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高考英語只有100分,而且,還可以如TOFEL一樣,考多次嗎?昨天,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對外公布這一消息。
2016年起,北京英語高考分值從150分降至100分。同時,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以多次考試,以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
對此政策,截至昨晚9時,有73%的網友表示支持。
不僅北京,在此之前,江蘇和山東,也紛紛拿英語開刀。明年,山東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步浙江曾經的老路。2016年起,江蘇也可能實行高考英語1年2次,並按等級計成績。
每一次的高考改革,影響的都是數十萬的學生。那麼,這樣的高考英語改革,業內有何看法?高考改革的方向,又在哪裡?浙江,會不會也有所動作?
聚焦高考改革>>>
北京: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
昨天下午,在各種猜測滿天飛之時,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公布了2016年新的高考方案。這次改革方案,可謂「傷筋動骨」。
首先,各科目的分值有所變化。語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數學仍為150分,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文/理綜由300分增至320分。高考總分750分,仍不變。
相應地,各科目的考試內容和結構,也將有所變化。
語文考試,將更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考察,同時注重考察內容和社會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繫。數學,則著重考察學生分析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而被減了50分的英語,將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
英語的變化,還不止於此。最「驚豔」的是,英語將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以多次考試,以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對此,北京市教育考試院打了個比方,「比如,如果你高一的時候就考到了100分,那麼高二高三的時候就可以不學英語了。」
江蘇:英語擬以等級計分
「折騰」,不少人這樣形容江蘇省的高考改革。
2002年至2009年,江蘇進行了3次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改革:「3+大綜合」到「3+1+1」再到「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2010年開始,又重新開始新一輪的文理分科考試。
2016年,江蘇又將進行高考改革。與北京一樣,江蘇也拿英語開刀。開刀方式,頗為相似,可能會更徹底。
目前,據江蘇《揚子晚報》的消息是:
「江蘇確實有英語『一年兩考』和『以等級計算』的設想。而英語『一年多考』,是打算從高一開始,水平達到的學生就可參加英語考試。據權威人士分析,英語採取『等級計分』也是實現『一年兩考』的配套措施,因為如果實現『一年兩考』,卻仍實行計分制,會造成學生不斷考試刷分的後果,這樣反而會大大增加學生的負擔。」
不過,具體的改革方案,還未出臺。但是,今年年內,一定會公布於世。
山東:取消英語聽力
高考大省山東,高考廝殺一直慘烈。明年起,他們要取消英語聽力測試了。
對此,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宋承祥解釋,採取這種方式既可以滿足不同高校、不同考生對於英語考試及成績的需求,還可以減輕一部分考生的備考負擔。
其實,早在2005年,浙江就曾取消英語聽力測試。當時,這被猛批成「聾子英語」。2009年,英語聽力又重回浙江高考考場。
當年取消的背後,還有段歷史。2005年起,高考英語聽力測試不再作全國統一要求。是年,浙江、河北、吉林、甘肅、陝西和貴州等六省,率先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而遼寧、山西、內蒙古、河南、海南等省雖然進行聽力測試,但僅計為錄取參考分。
各方反響>>>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明年高考仍沿用原方案
北京、江蘇、山東,如此集中大規模的改革,不禁讓人聯想:浙江的高考,會不會也要改革?
對此,昨天,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說:「2014年的高考,仍沿用2009年新課程高考改革的方案。」至於浙江是否在醞釀改革,今後是否會改革,他表示,「現在都還不確定。」
不過,明年起,英語高考聽力與往年略有不同。考試時間調整為與學業水平考試時間同步。也就是說,「一試兩用」,英語聽力成績既可用於學業水平測試英語成績,也可用於高考英語成績。
2009年,浙江進行新課程高考改革。在當時,此次改革的影響頗大,內容包括英語聽力、「三位一體」自主招生等。
高考英語聽力,就從當年開始恢復。不過,聽力測試單獨安排。全省統考,一年2次考試機會,由學生自主決定參加考試時間和次數(限定在2次以內),並從中選擇一次考試成績計入總分,成績兩年有效。
「三位一體」自主招生,是指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和統一選拔考試(高考)三位一體的多元化招生考試評價體系。目前,浙江已有22所學校實行「三位一體」招生。
此外,考生還可自主選擇考試科目類別。比如,第一類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組合的基礎上,增考自選模塊。
「浙江,是新課程高考改革最早的省份。浙江的高考改革,一直都有清晰的目標。」省教育考試院的這位負責人表示。
那麼,這一目標是什麼?「有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減輕學生負擔、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他解釋。
校長:期待考試方式的改革
走在一線的高中校長,對於高考改革,又有怎樣的思考?
「高考改革勢在必行。目前,這些省的改革是很好的跡象,是民族之興的表明,重新思考國語的地位。而英語,這種分流式設計的改革,給孩子自主空間。」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認為。
他看到,孩子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英語學習上,但都只是應對單詞和語法。英語作為語言工具,卻在喪失聽說讀寫的能力。分流後,孩子可以根據各自對英語的不同需求,進行學習。
「英語社會化考試挺好的,把選擇權給了學生。不過,前提是必須公平。」杭州十四中校長、浙江省英語特級教師邱鋒認為。她擔心,社會化之後,會影響公平,「就如四六級考試,出現很多作弊。」
不過,在葉翠微看來,目前的高考改革,都只是課程改革的小打小鬧。根本的改革,「應該是考試方式的改革。」
具體來說,就是從現在的知識導向型考試向能力導向型考試轉變。而能力測試的方式,「可以借鑑『比薩教育測試』,組織一批專家出一張可測試能力的試卷。」
而邱鋒理想中的高考方式,是這樣的:借鑑國外,學生根據興趣進行科目和考試的選擇,不必樣樣都得優秀才能被高校錄取。
專家:改革別成為換湯不換藥的折騰
「其實,英語作為高考社會化改革,教育部已經醞釀1年了。」夏谷鳴,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劍橋高中項目中心主任。同時,他也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對於中西方教育之間的差異,他有著自己的思考與觀察。
在他看來,英語社會化考試,是件好事。最好以等級評價的形式,高校根據需要錄取。不過,對於北京英語分值的降低,他並不認同。
但同時,他也擔心:「學生會用應試教育的思維,去不斷地刷分,只為刷個最高分。」
而刷分的背後,恰好暴露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問題的根本,其實,並不在於高考本身,而在於招生部門使用分數的方式——唯分數論。」夏谷鳴坦言。
中國現有的錄取制度,是淘汰性選拔,「在100人中挑60人,無論其他人考得多好。」在常模分數下,少一分都不行。這種選拔,「是只有成功與不成功兩種極端分野的禍端」。
而在英美,招生方式是「目標參照性選拔」。每個學校根據各自所需,都事先明確各自的錄取標準,比如,TOFEL成績在多少以上就行。這種情況之下,「誰都可以成功」。可我們,根本沒有選拔標準。
此外,更關鍵的是,他們的目標選拔並不唯一,而是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必為了一分,去拼命地刷分。
「如果不打破集中錄取制度,不客氣地說,所謂的高考改革,都是換湯不換藥的折騰。」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直言。
「英語、教學的背後,實際上是整體高考錄取制度的問題,就是我們在用單一的分數標準來選拔評價學生。」他的想法,與夏谷鳴相似。
由於高校沒有招生自主權,只能被動接受教育考試部門按學生高考成績、志願投來的檔案進行錄取。「這造成中學教學圍繞考試轉、大學招生以考試成績為唯一依據,考試成了指揮棒和中心。」他說。
那麼,如何打破集中錄取制度?「實施考試、招生分離這方面,國外大學的招生,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成熟的考試、錄取模式,這根本不需要我國大學重起爐灶,只需『拿來』即可。」他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