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許嘉婧,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微博樹洞帳號不但展示焦慮、展示快樂,也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建立互動和層級的聯繫,通過幽默的方式化解了這些焦慮。
微博帳號@瞎幾把穿bot成立個人主頁時,還沒有想到自己會火得這麼快。
2018 年 9 月 11 號,這位 90 後自由設計師趕上了bot的潮流。工作之餘,他創立了@瞎幾把穿bot,用於接收點評明星奇葩穿搭的投稿內容。他發布的第一條投稿是麥可·傑克遜的衣著搭配。
圖片:@瞎幾把穿bot的第一封投稿
剛建號前兩天,微博的轉發和評論量都是0,而在 9 月 13 號這一天,後臺私信突然新增了 600 多條投稿。 9 天后,@瞎幾把穿bot已經迅速漲粉到 11 萬。
就這樣,bot的運營者蝦哥莫名其妙成了一名微博「網紅」。
2018 年是「微博bot元年」,當年 9 月份左右,一大批早期bot帳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bot類帳號的本質是樹洞,以收發網友的投稿為主,在特定的領域和話題內分享用戶UGC的內容。
在頭部流量大V封鎖的微博平臺上,大大小小的bot帳號為普通用戶的內容提供了一個垂直平臺,聚集了大部分特定用戶。
而一年後,bot帳號已經不再像去年一樣瘋狂增長,樹洞類微博帳號的性質也在逐步發生變化。
去中心化的bot戰爭
「bot」是英文單詞「robot」的縮寫,顧名思義,機器人。
這種形式起源於Twitter上的一種內容編輯方式,一些機器人帳號會提前設定好腳本,接收特定類型的網友投稿,並定時更新發布。
在Twitter上能檢索到種類繁多的bot,一些用於官方發布信息,還有一些是網友自製的信息發布工具。只要艾特bot帳號,它就會自動幫用戶發布信息。
類似天氣預報、實時資訊類的內容,這些不需要真人運營,機器人們就能完美地起到傳播作用。也因此,bot傳播的內容大多是硬新聞,有文字、也有圖片和短視頻。
圖片:Twitter上的洛杉磯地震預警bot
很多人認為,社交媒體上的bot帳號方便獲取簡單資訊。機器是冷冰冰的、沒有感情的,它不會刻意引導你的思考方向,只是簡單展示。這也正是它的純潔性之一。
bot形式也在 2018 年末的微博平臺上掀起一股熱潮。說起原因,也是一種來自內容結構本身的反彈。
此前,在各類MCN機構入駐微博後,出現了很多大V帳號。只是,這些帳號內容發展到了瓶頸期,有人覺得它們更接近於營銷性質,以商業化為主要目的。沒有了最開始做內容的熱情,結構也開始走向乏味的商業化生產。
也正是這兩年,短視頻大熱。在抖音和快手上,各類用戶生產的UGC內容奪人眼球。自製短視頻的潮流,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比起不斷被動接收廣告內容,人們更願意自己生產內容。以接收UGC投稿內容為主要業務的bot帳號,在微博大規模興起。
@千禧bot的運營者是一位 90 後的研究生,專門接收懷舊性質的投稿。在微博說明中,他介紹自己:「歡迎各位懷舊人士、土酷愛好者和認為 2010 年後的一切都糟透了的悲觀人士來玩耍。」
比起@瞎幾把穿bot,@千禧bot更像一位合格的機器人,收發投稿,並人工為之編號,盡職盡責。時不時還會刻意模仿機器人的說話語氣。
圖片:@千禧bot的投稿
@生艱bot、@貧窮bot、@有錢人發言bot等帳號則更像是背後有人運營的投稿類樹洞號,會接受特定類型的投稿,並附上博主的個人觀感。
更多時候,這類情感類bot像一個個「煩惱垃圾桶」,接受著人們繁雜的負面情緒。
野蠻生長的bot帳號並不是個個都一炮而紅。很快,圍繞著bot的運營形式,微博上再次升起一股硝煙。
用戶們漸漸發現,人工bot似乎不像Twitter上的機器人一樣可靠。很多bot帳號的博主會在投稿內容中「摻雜私貨」,發布帶有明顯個人喜好或營銷推廣性質的推文。
諸如@糗事bot、@天秀bot,都是具有明顯營銷號性質的百萬粉絲大號。
bot的純潔性正在被破壞。
在bot熱中,這些飛速成長起來的bot,正在逐步淪為披著「接收投稿」皮的營銷號。這些大V只是換了種形式,繼續來引導輿論,「帶節奏」,做廣告。
一場針對bot的戰爭打響了。
據@瞎幾把穿bot回憶,在bot主頁創立的第 8 天, 9 月 19 號,博主就被迫改名為@瞎幾把潮post。
「那時網上湧現了一批bot『警察』,專門說這個bot蹭熱度,那個bot帶節奏之類的。」蝦哥說,曾有用戶發私信指責自己:「你都掉皮了還當什麼bot啊。」
一些投稿含個人化言論、表露出個人喜好的bot都遭到了網友抵制。
「我發的是明星穿搭,就有很多明星粉絲跑來指責我收了錢、亂帶節奏、刻意抹黑明星。」蝦哥不得已改了微博名,決定以「接受網友投稿,也混雜個人內容的個人號」繼續運營下去。
「我不願意純粹當個機器人,每天收發投稿,不能和粉絲交流。」他說。
其實類比Twitter,微博陣地本身就有更多私人化的、娛樂化的內容。 2018 年末的這一場bot熱,或許只是廣大用戶給微博的一個警醒。
大粉絲量級的樹洞號:展示焦慮
時至今日,還活著的bot帳號,大多變成了收發投稿的營銷號陣地。
正如去年同一時間,網友們的批判和指責一般,bot的性質確確實實發生了變化。
刺蝟公社(ID: ciweigongshe)以bot為關鍵詞在微博上搜索用戶,找到了許多帶有bot後綴的帳號。
@遊戲主播bot以發布遊戲精彩視頻和吐槽為主,有 24 萬粉絲,互動量寥寥無幾。事實上,它只是營銷矩陣中的一個帳號而已。
負責帳號運營的人員表示,公司目前有 250 多個帳號運營,以規劃短視頻推廣為主。
除了這家公司,另一位@明星迷惑行為bot告訴刺蝟公社,博主近期已經準備改名,轉型為時尚類,不再做bot。
這些帳號都不是傳統性質上接收網友投稿的樹洞帳號。許多bot頂著這樣一個後綴,披著bot的皮,也只是因為「bot比較容易火」。
而有一些樹洞帳號並沒有掛著bot的名字,卻也承擔著收發投稿的職責。
@綠帽社就屬於典型的情感類樹洞帳號,粉絲稱博主為「社長」。目前,@綠帽社已經積攢了 600 萬粉絲,發布了 7000 多條投稿。
@綠帽社於 2016 年末成立,社長告訴刺蝟公社,前半年粉絲數量並不多,表現平平,半年後突然發力,漲粉迅速。目前由兩個人運營,一位負責微博,一位負責微信公眾號。
當時,微博上並沒有很多類似的情感類帳號。比較有名的就是已經死掉的@北美吐槽君,原本是接收留學生投稿的系列帳號,後因發布虛假信息被曝光而全面封停。
當時,@北美吐槽君以其奇葩、獵奇的故事情節,在微博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綠帽社的故事也類似,早期,博主專門接收粉絲吐槽自己「被綠」的遭遇,成功抓住了大眾的情感缺口。
打開@綠帽社的微博首頁,全屏綠得人發慌。「在聚光燈下,說出你的故事!」
圖片:@綠帽社微博首頁
社長說,自己並不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建號的初衷就是為了「守護老實人的笑容」。在情感問題中,這類故事能給人很好的警醒作用,樹立正確的三觀。
對於投稿內容,自己比較喜歡選取一些「圈子化」明顯的投稿。比如,cos圈、dota圈、農藥圈,特定圈子會讓特定用戶受眾更好地產生共鳴。
後期,進入@綠帽社的投稿內容種類五花八門。對投稿人而言,發布自己的經歷,能滿足傾訴欲和表達欲。而分享故事,又能在評論區收穫很多「變悲為喜」的沙雕言論。
這類粉絲量眾多的樹洞類帳號,化身成用戶投稿的搬運工。社長提到,每天會花3- 4 個小時在整理投稿上,加上碎片化時間,一天80%的時間都花費在@綠帽社上。
也因此,博主本人很少與粉絲產生互動,帳號設置自動回復。大粉絲量的樹洞帳號,已經形成了規範的「工業化生產程序」。
大粉絲量的樹洞投稿號真正做到了「機器人」,利用各類用戶投稿,他們已經成長為另一種性質的頭部大V。
一位關注@綠帽社和其他情感分享類bot的粉絲告訴刺蝟公社,喜歡看bot,更多是因為好玩。
「我也不會自己投稿,但看到別人的悽慘遭遇就挺開心的,覺得還有人比我慘。這些慘事被沙雕網友加工一下都變得好笑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