新聞報導和菜市場草根調研的數據來看,目前的豬肉價格稍微友好了一點。
在去年年底回落後,受春節銷量影響在1-2月逐漸走高,3月份緩慢回落,但仍保持在34 元/公斤以上的水平。
不過,年底降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調控,為了讓大家過個好年,在春節期間投放了一大批冷凍肉,直接緩解了市場供給不足的問題。
而後又受到新冠疫情對外出用餐消費等行業的衝擊,一定程度減弱了豬肉需求。
可從供給源頭的養殖戶情況看,不足的現狀仍無法短期改變,因為現在養豬是越來越難了。
一來,豬媽媽們的出產量下降。這裡涉及一些養殖的專業知識,現在能繁母豬中大多是三元豬,相較於二元豬,它們只能生產2-3胎,產仔量低了很多。
二來,由於母豬產能下降,仔豬身價也就跟著漲。對於直接買仔豬來育肥的養殖戶來說,成本增加導致補欄困難。
三來,非洲豬瘟依然在,隨著溫度逐漸升高可能會出現新一輪傳播,一旦大面積患病出現,仍然只能用撲殺的土法子來應對。
如此看來,難道豬肉就要這麼一直漲下去嗎?
當然也不會,豬豬們總會長大,後續存欄母豬和仔豬數量肯定會逐步「回血」,加上養殖技術越來越專業化,生豬存活率也會上升。
同時,參照前三輪豬周期運行情況看,上行周期普遍在2-3年之內,因此預計今年下半年豬價會逐步恢復到一個正常水平。
另外還有一點不能忽略,就是年底的季節性小周期反彈。
所以中性預估下,在2020年上半年,豬價很可能會持續高位震蕩,甚至創新高。
到了下半年,豬價會有所回落,但年底隨著需求上漲,可能還會有一個價格的小幅起跳。
豬肉漲價背後,咱們投資有利可圖嗎?
說完消費,咱們再來說說投資。
最直接的投資標的就是A股中的豬肉板塊,那麼如何判斷分析產業內上市公司的質地和發展前景呢?
首先,大家要有一個觀念轉變,就是如今的養豬行業已經不是普通農戶的行當了。
而是一門重資產、重資源、重技術、重人力、高門檻、融合多個學科技術的複雜生意。
再來就是,在非洲豬瘟未能解決,並且豬價已經位於歷史高點的大環境下,除了參看生豬產業特有的頭均市值指標外(註:關於「頭均市值」的解析,詳見好規劃歷史文章《這一次,豬終於靠自己飛了起來》),大家更應當關注一些公司的長期發展能力。
只有掌握核心能力的頭部公司,即具備充足的母豬+固定資產+合理的產能布局+防控水平+管理水平的養殖企業,才能從此輪行業轉型中脫穎而出。
另外,對於股票投資來說,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預期。
下面我以近期正邦科技(002157,股吧)的股價走勢來舉個例子:
公司在4月11日發布了2020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盈利為8.5-10億,上年同期是虧損4.1億。
也就是此次成績單是扭虧為盈的,按道理股價應該漲對不對?
可實際上,在公布後的下一個交易日,正邦居然跌停了,這是為何呢?
因為業績不達預期,市場之前普遍對它的預期是約20億的利潤,可公布出來只有一半,這個預期差直接對股價形成利空。
再加上資本市場對實體價格是提前反應的。
即便豬價一時半會不會跌,但後市下跌回調的預期也會在提前反應在股價中,因此大家對豬肉板塊還是存在一定謹慎性的。
總體來說,股票投資的風險比較大,需要考慮的因素也非常多。
對於風險承受能力一般或是對行業和公司研究不清楚的人不建議參與,更不要盲目跟風買入。
不然虧掉的數目可遠不止一兩頓肉錢。
今日話題
你們家還經常吃豬肉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她理財。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