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中國的一個島嶼,而在海口市東南邊有個祠廟叫做五公祠,而這個也是因為紀念唐朝被貶的宰相地方而建造起來的,,對此海南名勝古蹟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白馬湧泉在儋州市西白馬井鎮。相傳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將軍馬援率兵南徵,回師至此,適逢天旱,時值盛暑,兵馬饑渴難耐。馬援所騎白馬,見一處芳草茂盛,泥土潮潤,以蹄刨之,頃刻湧出清泉,遂解三軍饑渴。後人於此掘井,故名「白馬湧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立新息馬侯廟,後稱「伏波古廟」,道光、鹹豐俱有修葺,後圮毀。1914年當地村人聚資重建。
今廟保存完好。龍門激浪在儋州市北部海濱。海邊怪石嵯峨,奇形異狀,俄延數裡。中有一石屏高2.3米,寬15米,長20米,屏內有玄武巖浪蝕形成的拱門,俗稱「龍門」,海浪湧入「龍門」撞擊礁石,浪峰猶如「雪龍」,躍然騰空,濤聲雷鳴,響徹二三十裡,故名。東方市東方海濱公園在東方市西面八所港口右側。是西部海岸的旅遊勝地。崖州古城在三亞市西40公裡寧遠河畔崖城鎮。崖州始置於南梁(治今儋州市西北,唐時遷治今瓊山東南),北宋開寶五年(972年)併入瓊州。開寶六年復置,治今三亞市崖城鎮。是海南島兩大文化古城之一(另一文化古城為瓊山縣府城)。其城原系土崗,破土填壑而成。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後歷代修擴,方為城池。城牆高7米、厚3米,城圍長約2000米。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後,漸次廢毀,今僅存文明門。此門為「合州官士兵民」合力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因門內立崇聖殿及學宮,故名。崖州學宮在三亞市崖城鎮崖州城內。又稱孔廟。始建於宋代,舊址在今崖州城外東南,歷經遷徙,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方遷城內,不久圮毀。同治十一年(1872年),崖州舉人、福建候補道臺吉大文重新倡建。學宮歷經毀壞,今僅剩大成殿。壽字碑在三亞市崖城鎮鎮政府內。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崖州知府王亙所立。王亙,湖南湘鄉人,宮廷內侍,擅丹青,慈禧六旬壽慶時,光緒帝命其制壽屏,因而得寵,慈禧親書壽字,並賜金繡蟒衣、如意、圖章、筆墨等於王亙。光緒二十七年王亙任崖州知府,將慈禧親筆書寫之壽字勒石於碑。
又命造同善堂,次年將石碑立於同善堂之御書亭內。碑高2米,頂額刻「慈禧太后御筆之寶」,下鐫108字碑文。今堂、亭俱廢,僅存此碑。迎旺塔在三亞市崖城鎮西門外15公裡寧遠河畔、深溝營嶺上。面水臨江,巍峨雄峙。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磚木結構,高約15米,塔分7層,六角飄簷。今塔身西傾。小洞天在三亞市崖城鎮南海濱。大小石洞星羅棋布,更兼海浪拍岸、海雲水波四時幻變,海光山色,構成奇觀。小洞天的巖洞,幽深莫測,通往海底。跨地區:五指山是瓊中黎族自治縣和五指山市的界山。海拔1867米,是海南省第一高山,素稱「海南屋脊」,有5峰,峻峭挺拔,直插雲霄,形如五指,故名。五指山西南-東北走向,食指最高,重巒疊嶂,海天大河,多發源於此。山上古木參天,又有山茶5.4萬餘畝,其「水滿茶」名馳海內外,色、香、味俱佳。
山下有加釵農場,以產橡膠為主,兼營柑、橙。五指山景觀奇秀,歷代名人多有吟詠唱和,以邱睿少年時代所寫之《五指山》詩最為有名。海南名勝古蹟有哪些臨高縣桐鄉夏蔭在臨高縣博厚鎮透灘村,距縣城9公裡。是明代著名詩人王佐的故鄉。王佐(1420-1505),12歲即中舉,後入仕,在粵、閩、贛三省為官20餘年,與邱睿、海瑞、王弘誨並稱為明代「海南四大才子」。任官期間,於家鄉建「慈訓堂」,以謝慈母教誨之恩。晚年辭官歸裡,又從任職處移來不少奇花異木,植於慈訓堂周圍,併名曰「聚景園」。明景泰六年(1455年),監察御史彭烈、瓊州府通判米盈、臨高知縣楊護等,於王佐舊居立「禮魁坊」,以示欽敬。
後人取王佐詩「銅鄉夏景」意,將慈訓堂、禮魁坊、聚景園、王佐墓等古蹟合稱「桐鄉夏蔭」。古銀瀑布在臨高縣皇桐鄉居仁村,距縣城20公裡。瀑布落差20米,幅面20米,幅寬200米,瀑布飛瀉,直落潭中。澹庵泉跡在臨高縣新盈鎮。南宋樞密院編修官胡銓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遭貶崖州(治今三亞市崖城鎮),途經臨高搏頓村,見某地一汪清泉,遂引當地村民掘之為井,井口呈八角,井水清洌甘美,村民為感胡銓之指點,於井側立石碑記事,以謝胡銓之恩德。魚鱗洲在東方市八所港西南側。是一座雄峙北部灣海濱的石山,山高海拔90米,是八所港之制高點。山石怪異,狀若魚鱗,故名。大田坡鹿保護區在東方市東20公裡大田坡。方圓25平方公裡,這裡是海南坡鹿的故鄉,高溫多雨,灌木草叢十分繁茂,更兼坡地廣闊,為坡鹿提供了理想的生活條件。坡鹿小於梅花鹿,四肢瘦長,皮色金黃,系世界珍稀動物之一,與熊貓同屬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俄賢嶺在東方市廣壩鄉昌化江中遊東岸,距縣城60公裡。由9座山峰組成。俄賢嶺山高巒險,怪石嶙峋,頂端東南面,有飛瀑如練。俄賢洞口在主峰東北面的半山腰,深不見底,內有3個石廳,可容納數萬人。洞裡流水湍急,不知源頭水尾。嶺間生野葡萄、野荔枝,夏季香溢九峰,碩果纍纍。馬伏波在東方市羅帶鄉十所村東側。相傳伏波將軍馬援南徵交趾(今越南),班師時曾途經此地,在飛來廟側掘井以解暑渴,後此井稱「感恩第一甘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立碑名之為「漢馬伏波井」,井口方形,徑8.2尺,深3尺餘。村民皆汲而用之,井水清甜,冬暖夏涼,久旱不涸,有「天南第一泉」之譽。獮猴洞在東方市猴子嶺採伐場腳下。洞深570米,面積2000多平方米。洞內有石廳2座,一大一小,大廳底為鬆軟沙灘。又有十八羅漢石像、石筍、石柱等,姿態各異,妙趣橫生。因獮猴戲嬉其間,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