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改河
■本報通訊員 張琳
去年仲夏的一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二級教授楊改河找到農學院黨委書記張海成:「今年新生進校,能不能安排我做班主任?」
他豎起三個指頭,細數自薦理由:「第一我有時間,不像年輕教師上有老下有小;二是身體好,精力無處用;三是我從一個農村娃到現在,行政管理、教學科研都幹過,人生中很多收穫、感悟都可以分享給年輕人,供他們成長中借鑑。」
接著,他又提出了一個條件:「我的工作方式、方法可能不同,你們別按條框、規定要求我,但我保證會更上一個臺階。」
張海成問他:「為啥做?」楊改河答:「我喜歡小孩子,與娃兒們在一起,我會年輕、會快樂。」
就這樣,楊改河有了一個新職務:農學1班30名新生班主任。
「我把思考的任務交給娃娃」
新生剛一進校,楊改河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以班主任的身份給學生寫了一段寄語:「你們生在一個值得慶幸的年代。這個盛世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能遇到,你們要感謝這個時代的締造者、建設者和保衛者。同時,你們也應該把這個盛世保持並光大。」
第二件事,他帶著學生參觀了校史館、推廣展室,以及農學院在南北校區的試驗田,激發他們的專業興趣。「我要讓娃娃們知道這個學校對國家的貢獻,讓他們對旱區農業研究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三件事,他定了一條班規,每周六上午8點半到12點開主題班會。大家圍坐一起,以聊天、講演、辯論的方式交流。「你被人認識、被人發現,必須通過語言傳達,這樣可以判斷出你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瞬間反應能力、即時總結能力。四年後,這批學生面臨就業工作,面試將是他們進入職場的第一關,必須提早鍛鍊。」
第一次班會,楊改河先以聊天的形式問大家:「你們誰是本著真正愛農為農入校的,還是基於自己的高考成績『被選擇』來的?」面對宛如家中爺爺一般的楊改河,學生們都笑了。在舉座的笑聲中,他定了首次班會的題目——「你心目中想像的你自己」。
「進入大學要有定位和規劃。通過這個主題要讓他們對專業、對未來有所認識,讓他們安下心、紮下根。我把這個思考的任務交給娃娃。」楊改河說。這樣的主題班會持續了一學期,學生們發言熱烈,原定12點結束的班會,免不了拖堂,甚至1點多才結束。
「不能傷害他的自尊」
有位學生學習好,但不合群。他唱歌影響了其他人休息,還不聽勸,有同學想揍他一頓。楊改河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悄悄地私下教育。「像這種優秀又有性格的娃娃,一定不能在眾人面前批評他,不能傷害他的自尊。」楊改河說。
楊改河認為,校園有兩種安全:生命安全和學習安全。他理解的生命安全指身體健康,而學習安全則是學有所獲。
對於身體健康,他提議學生每人每天行走一萬步,他自己也同時做到。師生之間在微信運動或QQ運動上互相監督。
而對於學習安全,他反問學生:「當別人順利拿著畢業證走出學校,你自己是否可以?如果不能,你的家庭會因你發生什麼?你如何面對父母,而父母又如何面對你?將來的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要求大家堅持寫觀察日記。「把每天看到的自然現象、生活中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語言記下來。比如你看到一個蘋果,你第一個想到什麼?第二個、第三個又想到什麼?有無邏輯關係?圍繞這些,你又能否總結出什麼?」
這是他自我感覺受益的一個習慣。「我常在走路、吃飯甚至睡夢中,想到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它與周圍有什麼關係?火花一閃,我就會記下來。這一點,對提高娃娃們的科研能力大有裨益。」
「把娃娃們當自家的孩子」
「娃娃們」是楊改河從認識這群學生第一天到現在的稱呼。論年齡,他長了學生們40多歲。「我差不多可以做娃娃們的爺爺了。如果你把娃娃們當自家的孩子對待,每個娃娃也會願意接近你、親近你。」
在楊改河的心中,30個同學性格不同,稟賦有異,但每個人都有優缺點,為了提高大家的溝通、協調、組織能力,他設計了一套培養方案:讓學生輪流擔任班幹部。參選者要發表競選演講——「你在這個崗位做什麼事」。
他還按照家庭貧困情況及學習成績選了10多個學生到自己的實驗室幫忙,用科研經費向他們每人支付了800元的工資。「讓你們了解科研、補貼生活,如果誰拿了錢去玩遊戲了,一定要退回來!」
沒事時,楊改河總愛打開辦公桌上的小盒子,裡面放著學生寫給他的字條——「在您花甲之年相遇是我們的幸運,我心懷感恩之心,願與您攜手度過人生芳華。」……他一一看著,幸福感無以言表。
《中國科學報》 (2020-05-19 第8版 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