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文學天空散文隨筆#
又見浮山麓,深林繞石溪。
站在王陽明筆下的千年古鎮——石溪碼頭「古渡亭」復址上,縱目遠視,秋水未去,湖水掩堤,碧波遠闊。渡口,一條木船,輕搖溪水,載著遊客,向浮山漸去。斜陽下,浮山三面臨水,由石溪河環抱,霞輝從浮山之頂望江亭射來,湖光瀲灩,星光點點,彎彎的河道,猶如一輪升起的明月,將蘇軾筆下的浮山託起,「山浮水面水浮山」。
沉睡百年的石溪古鎮,現已被列為樅陽縣鄉村遊觀光點,也是重點修建的中心村和古街之一。一條鄉村公路,從項鋪直達石溪老街。S232省道,假以時日,將從旁穿過。石溪——這座白蕩湖畔「石溪帆影斜陽外,金谷鐘聲午夜中」的埠口古鎮,又將重現綠水青山的古鎮新貌。從石溪去浮山,或從浮山來石溪,水上風光,更是這片獨好。
離開石溪古渡口,沿老街上行,那條兩三裡路長寬窄不等的古街道,而今已鋪成水泥路,只在幾處臨街的巷道裡,還依稀瞧見長滿苔綠偶放青光的長條石,遺落在時光裡,數著年頭。那些牌坊牌樓和譙樓廟宇等古建築在「文革」中被毀之殆盡,可遺址上,總有三五處,幾根斷柱殘梁,幾塊雕刻石件,懷抱殘缺,靜靜地躺在那兒。街道兩邊的房屋,現如今,大多是樓房,一些尚有年頭的老街屋老鋪面,修舊如舊,佇立在樓房間,就像一個個歷經滄桑的老人,拾起恍惚逝去的記憶,訴說著石溪古鎮的千年往事。
石溪古鎮,座落在今樅陽縣項鋪鎮石溪村境內,背依柳峰山山脈,前抵石溪河與著名景區浮山相望。在農耕車馬時代,石溪因是內地水陸交通埠口而興盛。陸路,是東鄉通往桐城及浮山的必經之地。舊時,東鄉一條古馬道,從無為縣或更遠的官道經橫埠和項鋪直通石溪。水路,北上麻溪河羅昌河通達廬江,下行途經竹子湖由白蕩湖貫入長江。而石溪,在長江至羅昌河達百裡的河道上,盤踞於風平浪靜的石溪河港灣內,是天然的船舶避風港和內地水運集散地。這裡山清水秀,魚米之鄉,人丁興旺,有語云,「穩不穩,石溪至小嶺」。
晉時,此地,為僑立陰安縣古城池,至今,在古陰安遺址上,民間還頌傳著「章莊府,魯莊縣,黃家衝金鑾殿」之說,許多村莊和地名諸如城隍廟,南門口,小街嘴,黑屋裡(舊時牢房),黃家衝等等,尚以古遺址冠名,留存於世,翹首後人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北宋《太平環宇記》載: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石溪設鎮,為舒州府十九務之一。從元明清到民國,千百年間,雖經戰亂與朝代更替,石溪仍舊是鎮署之地,不曾遷址,明清堪盛,為老桐城九鎮之一,屬靜淨鄉白楊裡,舊稱「白楊古鎮」,也是水路「浮山門庭」。
歷史長河中,由於石溪特殊的地理位置,歷經千年,不曾失去它的顯要和繁榮。鼎盛時,從上街頭到下街石溪河碼頭,青石板鋪就的街道,鋪行上百家,有茶樓,酒樓,戲樓,客棧,藥店,錢莊,典當行,紙硯店,黃煙店,香火店,石匠鋪等等。交易行有柴行,米行,魚行,茶葉行。各種作坊也有十幾家,下街頭許家水作坊至今猶在,有三百年歷史。據《浮山志》記載:浮山佛教文化從宋時,到民國初年,千百年間,大華嚴寺在浮山至石溪河道上,開通六條義渡。同時,在石溪鎮專置鋪產,經營香火,所得銀兩,用於船耗和渡工月奉。南來北往的行人和香客,由此過渡,均以免費。官府在石溪碼頭,設有柵欄,在上街頭南門口,設有譙樓(碉堡),並有軍營駐紮,是防務,收稅和渡口關卡。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熙寧十年(公元1068年),舒州府石溪務交稅銀5821貫781文,與當時銅陵縣稅銀等爾。明清時期,在古桐城九鎮之地,仍是上稅大鎮。1949年,樅陽縣在石溪街設石溪鄉人民政府,後因1954年大水被淹和圍湖造田,白蕩湖建閘,石溪逐漸凋落,1958年遷址於陳家弄,更名為白石人民公社。輝煌千年的石溪古鎮,由此,走進塵封的歷史。
但是,石溪古風依在,浮山佛教和石刻文化對石溪的影響,所形成的具有石溪特色的鄉土文化,依然濃烈與厚重。
——柵門外,古渡邊,一座惜字爐,留下了多少千古詩篇。浮山數百篇摩崖石刻中,又有多少篇章是從那座惜字爐裡歷經煙火焠煉?從宋時起,浮山佛教的興盛,延綿香火千百年,作為「浮山門庭」的石溪古鎮,也將成為天下文人墨客和官府大人上浮山逗留和棲息之所,因而,在那些茶樓,戲樓,酒肆,客桟和驛站裡,便留下了王安石,蘇軾,王鞏,黃庭堅,姚鼐,劉大櫆等「醉酒詩百篇」。敬惜字紙,是中華古代文化傳統中的一種良好美德,在文人眼裡,就連廢棄的字紙,也不可褻瀆,應恭敬焚化。於是,鄉紳捐籌,在石溪下街頭柵門外,建了一座焚紙爐,專門焚化紙章,名曰「惜字爐」,這也是石溪人對文字「字字通神靈」的敬畏。在這裡,大年初一,孩子們鬧新年,不是放「爆竹」玩「炮仗」,而是由先生領著挨家挨戶看春聯,比比哪家「門對」字好文妙。寫得一筆好字,是石溪讀書人的門面與榮耀。
現如今,這座惜字爐,雖已塵封在青煙塵土中,但石溪人仍把尚書惜字,作為「窮不丟書」的精神得以延續。「老農深住石溪旁,赤日蒙居過草堂。若問生涯無可答,梅天猶有曬書忙。」這是明代石溪人方豪(官至知州副使)對家鄉讀書人的讚譽。民國以前,在石溪街,就有私塾三所,影響清代文壇兩百多年的桐城派代表作家劉大槐曾在此講學。
新中國成立後,從石溪小學走出去的莘莘學子何止千百,有著名的火箭電子科學家吳昆,有世界級化學科學家吳華博士,有主修《浮山志》的鄉士疏獲先生等等,成為國之梁才鄉之賢達。
——有人說,石溪是古桐城一府九鎮的「義善之鎮」,以善而留名。它如同石溪河的一汪清水,靜靜流淌。在浮山雷公寺洞中,有這麼一塊石刻:「穿石窮幽徑,尋源事已周。古今無異路,只此是誰修?」說的是,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石溪鎮店主毛知遇舍極終身,「奉報四恩」,捐銀無計,開修浮山諸巖洞之石道。毛公不是財主,只是石溪鎮的小商人,他有如此善舉,可見,石溪有崇善之風。
舊時,在石溪中街,就有一座積善堂。所化之銀,專於石溪古鎮的善德之事。如石溪半邊街處,從宋到清,修建貞潔牌坊十幾座,背北向南,一字排開,彰表貞潔之嬬。每逢災荒,積善堂就在南門口布鍋施粥,一連數日,接濟災民。鎮上有五個中醫館,對無錢看醫或抓藥的鄉人,或賒或免,或由積善堂付銀,惠及鄉鄰。在中街廣場「斷頭臺」處,有一座青石建造的牌樓,高約丈八,雕刻精美,多是孝善和祥瑞圖案,名曰「四牌樓」,既是官府集會之地,也是官府發布文告和官宣場所,詔示世人修德行善。
民國大善人宋復揚,是國立桐城師範生,飽讀詩書,後在石溪執教,因戰亂禍起,他看破紅塵,虔心向善。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他隨書香門第出身的夫人在石溪蒼玉山下「古梅庵」束髮修行。他敬孔重儒,惜字尚書,每天,除拜佛誦經和博覽群書外,就背上紙簍,在街頭,茶館,酒肆,撿拾廢紙,送於柵門外惜字爐焚化,風雨不移。石溪人,又稱他為「大先生」。他常常幫鄉人讀信寫信,也時常教窮家子弟識文斷字。他向佛「不殺生」,每每早市,都盡其囊空,買下龜蛇和烏魚放生。至今,石溪老人們還有著不吃烏魚的習慣,稱烏魚為「孝子魚」。一次,在石溪街頭的一棵白楊樹上,有條巨蛇纏於樹叉,被眾人趕擊。他見而憫之,遂跪求於地,並對蛇說,「你若想活,就繞在我的杖上,放你於河。」果然,蛇很聽話,爬上他的杖頭得救。民國二十八年,宋先生坐化圓寂,相貌如生,以兩缸相合,封葬於蒼玉山,現為「放生庵」,受鄉人敬仰,香火不絕。
現如今,在石溪,行善之舉,也廣為風行。如修建石溪老街,就有許多鄉人捐款或歸還古建築構件。俢建石溪道路,鄉民一呼百應,讓田讓宅地,出義工,不計分毫。
——千百年來,孝道,是中華民族血脈流動的魂,在石溪,也深深地根植於鄉民的骨髓裡。鄉人疏自悅六歲喪父,由伯父收為嗣子,供其讀書。成年後,在私熟執教,成為名師。後廬江書館聞其聲譽,以豐薪聘職,他謝而不往。他說,「老親在堂,何忍一日離其左右?」母親柯氏得異病無藥救治,他晨起焚香禱告神靈,夜間跪於床前伺候。悲切時,以刀割股,配藥煎沸,給母親餵下。一年有餘,使母病安。伯父患頭疾,百方不愈。他遍訪民間郎中,終獲一秘方,用白木槿花杭菊白鴿三藥同煨飲服。時為寒冬,槿花何尋?
他尋遍鄉裡,幾步一叩首,跪求土地山神,忽於劉氏籬下得槿花一枝,香白異常。伯父服後病癒。後伯父病逝,他守靈柩三年,不入內室。伯父葬於邊山,離家四五裡,他白天於熟館教書,夜裡夾一束稻草,坐於墓側。鄉人史公憐之,為其搭一草棚,他夜宿五年,風雨不歇。後母親去世,他亦如此,夜守墓前,悽泣至明。他的孝行感動四方,上達天聽。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20年),嘉慶帝頒旨:敕令本籍官府支銀三十兩建坊,於忠孝祠內題名設位,姓氏載入府志縣誌。
此孝子牌坊,建於石溪古鎮上街頭南門口古道上,由青石建造,高有三丈外,寬有兩丈餘,梁柱由一人合抱。頂方橫匾「孝子牌坊」四個大字,由整塊漢白玉崁入。兩邊四方立柱旁,有一對碩大的石獅鎮守,呈八字敞開,巍峨宏偉,令人肅敬。可惜,在「破四舊」時被毀。
也許,舉頭三尺有神明。不久前,在修石溪圩道路時,這宗孝子牌坊的部分構件,卻從一處廢棄的石橋墩下被挖出,又見天日。現在,它已是石溪老街重要的古建築標誌,也將成為人們瞻仰孝德的古代史。
——匡正氣,求大道,更是石溪人生生不更的執著。舊時,石溪柵門外,有一座嶽王廟,這是石溪人對民族英雄嶽飛的敬重,也是這番熱土立志「精忠報國」的象徵。清末石溪人徐澹如,官至五品,任直隸知州,曾歷任廣東瓊山,乳源,文昌,安定和饒平諸縣知縣。他為官一生,正氣清明。在乳源任上,有次鄉試,當地有一富豪賄他白銀三千兩,欲保其子中魁。他不為財虜,親臨考場,督察考紀。他愛才清廉之舉,使此次參加會試的一個窮家學子,脫穎而出,連中三元,在乳源被傳為佳話。後來,他在京時,參與了清《會典全書》編纂。告老還鄉後,他著有《知見》《香草》兩集。同時,他常於書館講學,培養鄉土士子。
當歷史風雲捲起潮頭,古老而具活力的石溪,也成為中國革命紅色之鄉。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者之一蘇拓夫先烈就出身在這裡。蘇拓夫(原名疏仁安),1905年出生,家住石溪下街頭。1926年秋,21歲的蘇拓夫就隨章逐民等人一同進入武漢,在中共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接受黨的教育,192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夏,受黨指派,與張逐民陳雪吾等人回桐城東鄉,從事黨建和農民運動。不久,石溪成立特支,蘇拓夫任書記。1927年11月,中共桐城區委成立,蘇拓夫任區委委員。1929年,成立中共桐城縣臨委(縣委),蘇拓夫任縣委宣傳部長,在桐城縣建立起第一個農村紅色之地。
1932年12月,由於黨內出現叛徒,蘇拓夫在浮山被捕入獄,後經組織營救越獄。1934年,他歷經生死,躲過敵人一次次搜捕,南下銅陵,進入皖南山區,創建黨的組織,領導敵後鬥爭,建立了一個又一個敵後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中共銅陵縣委書記,中共青陽工委書記,中共涇(縣)旌(德)太(平)中心縣委書記。1940年,在皖南新四軍軍部協助組織領導地方武裝力量。皖南事變中,他中彈受傷,右胳膊殘廢。在敵人圍剿中,他化裝成國民黨傷兵脫險,輾轉北上過江,在無為縣新七師與皖南特委取得聯繫。1941年,他又奉命過江,擔任中共繁昌縣委書記,深入敵後,組織開展革命運動。敵人曾以千元大洋懸賞,捉拿蘇拓夫。1942年1月6日,被國民黨軍隊在三山鎮抓捕。當場,在他大腿上連戳三刀,並割其一耳,鮮血染紅了土地。在涇縣監獄裡,他受盡各種酷刑,堅貞不屈,1942年7月11日,在南陵八都何村被殺害。
在石溪街頭,佇立於革命先驅蘇拓夫舊居門前,凝視那斑駁褪色的青磚灰瓦和矮牆老屋,一種敬愛之情油然升起,仿佛,「蘇拓夫同志面對敵人槍口,太義凜然!」的偉岸身影,正從鵝頭山烈士陵園走來,魂兮故裡,看看今日之中國,今日之家鄉……
這裡,也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之地。
滾滾長江水,浮渡流水長。如今,重建後的石溪古鎮將以嶄新的面孔迎接世人。這片土地,不僅有著厚重的鄉土文化和古風古韻,更有著「一湖碧水繞石溪」的浮渡風光。乘車而來,上蒼玉山,瀏覽水上浮山。進放生庵,聽金谷寺午夜鐘聲,清心洗塵。去「寫生臺」,繪拍浮山——石溪斜陽外。走古道,尋覓陰安遺風。遊古鎮,觸摸清時孝子牌坊,感受孝道文化。瞻仰烈土故居,緬懷先烈,激發愛國情懷。登「古渡亭」,臨近「月滿江洲江滿月,山浮水面水浮山」。興致未艾,或去浮山,坐上古渡小船,輕拍溪水,領略湖上風情。
石溪,這座浮渡古鎮,在水一方。
本文由陳旭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陳旭升,安徽樅陽人,現供職政府部門公務員。曾在軍旅生涯中從事新聞工作,愛好文學,兼有散文、詩、雜文等作品發表。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張學文:深山閨秀第一章——阿秀是個好女人|小說連載
張學文:深山閨秀第二章——媽,你會跟人跑嗎|小說連載
張學文:深山閨秀第三章——離家容易回家難|小說連載
陳旭升:老屋|散文
陳旭升:牛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