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上綠葉菜 日子更紅火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播下科技的「種子」,西藏自治區白朗縣成為了有名的「菜鄉」
  種上綠葉菜 日子更紅火(科技視點·科技扶貧 我們在行動⑦)

  在白朗縣的日喀則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蔬菜大棚裡,當地務工人員在培育萵筍苗。張汝鋒攝(新華社發)

  年楚河,雅魯藏布江中遊最大的支流,它蜿蜒過群山,經過白朗縣,畫出一條曲線,澆灌出一片肥沃的土地。

  白朗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陽光足、溫差大,青稞連續10多年豐收,為這裡贏得了「糧倉」的美譽。可光種青稞,白朗老百姓的口袋一直沒有鼓起來過:「十三五」初,全縣仍有貧困人口1900多戶,貧困發生率高達19.3%。

  自從播下科技的「種子」,白朗又成為了有名的「菜鄉」——地裡的蔬菜更綠,當地老百姓的日子更加紅火了。

  現在有了新菜苗,大家都搶著要

  白朗縣巴扎鄉衝堆村農民邊多在4畝青稞地上搭起了蔬菜大棚。這天陽光明媚,邊多拉起了自家大棚上的棉被,讓蔬菜見見陽光。

  說起蔬菜,多年前,白朗的許多百姓只認得老三樣——蘿蔔、土豆和白菜。別的菜從四川、甘肅等地一路跋山涉水過來,價格也貴得離譜。白朗人常常會把黃瓜切片煮上一鍋,嘗上一口黃瓜湯。

  當時,一些來自山東的援藏幹部看到白朗縣水利澆灌方便,就提出是否可以搞大棚蔬菜。2000年,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的種菜「好把式」、37歲的張際明成為白朗縣引進的技術員,從大白菜之鄉來到了雪域高原,傳授蔬菜種植技術。幾年後,他又被聘為日喀則市科技特派員,現在則是白朗縣農業科技示範園技術總監。

  高原嚴寒,能不能種黃瓜、豆角、西紅柿等細菜?「我一來就去看地。」張際明說,當時他抓起一把土,用手一揉,頓時心裡就有了底。「土是好土,只是鹼性偏高。」

  不能照搬山東的種菜方法,否則不但長不好,產量不高,還破壞土壤。張際明反覆琢磨、試驗,終於找到了應對辦法:先施有機肥,改良土壤,降低鹼性;澆水也得換個方法,不能大水漫灌,要澆到根部,讓水慢慢滲透下去,這樣就不會加重土地鹼性。

  土壤難題解決了,可要讓白朗人改變觀念去種蔬菜,還得有帶頭的「明白人」。一開始,張際明動員農民種菜並不順利。

  「種青稞、放牛羊,好著呢,種蔬菜乾啥?」「青稞種少了,牛羊飼料從哪裡來?」農民提起種菜連連搖頭。

  巴扎鄉彭倉村的老村支書邊巴頓珠被村民公認「有見識」。張際明給他做工作:大棚裡的高原蔬菜,本地沒的賣,價格會很好,一年還能收兩茬,保準比種青稞收成好。看到邊巴頓珠有些動心,張際明趕緊又許下了個大膽的承諾:「你的棚,我給你幹,賣的菜錢歸你,虧了算我的。」

  用手捧、用報紙包,張際明把西紅柿苗栽進邊巴頓珠的兩個大棚,又手把手教邊巴頓珠整地、剪花、摘菜……那時,一個棚的西紅柿就能賣上幾百塊錢,是種青稞的好幾倍。村民們看在眼裡,不多久也學著翻耕、起壟、鋪地膜,紛紛跟進。

  「以前是跟在老鄉後面苦口婆心勸他們種,現在有了新菜苗,大家都搶著要。」張際明說。這些年,彭倉村的農民嘗到了種菜的甜頭:一畝青椒、黃瓜一茬就能賣七八千元。而今,村裡每戶人家平均3個蔬菜大棚,不少人開上了小轎車。

  徒弟教出新徒弟,蔬菜種植「土專家」越來越多

  紅色的番茄、綠色的黃瓜、紫色的茄子、橙色的南瓜……如今白朗的蔬菜早不止「老三樣」。數一數,這裡的蔬菜已多達140餘種。這些品種,可不是簡單從內地引進來就行,而是又經過張際明等科技人員20年來逐一改良、試種出來的。

  白朗縣海拔高、光照強,普通西紅柿皮薄,不耐曬,容易開裂。張際明改良培育出了皮稍厚且口感好的品種;高原土層淺,地下水位高,下雨天黃瓜根不耐澇,給黃瓜嫁接上南瓜根,病蟲害少了,黃瓜畝產足足提高了2000公斤。

  白朗土層淺,田壟要高一些,蒙上地膜,根系才能扎得住。菜農經常來白朗農業科技示範園「充電」,看到張際明咋幹,他們回家就咋幹。

  一些品種種久了,品質就會退化。涼瓜、芹菜、甜瓜……這些年張際明每年都引進、培育一些果蔬新品種。在示範園試種、篩選後育苗,再由政府出錢買種子,推廣給農民。同一塊地種菜久了,土壤開始老化,出現了土傳病菌,張際明就使用皮接、靠接、插接等多種嫁接技術,提高作物的成活率。這幾年,還用年楚河裡的沙子試驗起了無土沙培,「沙子中的病菌少,育苗效果好」。

  張際明所在的示範園還收「徒弟」。從整地、施肥、育苗到栽培、管理,這裡的科技人員都會給學員們一一講解,徹底弄懂了才能「畢業」。彭倉村村民窮達在示範園學了兩年,回家就建起了3座大棚。「出去打工,離家遠,人也累,在家種菜,掙得不比外面少。」

  當地幹部說,白朗縣十裡八鄉都有張際明的徒弟。和他一起待久了,一些當地的技術員甚至都能說一口山東話。

  後來,徒弟又教出新徒弟。邊多過去是青稞地裡的「泥腿子」,而今是有名的蔬菜種植「土專家」,成了日喀則市一名科技特派員。他的8座大棚,種出的蘿蔔個頭大、西紅柿鮮潤,去年光賣菜就收入了6萬多元。

  為了培養更多的種菜能手,白朗縣每年開辦培訓班。拿巴扎鄉來說,13個行政村,村村有了科技特派員,村村都有種植能手。

  要讓家家戶戶吃上新鮮、便宜的綠葉菜

  白朗蔬菜已小有名氣,但山東援藏幹部、白朗縣副縣長田衝思考的是,白朗蔬菜種植規模小、布局比較分散,競爭力弱,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產業水平只與山東上世紀90年代相當。

  提升蔬菜產業水平,得靠技術,走規模化之路。前幾年,白朗縣邀請中國農科院、山東農科院、西藏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專家,編制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萬畝果蔬生產基地。中農聖域就是基地引進的新成員。

  孟德利在大棚裡進進出出,電話接個不停。這位中農聖域的副總經理來自山東壽光,是種菜、搭棚的一把好手。他在高原引進了最先進的巨型鋼架大棚,這種佔地10多畝的大棚,是一般蔬菜大棚面積的5倍,不僅能抗大風,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現代化的設施農業理念也隨著大棚「落地」。中農聖域的玻璃示範大棚裡,蔬菜水肥一體化精準種植,不同瓜果蔬菜,通過計算機控制水肥、溫度,監測大棚蔬菜生長情況。孟德利說,高科技呵護出來的蔬菜,賣相好,身價高。

  白朗的蔬菜開始大批量進入日喀則的市場。有了流程化採摘和高效的物流,上午出大棚的菜,下午就能端上老百姓的餐桌。「4年前,白朗買一斤辣椒要8塊錢,現在只要3塊錢。未來,我們要讓家家戶戶能吃上新鮮、便宜的綠葉菜。」孟德利說。

  產業發展拓寬了老鄉們的致富路。22歲的潘多是中農聖域的技術員。過去,她跟著母親種青稞、打零工,如今她會育苗、剪花、疏果、嫁接……一個月收入有好幾千元。中農聖域用工的174人中,30多人是貧困戶。3年來,公司給貧困戶產業分紅累計接近280萬元。

  2018年10月,白朗縣正式脫貧摘帽,其中4000多名貧困人口,就是靠種果蔬直接帶動增收的。

  晚上7點半,邊多給大棚拉上棉被。白朗數千座大棚要在棉被保護下度過寒夜。夕陽映照下,鱗次櫛比的果蔬大棚十分壯觀。

       喻思南

相關焦點

  • 林甸縣三合鄉勝利村的紅火日子
    林甸縣三合鄉有一個勝利村,這個有著821戶村民的「大屯子」,卻有2家葦板廠、1家瓦廠、7家五小企業、98家個體私營店鋪,再加上400多臺草簾機和40多臺大型運輸車輛,每天把小村攪得火熱,磚瓦結構的高標準住宅小區、6000元開外的人均純收入可以看出村民的日子紅紅火火。  勝利村資源挺豐富,有水面、有蘆葦、出產野生魚。
  • 老潘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貴州高速集團來幫扶之前,潘春橋夫妻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孩子教育無保障,在生活上重重困難、重重阻力,為能夠使父母和孩子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夫妻兩人不辭辛苦外出沿海地區打工,或者在加勉鄉周邊打零工,收入極其不穩定,過著窮困窘迫的生活。2016年貴州高速集團來幫扶後,降低企業招聘條件,開通工作綠色通道,轉移村民就業。
  • 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北碚脫貧戶大學生回家過年記
    餵雞、劈柴、掃地、摘菜……好一通忙活,母子倆得空坐下來和筆者聊起了家常。潘志強和母親一起打掃院壩。曾經的危房改造一新,黑瓦白牆,典雅大方。人行便道修到了家門口,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二月的南方已然春意盎然。「哪裡想得到,日子能過得這麼紅火!」桑光蓉感慨道。
  • 環江:健康快樂彩虹跑,紅火日子過起來
    7月16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舉辦的「健康彩虹跑 紅火日子過起來」活動在水上活動中心舉行,活動吸引了民眾和遊客積極加入,參與夏日激情,體驗奔跑的魅力。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 覃美秀本次活動的目的是營造全民健身的社會氛圍,希望讓更多的市民知道,只有保護好身體、健健康康才能過上紅火的日子。
  • 萬富村:聽黨話跟黨走 日子越過越紅火
    條條木凳並列擺放,在真誠輕鬆的氛圍裡,鄉親們紛紛打開了話匣子,談變化、話桑麻,為了越來越紅火的日子而喜笑顏開。夯基礎興產業 好山好水好日子老黨員陳軍初可謂是萬富村發展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據他回憶,以前都是住的土磚房,從水塘裡挑水來喝,一年到頭喝不上一口乾淨水。
  • 東華園居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和老伴兒的養老金又漲了,加一起每月有5000多元;小區附近的實驗小學建好了,外孫女可以在家門口上重點學校了;二女兒有了正式工作,姑爺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咱小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真希望總書記能再來咱家,我好好向他匯報一下。」飯桌上,聊起現在的生活,68歲的陳玉芳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華園社區考察時,來到了陳玉芳家,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嘮家常。
  • 中國農民豐收節|關注「三農」,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中國農民豐收節|關注「三農」,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2020-09-22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冷空氣「吹暖」線上生鮮消費,上海人最愛的「霜打菜」也上市了
    不過,隨著溫度的驟然下降,線上生鮮的消費卻呈現「紅紅火火」的增長趨勢。而此前已經比較難買到的「霜打菜」也不畏天寒,進入到了申城商超。首批產自崇明的本地霜打菜已上市記者了解到,由於今年天氣冷得晚,為了讓上海市民提前嘗鮮,上海盒馬自11月已開始供應來自山東煙臺、江蘇徐州等地的霜打菜。
  • ...故事」創業有扶持 日子更紅火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村民楊昌佶
    上有70多歲的父母,下有2個女兒讀書,大女兒在蘇州上大學,二女兒在讀錦屏中學,是雙女節育戶。我家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父母年邁多病,我不得不在家務農來照顧父母,周圍的鄉親通過外出務工、誠實勞動,日子漸漸富裕起來,可是我家的生活依然非常清貧。
  • 脫下「滿身灰」 披上「生態綠」 上燒鍋村環境美了 日子紅火了
    村民們個個喜笑顏開,淳樸的面龐難掩發自內心的喜悅,對奔向小康的幸福日子滿懷憧憬。點源治理,青山綠水改村貌走進上燒鍋村,整潔乾淨的水泥路面,粉飾一新的院牆圍擋,高低有序的小松樹矗立道路兩旁,宜居美麗的新農村景象呈現在人們眼前,徜徉其間,令人不由得放慢腳步,想讓心靈在此靜一靜。微風吹來,淡淡的松香撲面而來。
  • 二種綠葉蔬菜周年種植模式的栽培技術
    二種綠葉蔬菜周年種植模式的栽培技術張 銘基金項目:上海市青浦區科技發展基金農業項目 — —生菜綠色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示範與推廣,青科發2018-10。1 以生菜為主的綠葉蔬菜周年栽培模式1.1 栽培模式(1)生菜-生菜-生菜-生菜-杭白菜(雞毛菜)-生菜:散葉生菜喜冷涼、稍耐霜凍、耐弱光,幼苗耐低溫能力較強,20~25 ℃條件下植株生長健壯,30 ℃以上生菜的葉片發生焦邊或提前抽薹,在上海地區無法周年生產,因此7月中旬~9月中旬的高溫期種植
  • 多吃綠葉菜可抗癌防病 細數綠葉蔬菜的營養價值
    原標題:多吃綠葉菜可抗癌防病:細數綠葉蔬菜的營養價值   綠葉菜的種類是很多的,相信大家都可以舉例出來。不過,你知道綠葉菜的好處都是什麼嗎?在這裡,小編就來為大家總結綠葉菜的好處,感興趣的朋友們快來一起了解了解吧。
  • 天啊,吃了這道菜,真得紅火一整年!
    ↓↓紅火一整年新年裡呈上食案萬丈的盛日光景, 一整年的恩怨悲歡、興旺落魄,都淹沒在續連幾日的年夜大菜裡,還沒嘗盡,眼見著這年就忙忙碌碌過去了,從立春到穀雨而來的小日子也慢了下來。聽過一句老話沒?又是一年春意濃,驛站十裡燈籠紅。這時候的案桌上頭,就得擺上一道應時的菜餚將那新年的紅火氣續上,萬萬熄不得。
  • 老韓的紅火新生活(2)
    新華社照片,烏海(內蒙古),2020年4月23日老韓的紅火新生活4月23日,韓生海在自家大棚裡拿肥料。老韓現在不僅種西紅柿,還打理果樹、養豬養雞,併入職了村裡提供的公益性崗位,生活充實忙碌,日子越來越紅火。2019年,老韓全家的可支配收入達到7萬多元。今年3月,老韓向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說:「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心情很高興,對將來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 缺衣少食的日子,南瓜立下了莫大功勞
    母親特別愛種南瓜。一到春天,她就拿出舊年收藏的南瓜籽,在菜地邊角挖上幾個小土坑,點上瓜籽,再用鋤尖輕輕培上土。那專注凝重的神情,仿佛在實施春耕大計。下過一場春雨,嬌嫩的南瓜苗便從泥土裡探出小腦袋。過了一些時日,青碧的瓜藤上便爬滿了闊大的綠葉。到了夏天,瓜藤上開滿粗粗大大的五瓣花,金花黃蕊,煞是好看。母親說南瓜花也有雌雄之分,需有蜂蝶授粉,花才能結果。
  • 孕期控糖多吃綠葉蔬菜,這菜稱為「皇帝菜」,營養豐富,脆嫩爽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有很大一部分孕媽在懷孕期間都會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在懷孕中後期要嚴格控制血糖。我自己也是在孕24周的時候做糖耐量測試,餐後兩小時的血糖比標準值高了二點多,從那以後就開始了飲食加運動控制血糖。在控制血糖過程中,飲食還是佔主要原因的,吃的食物不對,再怎麼運動餐後血糖都下不來。吃什麼能控制血糖?
  • 日子越過越紅火|湘陰湖灣村:鄉賢鄉友出把力 菜地小院來富民
    「勤勞勇敢的中國老百姓,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開啟新徵程,當好追夢人。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期,近期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走進嶽陽市湘陰縣,採訪致富能人和貧困戶,聆聽他們的脫貧故事和對全面小康的祝福、期盼,感受他們越過越紅火的日子。
  • 搬新家要避開4條忌諱,往後的日子才能越過越紅火,老輩子的傳統
    搬新家要避開4條忌諱,往後的日子才能越過越紅火,老輩子的傳統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被家裡的老人薰陶一些習俗,不過這些習俗在我們這些年輕人看來都不是很相信的,比如說老人說正月裡不能剪頭,可現在不少的年輕人就算不自己去理髮店裡剪,也會在家動手剪個頭簾啥的。
  • 特產代言·眾彩「一檔一品」|安徽紅椒:火紅的辣椒 紅火的日子
    火紅的辣椒 火紅的日子郭茂柱選安徽蚌埠五河縣作為自己的紅椒基地,不僅是因為土地適宜,還有一份故鄉情節。「五河縣是我老家,我一直想為家鄉做點什麼。」郭茂柱說。與當地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共流轉2000畝土地,帶動當地農民1000多人就業增收。62歲的沈有恩就是其中之一,原本以種田打零工為主,年收入不足2萬,在郭茂柱的帶動下利用手裡的土地也種起了辣椒。
  • 院子種上「這種菜」就摘葉子吃,越摘長得越快,一年四季都有菜吃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農村現在還真的是大家非常羨慕的一個地方,這裡每天早上都會有鳥語花香而有著花草樹木,這裡的環境不僅空氣清新,而且也有很多野味可以供大家來使用,相信也有不少的朋友也都非常的喜歡吃農村的野菜,那麼對農村的野菜在我們的都是非常的健康,非常的安全和綠色食品,其實對農村人來講,不僅會吃野菜,而且他們也會在自家院子裡種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