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明)雲家訪,是南山區「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裡」德育系列主題活動之一。在這段「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如何解決老師們開展普遍家訪的時間和精力困難,而學生又急需全面了解的矛盾?廣東省名班主任、深圳市王懷玉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南山區名班主任工作室導師、南山第二實驗學校王懷玉老師帶領她的團隊圍繞如何激發學生「在家線上學習主動性」這一目標,探討雲家訪精準、高效的組織形式和內容,實現了「三步曲」:通過家訪前、家訪時、家訪後三個階段,「前移後續」式的階段性任務分解,讓雲家訪更有實效性。
家訪前:科學分組、系統規劃,家長「吐槽」袒心跡
凡事預則立。制定科學、詳細的雲家訪方案有助於保障家訪質效。
首先是分組。班主任結合實際情況,儘量把客觀條件相近、但學生表現相異的學生分為一組,低中年段考慮將相對熟悉的家長儘量放在一組,一般6-8人為宜,既保證了小組成員的「異質組合」互學共鑑,又能因相對熟絡在交流中減少顧忌。各組任命一名家長為組長。
隨後,班主任確定各組雲家訪的具體時間和開展形式,以方案形式發給家長作相應準備。家委組長及時成立微信或 QQ雲家訪討論群,並在會前組織本組家長在群裡小結分享孩子在家學習和生活情況,即為「吐槽期」。班主任及時給予「同理心」式回應,並做好信息收集與整理,理出個體及共性問題,準備問題對策,保證話題的「精準」性。同時提醒家長提前調適網絡及相關app,確保正式會議時不出技術問題。
雲訪中:親子參與、雲上互動,專屬建議定方向
雲家訪,到底是訪孩子還是訪家長?王懷玉名班主任工作室團隊採取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與會方式,分三個小環節:
在家訪伊始的創意「熱身環節」,班主任(科任老師)有意識地針對日常聽說讀寫方面的基礎話題提問,讓學生現場作答,檢測網課學習效果,也讓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網課實效「一覽無遺」。部分孩子的優秀表現及經驗分享,也能給其它家長和孩子帶來觸動。
在真誠剖析環節,班主任再對本組學生進行具體反饋,給出明確改進方向,讓家長和學生更「入心」。這種「總分總」式反饋需要一針見血,也需要藝術表達,既照顧了家長和孩子的面子,也利於他們反思。
在總結建議環節,提出明確、具體的後續改進建議。如本次雲家訪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更加有主動性,因此總結時明確提出從「規範白天作息模塊化、規範課堂筆記和作業「為突破口,增設早讀和自習時間用於預習和完成作業,對每個學生做出針對性要求,提醒學生做好記錄;同時也對家長配合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雲訪後:家庭會議、共商計劃,即時省思見行動
小組雲家訪結束,各家庭即時進行家庭內部會議,針對問題及時商議解決辦法,制定後續學習計劃。次日,家長在小組群裡反饋會議「決議」及感觸。這個環節是否能做到真正見實效,關鍵是家長在「刮骨療毒」部分的深度剖析及老師對後期網課學習的具體要求,方便家長和孩子制定專屬有效的行動計劃。
其中,王懷玉老師在總結時重點強調要分清「在家上學」與「假期生活」的本質差異,規範作息規範認識,出臺專屬班級課表。對於家長的會後反饋和學生的學習新計劃,班主任及時肯定或延伸性引導,並對好的學生計劃進行跨組分享。
這樣用心的雲家訪反饋讓家長十分感動,配合力度更大,學生學習態度有明顯改觀,工作室在鞏固家訪初期成果的同時,也啟動了雲班級組織建設及雲上激勵性評價策略研究。
據了解,自2月以來,王懷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停課不停研」團隊研修實踐,目前已走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雲播報」,組織學生開展了主題式新聞播報等小主題活動;第二階段「雲端會」,向家長、學生傳遞宅家學習要求和作息建議等;第三階段「雲家訪」,聚焦「小學生網絡學習缺少監督,自律性不高怎麼辦?」等話題作為核心話題展開互動交流。
據介紹,王懷玉是全國知名科研型班主任,出版個人德育專著四部。王懷玉名班主任工作室既是深圳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也是深圳市第二批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和學員來自深圳市各中小學推薦選拔的優秀班主任。工作室立足全體成員的專業能力提升和品牌班級建設研究,重視搭建各種平臺促進全體成員共同成長,積極發揮市、區內外的輻射引領作用,成效明顯:首批11名成員中有7名成員成長為市、區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名提拔為學校中層幹部,三名成員榮登《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雜誌封面,在市、區乃至省內外發揮了很好的輻射、引領作用,
(圖1為2019年11月工作室面向全區開放的德育論壇活動與專家及領導合影)
(圖2為主持人王懷玉班級每學期一次的班級教育戲劇活動班級合影)
(圖三為主持人王懷玉與班級體育社團孩子們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