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
天府之國;
沃野千裡,
文化燦爛。
天府明珠——成都金牛區,
商賈繁榮,
車流如織,
形成「六縱六橫」道路網格,
亦有西南最大的火車站。
通錦中學,
創建於1954年,
地處成都市金牛區通錦路繁華地段,
原名「中鐵二局子弟校」,
2006更名為「成都市通錦中學」,
2009年7月,
原鐵二院初中部與通錦中學合併,
組成了「新通錦中學」。
學校北鄰西南交大,
聚天府人文;
東靠府河,
納亙古靈氣。
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
通錦中學堅持以文化引領學生的成長,作為「前」鐵路子弟校,在學校的文脈中逐漸積澱起 中鐵二局的「開路先鋒」精神。
學校將長期積澱下來的「鐵路」文化與地方文化共生,將歷史傳承和現代文明對接,用多元智能理論作指導,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到結合點。
即,以「鐵軌」為文化載體,形成「通達」的核心理念,並衍生出辦學理念「貫通天地 養正達道」,校訓「上下通達 心懷天下」,文化主題「通四方錦程 達天下之道」。
鐵軌在千裡沃野延伸, 如大地的脈絡,列車在這些脈絡上飛速駛過,翻山越嶺,跨江過河,開向遠方,到達終點。
鐵軌象徵著互通、交匯、意志、責任,這正是學校核心文化之所在。
《說文》:「通,達也。」《廣雅》:「 達,通也。 「通達」意「暢行無阻」。
「通達」也是一種變化的意識。《周易·繫辭下》有云:「往來不窮謂之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通達」在中華文化中體現的是一種秉賦,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品質。在中國古代思想中,天地之間的貫通構成了人的基本本性,貫通天地,使個人矗立在天地之間,頂天立地,成為真正成熟的人。
「通達」的意義:
對生命大道的通達
通達是對生命根本大道的相通,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零阻力」的曠達
培養「拿得起、放得下」的氣魄,巧妙地化解各種阻力,處於「零阻力」的境界。
內在潛能的達成
讓自己的內在與外在理想結合,最大限度的實現內在潛能。
「通」引領下的實踐——「貫通天地」,是為辦學之本。
「達」啟發下的結果——「養正達道」,為辦學的方法和目的。
貫通天地 :上天的高明,大地的博厚,人道的悠久,均可納入自身。明察事物的發展,不墨守成規,融匯貫通,敢為人先,日新日進。
養正達道: 培養純正的品質,使其走上正道,即培養教育者或學習者端正的心性和行為,是為人鋪設一條融通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達道。
「上下通達,心懷天下」出自古語「仁者心懷天下,智者上下通達」。
上下通達: 指能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即要做智者,志存高遠,開拓創新,達成具有大仁大智的大境界。
心懷天下:指寬容仁厚,高瞻遠矚,以德載物,不憂不懼。自立自強,成就具有真善美慧的大人生。
「通四方錦程 達天下大道」由「四通八達」一詞衍生而來。《子華子·晏子問黨》:「其塗之所出,四通而八達,遊士之所湊也。」
四方歸宗,八方來朝。在這所大氣、進取的學校裡,通錦人鐵肩承道,奮進不息,共同鑄造天下大道。莘莘學子從此通達四方,兼善天下,錦瑟年華。
標誌構成元素:
設計解讀:
標誌圍繞學校核心理念「通達」創意,構成元素:鐵軌、天地四方、沃土、大道。
標誌以「鐵軌在千裡沃野延伸」為第一視覺印象,傳達學校的「鐵路」文化。
四方形象徵「天地四方」,寓意師生志向遠大、思想開放,勇往直前。
無限延伸的「大道」,不僅指道路,還象徵著正道及萬物之真理。它不僅通往全球,通往錦繡前程,還通往大智慧、大人生、大境界。
「沃土」意指教育的沃土,成長的沃土。學生在這裡開闊視野,放眼世界,廣泛吸納知識,豐富自己的內涵,跨越奮進,最終達至遠方。
1954為建校時間。
標誌形象飽滿,寓意深遠,積極向上,彰顯了學校的文化魅力和對未來的美好希望。
校園環境打造以「通達」的核心理念和「鐵路」文化為主,從學校的地域文化、厚重歷史以及鐵路的發展歷史、機車發展史、鐵道文化、鐵路技術等方面設計主題園、雕塑小品、文化牆、導視系統等,從而將學校的核心理念深深地融入進校園的方方面面。
文化節點圖
通達廣場
通達文化牆
「通錦路舊事」文化牆
進入校門,
便是通達廣場,
這裡佇立著一面
「通錦路舊事」文化牆,
再現了通錦路在各個時代的舊貌,
師生的回憶被喚起。
這是學校厚重歷史的沉澱,
也是地域文化的直觀體現。
通過通達文化牆,
學校的主題文化得以展現。
「鐵路」文化園
世界鐵路發展史地雕
我們在校門入口的大道,
設計了關於世界鐵路發展史的地雕。
運用青石板雕刻,
介紹世界鐵路發展的主要階段和革命性事件。
讓踏入校園的每一個人,
立刻便能感受到「 鐵路」文化的氣息。
花車綠化帶
入口大道和運動場之間的綠化隔離帶,
巧妙地運用火車車廂的造型,
放置觀賞花木,
兼具獨特性和實用性。
中國百年鐵路文化牆《百年鐵色》
在長廊的位置重新打造文化景觀,
設計主題為《百年鐵色》的文化景觀牆,
圖文並茂地展現,
中國百年鐵路文化的歷史進程。
主題雕塑《歷史的車輪》
古老站臺的復原,
再現了歷史的畫面。
「鐵色」濃鬱,
意味深長。
機車發展主題文化園
介紹火車頭的發展歷程和相關知識,
作為特色園地,
這裡既豐富了校園的「 鐵路」 文化內涵,
也為同學們打開了探究科學的窗口。
鐵道文化陳列室
一輛舊車廂通過改造,
變身為一個鐵道文化陳列室,
這裡放置了
鐵路歷史的相關介紹和部分史料、實物等。
成為整個「 鐵路」 文化園的文化亮點,
吸引人們駐足參觀。
蜀道文化園
從李白的《蜀道難》到如今的動車飛馳,
整個四川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詩詞和圖片展現,
繪製出一幅蜀中交通發展的歷史長卷。
文化小品《風馳電掣》
文化小品《鐵路之父》
對中國鐵路發展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詹天佑,
已經深深地烙印在
中國鐵路歷史的長河裡。
樓名文化
建築採用成都鐵路局管轄的部分站點來命名,
營造出濃烈的「鐵路」文化氛圍。
初心不改,
通達致遠。
學之習之、體之踐之,
成就自我、走向世界……
更多校園文化案例,微信關注:「校園文化策劃研究」公眾號,提前收閱!
重慶常春藤文化合作學校涉及大學、中學、中職、小學、幼兒園,服務於全國,重慶、四川、貴州、廣西、雲南、湖南、湖北、廣州、江西、新疆……
編輯:藤曉
以上為重慶常春藤文化原創案例,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