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生態古韻古香古色兩日遊
潮州古城素有「海濱鄒魯」、「嶺東首邑」美譽,厚重悠長的人文歷史,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讓這座古老的城市鑲嵌上華麗而不失涵蘊的外飾,走在古香古色古韻的潮州景點,感受歷史文化氣息!
山光、水色、綠意、花香、鳥語和清爽的江風,予人以無窮的舒心與快意,讓人獲得如洗的心境;燦若繁星的文物古蹟、古今人文,則使人感受到潮州歷史文化的厚重和神奇。
第1天: 韓文公祠 - 潮州廣濟橋 - 廣濟門城樓 - 饒宗頤學術館 - 潮州牌坊街- 湘橋區民居文化展覽館 - 淡浮收藏院第2天: 潮州市中國瓷都陳列館 - 許駙馬府 - 潮州開元寺- 紫蓮森林度假村 - 北閣佛燈
01韓文公祠 - 潮州廣濟橋 - 廣濟門城樓 - 饒宗頤學術館 - 潮州牌坊街收起潮州古城素有「海濱鄒魯」、「嶺東首邑」美譽,厚重悠長的人文歷史,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讓這座古老的城市鑲嵌上華麗而不失涵蘊的外飾,走在古香古色的潮州景點,感受歷史文化氣息!韓文公祠建議遊玩時間:3-4小時潮州韓文公祠座落於韓江東岸、筆架山西麓,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宇,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廉政教育基地、中華文化傳承基地。
韓祠始建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初置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廟正室東廂;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滌徙至州南七裡,蘇軾為撰碑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復遷至韓山今址,至今已具八百多年歷史,今祠內留存有歷代碑刻四十面,是了解潮州文化歷史的珍貴資料。韓祠景區現佔地134.64畝,建築群體總面積超11868平方米。主祠於1984年修復後,景區又相繼興建了「韓文公祠」石牌坊、「天南碑勝」名家書法長廊、允元亭、侍郎閣、天水園、「濺玉沁芳」景觀、石雕壁畫長廊、韓愈勤政廉政展覽館、橡木園等多個配套景點,集亭臺樓閣、青山碧澗於一體,景觀錯落有致、層次井然,為粵東一處文化底蘊深厚且品位優雅的旅遊勝地,也是海內外遊客抵潮的必遊之地。石坊「韓文公祠」石坊在韓祠正門石甬道起端,建於1985年11月,為四柱三開間式白石坊。高8.04公尺、寬8.84公尺,柱作正方形,主柱邊長60公分,側柱邊長48公分,坊匾長4.08公尺。正面(西向)坊文「韓文公祠」四個行楷大字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手書。背面隸書,文曰:「公元一九八四年二月五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同志蒞潮視察,為韓祠題匾,是冬鳩工修祠,謹鉤摹上石,以垂久遠。」(書寫者:潮州市退休教師吳維科)
1999年11月,牌坊前廣場改造時,又將牌坊在原四柱三開間基礎上擴建為八柱五開間,面寬增至14.46米,門面更顯大氣。 按原韓祠祠道有兩柱單開間石坊一座,系明天順五年(1461年)嶺東參政劉煒所建。坊匾行書「韓文公之祠」五字,石柱聯曰:「佛骨謫來,嶺海因而增重;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主祠潮州韓文公祠,始建於北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初置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廟正室東廂。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知州王滌徙至州南七裡,蘇軾為撰碑記。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知州丁允元復遷至韓山今址。祠於1984年重修,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祠倚山臨水,肅穆端莊,是我國現存一處歷史最久遠的、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宇,祠內有歷代碑刻四十面,是了解潮州文化歷史的珍貴資料。
侍郎亭韓愈任潮州刺史期間,東山(即韓山)是他常遊憩之地,還建有古揭陽樓。因他被貶潮州之前官任刑部侍郎,故後人以侍郎名亭。今侍郎閣系沿「侍郎亭」舊實而建的新景點,建成於1989年春。閣中設有「韓愈治潮及其法治精神」專題展覽。置身於閣上,憑欄遠眺,古城景色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潮州廣濟橋建議遊玩時間:2-3小時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
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該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夕廣濟橋已是殘破不堪,1958年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梁。2003年10月,廣濟橋開始進行全面維修,總體按明代風格為修復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2007年竣工。
1988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門城樓 廣濟門城樓,俗稱東門樓,位於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東部,正對廣濟橋,是潮州古城七城門樓之首。現一、二樓為廣濟橋史陳列館。廣濟門城樓扼潮州古城東西要衝。是潮州城區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它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樓,它與廣州越秀山上的鎮海樓相毗美。樓分三層,面寬五間,下涵拱門以通內外;仿宮殿式建築,重簷歇山頂,配以玻璃瓦紅彤壁,朱柱格子窗,畫棟雕梁,顯得雄偉壯觀。廣濟門城樓是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外城門原有「東為萬春」門額。樓置於高大厚實的臺基上,拱門中開,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前後面為木石柱相銜接支撐,並跨出城牆外,成為騎樓。屋面鋪雙層大青瓦,各層出簷均嵌藍琉璃勾頭滴水,雕欄畫棟,四面環窗,飛閣流丹,巍峨壯觀。登樓四望,但見韓水北下,長橋臥波,遠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漲潮急,舟帆點點,隨波而下。時見江濤拍墩,時見浪花濺岸,畫意詩情,殊足欣賞。樓內有聯云:「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正是這一景觀的大寫意。暮春三月,登樓眺望,韓江水漲,江面開闊,長橋臥波,煙波浩渺,筆峰如畫,行船如梭,別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內八景有「東樓觀潮」之勝。
饒宗頤學術館 潮州饒宗頤學術館,又名頤園,是展示潮籍著名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生平事跡、學術成就、藝術造詣,以及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頤園位於潮州古城下水門內,是潮州城裡一座引人注目的文化殿堂。潮州市曾於1993年在饒老先生早年讀書處闢建饒宗頤學術館,並在1995年建成對外開放。
隨著饒老先生學術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和捐贈給該館書畫作品的大量增加,以及學術交流的開展,使到原來佔地面積僅有350平方米的原學術館,已難於滿足收藏展出饒老先生論著、手稿、書畫以及對外開放、學術交流的需要。為全面展示這位潮籍漢學大師在學術、藝術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傑出貢獻,潮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擴建饒宗頤學術館,並以展示潮州庭園的風格特色為要求,聘請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陸元鼎教授主持規劃方案。新館於2006年底落成,佔地面積約5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156平方米,工程總投資約4000萬元;為崇賢尊德,取名「頤園」,並敦請饒老先生題寫匾額。「頤園」建築體現了典雅秀麗的潮州傳統民居風格,將建築與庭園有機結合,園內廣植花木,巧置奇石,水榭涼亭錯落有致,極富於幽雅的書卷氣,堪稱潮州庭園的經典之作。潮州牌坊街建議遊玩時間:2-3小時潮州自然風光秀美。古城區筆架山、金山、葫蘆山三山拱護,韓江繞古城而過,山光水色十分宜人。有始建於明代、全長2.6公裡的古城牆,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築廣濟樓,有海陽縣儒學宮,有歷代墨客騷人留字的葫蘆山摩崖石刻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最長的牌坊街,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泰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等景點,如珠散落於韓江兩岸,與2.6公裡古城牆、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壯麗景象。潮州修復的古牌坊共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不包括近期準備增加的位於南端入口的「三陽門」和「十相留聲坊」),東門街2座。
至於歷史資料有下面這些:據黃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紀略》載:「牌坊,傳說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烏凹肚門』。古時統治者提倡倫理道德,把城鄉間於節義、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將其『嘉德懿行』,書貼坊上旌表,稱為『表閭』,故牌坊也具紀念作用。到明時改用石砌,加疊層樓,飾以花紋,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唯嘉靖時建多柱多門長牌坊」。潮州城歷史上是粵東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達官明吏多集於此。入宋以後,人材輩出,人文薈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眾多牌坊。據有關史籍記載,歷史上潮城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餘在金山、韓山、湘子橋。此外,於鄉鎮間尚有57座,因此人們喻為「牌坊城」;而集中於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為橫跨路面的四柱三門,規模較大,鱗次櫛比,風格獨特,氣勢非凡,故被譽為「牌坊街」。
潮城的牌坊,除「宮保尚書坊」和「六賢坊」為木結構,「世旌節孝坊」和倒塌後重建的「秋臺坊」為磚砌外,餘均為石結構。這些牌坊,「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以石雕鑿成歇山頂、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疊牌樓,匾額兩旁,有的加配石刻鏤雕之『雙龍戲珠』或『龍鳳卷草』之類裝飾,柱邊加設石獅或石鼓插柱礎,潮人俗稱為亭」。潮州自秦以後中原文化傳入,中唐常袞,韓愈先後到潮,又推動了潮州文化的發展,自此潮州文化逐步繁榮。據史載,唐代的潮州考中進士3名,宋代考中進士172名,加上推薦的19名合共191名。從宋代開始,潮州文風繁盛,考中進士人數激增,在廣東省名列前茅,其中建炎二年(1128年)戊申科,廣東考中進士14人,潮州籍就佔了8人。在明代,廣東考中進士905人中,潮州佔了160名。清代潮州考中進士有116人。唐宋時還出現了「前八賢」,有唐代趙德,宋代許申、張夔、劉允、林巽、王大寶、盧侗和吳復古。他們都是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有高風亮節的飽學賢士明崇禎元年又湧現了「後八賢」: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龍、楊任斯、陳所獻八位同榜進士。明嘉靖年間又湧現21歲中狀元的林大欽……
由於潮州名賢俊彥輩出,旌表彰顯他們為國建功立業的不朽功績而建的碑坊一個接一個應運而生,史載僅潮州市區碑坊就多達103座。太平路1.6公裡長就建了47座,平均34米就立有一座碑坊,其分布密度,可謂是全國絕無僅有的。 由於各種原因,到1950年只存下19座碑坊。因碑坊經歷年代久長,石坊梁折柱斷危險萬分。終於發生亭石砸死人事故。因此1951年潮安縣城關鎮決定拆卸廢亭。 在牌坊拆除五十五年的今天。潮州市政府又決定復建牌坊街,這是一件大好事。牌坊街具有無可估量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太平路的每一個牌坊都有一個或數個坊主。刻在坊上的文字,就是一篇歷史人物小傳。這批英傑,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事跡組合起來,就是一部簡明的潮州文化史。牌坊的坊文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牌坊文字對提高文史方面素養,將有極大的幫助。牌坊集建築美、文學美、書法美於一身。也讓人們可以欣賞到它精湛的藝術。牌坊中的坊主中,有潮安,也有揭陽、潮陽、澄海、普寧、程鄉(今梅縣)等潮屬各縣歷史人物。牌坊街顯然是同屬海內外潮人共有的文化遺產。是潮州歷史文化的一條根脈,復建牌坊街將增強潮人的凝聚力。 湘橋區民居文化展覽館湘橋區民居文化展覽館位於有代表性古民居「資政第」內,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的潮州市區甲第巷,雖然全長不過280米,寬不過3米,卻排列著林立的府第、老宅。作為歷史文脈遺存的標記,以潮人明、清時代特有的傳統民居建築文化審美觀念和科舉入仕等理想追求,向遊人展示了潮州曾經的繁華與歲月滄桑。
資政第就是潮汕民居中一種典型建築樣式――四點金的衍化,第一進是前廳,左右兩邊的屋子叫「前房」,天井左右這兩條路叫做「廊」,第二進是正廳,左右兩邊的房子潮汕叫廂廳(左邊是主人房,右邊是客房)。
湘橋區民居文化展覽館是我市首家集中展示潮州民居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專業場館。結合潮州古城特色民居,力求靜動結合,讓遊客在欣賞民間藝術精品的同時,能了解其複雜的製作程序和工藝流程。向遊客展示一幅幅潮汕民居圖片,讓遊客了解潮人民居的歷史淵源、發展軌跡及其對世俗社會的影響,領略潮人民居的建築風格、講究風水、裝飾陳設等藝術特色。還特別展示了潮州木雕、潮繡抽紗、袖珍瓷藝、朱泥手拉壺、潮州麥稈畫……等工藝品,設置登高攝影點,讓遊客隨意採集「義興甲」古民居群落的文化畫卷。
展覽館主要功能區:一樓為介紹潮州番批、潮語、潮劇、潮俗,還有潮州民居圖片資料展覽,領略「京華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潮民居建築風格,天井部分設功夫茶座供遊客小憩,二樓為潮繡現場演藝;三樓為潮繡展品;四樓是茶藝培訓基地;天台上可供遊客俯視街區全景。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淡浮收藏院淡浮收藏院是潮州新八景之一,是自然景觀、建築景觀、文化景觀交融,集文物收藏、文化交流、觀光休閒於一體的文化旅遊景區。該院是泰國潮籍僑領郭豐源先生倡建,坐落潮州古城,依託於硯峰翠綠,韓山韓水滋潤了一方熱土,也成了現代潮州另一座獨具特色的文化地標。淡浮收藏院背靠硯峰山主峰,前臨夏湖,兩側山巒拱護。遠眺韓江如帶,古城如畫,眾山來朝,猶如一幅可賞、可品的水墨畫。
淡浮收藏院的入口,是一座聳立的大石牌坊,三門歇山頂建築,長約30米,高16米,氣勢恢宏磅礴,正中題「東粵箐華」四字,兩側分別書有「金聲」、「玉振」,皆是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的手跡。牌坊與主殿間,吉木繁花簇擁鉎牛及麒麟、青獅、盤龍等龍頭吐水等巨幅石雕,主殿重簷出閣,琉璃飛瓦,四根玫瑰紅的花崗巖石柱高聳,顯得穩重莊嚴。主殿正中匾碑「淡浮院」三個餾金大字由末代皇帝之弟溥傑所書。主殿門外掛上木刻對聯「遠望觀雲,登高視野」,為已故中國佛協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墨跡。殿內有釋迦牟尼、老子及「飛天大聖」塑像,體現「有宗教精神,無迷信氣氛;有文化內涵,無門派限制」的追求。
後殿是用於主要收藏、展覽的交泰殿。交泰殿,是淡浮院主要收藏、展覽大殿。「交泰」雖與北京故宮藏寶璽殿名相同,均取自《易》經「天地交泰」之意,但此處另有中泰文化交流之意。殿內藏有泰皇欽賜《瑪哈蒙空佛像》、《清宮交泰殿皇室寶璽印譜》珍貴文物以及淡浮收藏院珍藏的名人書畫等展品,供廣大遊客領略中泰不同文化珍品的精妙。在交泰殿後面,有一幅由淡浮院院長李聞海和福建陳寶如工藝大師花了兩年多時間共同創作的《老子出關圖》花崗巖石浮雕,由世界紀錄協會嚴格鑑證為世界最大《老子出關圖》花崗巖石浮雕並頒發證書。
兩側長廊是中國歷代書法碑林,碑林涵蓋上起商周,下至當代的中國書法大家的真跡墨寶,為重要的文物典籍珍品。碑廊長約100米,共350多件,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小篆、簡讀書、隸書、行書、章草、草書、楷書等各式書體、史上各家書派各顯風採,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碑林之一。潮州市中國瓷都陳列館潮州市中國瓷都陳列館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區新風路楓溪陶瓷城,前身為「南國瓷鄉陳列館」,2000年底遷往現址,2005年更名為「潮州市中國瓷都陳列館」。現有景區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其中展館主樓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館內共有5個展廳,總面積1萬平方米。
1-2號展廳設有歷史陶瓷、日用陶瓷、工藝陶瓷、名師名作、衛生陶瓷等展區。展品中有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長62米、高2.9米的大型浮雕瓷壁畫《清明上河圖》、直徑達2.15米的特大型瓷掛盤;有鄧小平同志代表國家贈送給朝鮮金日成主席的國禮瓷《友誼》三層通花瓶;有松發、四通、長城等60多家本土高端品牌的陶瓷龍頭企業的主打產品;有吳為明、王龍才、吳維潮等14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創作、研製的各種既有獨特工藝、又有醇厚文化底蘊的陶瓷精品。
潮州市中國瓷都陳列館是廣東省內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品種最全、檔次最高的陶瓷專業展館,常年展出自唐宋以來各個時期潮州生產的各類陶瓷製品共6000多件(套)。由於量多質優、面博點精、藏豐展美,潮州市中國瓷都陳列館不但成為潮州市陶瓷產業頻頻亮相的舞臺,同時也成為中國現代陶瓷產業基本風貌的一個鮮亮的窗口。
陳列館先後被評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廣東省旅遊定點單位、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潮州市幹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潮州市博物館之城系列館。許駙馬府建議遊玩時間:春天或夏天許駙馬府為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駙馬許鈺的府第,被譽為「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築」,現已闢為民俗博物館。
該府第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地盤雖然縮小,但其特色依然保留下來,其中「三寶」更是讓人嘆為觀止,所謂許府三寶,指的是:竹編灰壁,石地栿、S形排水系統。
建築座北朝南偏東,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後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牆體為板築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後座正廳東側二幅牆壁仍保留桃紅之竹編灰壁。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古樸大方。
許府裡面還有很多的寶,如從建厝時就保留至今完好的紅磚(地板磚),牆壁上的灰壁「水立方」等等,都很有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潮州市中國瓷都陳列館 - 許駙馬府 - 潮州牌坊街 - 潮州開元寺收起潮州開元寺開元寺,佛教寺院,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區中心。前身為荔峰寺,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開元寺,元代改為"開元萬壽禪寺",明代稱:"開元鎮國禪寺",又稱"鎮國開元禪寺",加額"萬壽宮",俗稱開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為歷朝祝福君主、宣講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寬敞、殿閣壯觀、聖像莊嚴、文物眾多、香火鼎盛而名聞遐邇,為粵東地區第一古剎,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
該寺自建立以來,歷代均有維修。原佔地100畝,現存20.3畝,一向為歷朝祝福君主、宣講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寬敞、殿閣壯觀、聖像莊嚴、文物眾多、香火鼎盛而名聞遐邇,為粵東地區第一古剎,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
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香火鼎盛。 "文革"期間,開元寺曾遭嚴重破壞,1982年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進行全面維修,使開元寺重現昔日風採。2001年6月25日,開元寺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閣佛燈「北閣」是潮州城背面,金山東邊山麓一組樓閣的總稱。「佛燈」是指燈塔,韓江來到金山腳下轉了一個大彎,為了防止國王船隻不慎撞山發生意外,就在這裡立了一支航標,一保證船隻夜間安全通航。
北閣始建於宋朝,形成與明朝,歷代都有興廢,是潮州八景之一「北閣佛燈」的所在地,也是八景中景點高低錯落,最具層次感的景區。
巍峨壯觀的古城牆、鬚根盤錯的古榕樹、祥光普照的古佛燈,還有那飽含滄桑的金山古井、口耳相傳的神袛文化,共同裝點著別致而神奇的北閣。沿著通幽曲徑拾級而上,穿越形制各異的亭臺樓閣,遊客可到韓江樓敬謁三國名將關羽、於玄天閣揭開北方之神玄天上帝的神秘面紗、在山頂一睹「廣東第一井」的風採,更可以不「觀瀾亭」中憑欄遠眺,飽覽「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的勝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潮州市政府對北閣景區進行了全面的修復。今日的北閣,背依金山,面臨韓水,融自然風光,園林雅趣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成為古城潮州一處別具風採的文物旅遊區。紫蓮森林度假村潮州紫蓮森林度假村位於廣東省潮州市的東北部,鳳凰山東南方,距離潮州市區約16公裡。這裡依山就勢,觀仁者之山,傍智者之水,得天獨厚,是一處恬靜、秀美的自然生態旅遊區。
潮州紫蓮山是畲民族祖地、中國烏龍茶民茶之鄉潮州鳳凰山的重要一脈。紫蓮山巒疊峰峙,形若紫蓮綻放。清晨百鳥迎瑞氣,傍晚林海納祥光,春夏漫遊,如處雲端,秋冬登高,步移景換,儼若世外桃源,神仙境界。
潮州紫蓮森林度假村面積十餘平方公裡。首期項目於2009年9月動工,2011年8月竣工試業,向海內外賓客提供休閒度假、商務公務等服務,以及宗教朝聖、旅遊觀光、自然養生、文化體驗、科普教育等旅遊線路和旅遊地產產品等。
潮州紫蓮森林度假村將以「五洲紫蓮休閒度假片區」,成為「廣東五洲潮人園」的三大功能區之一。2013年至今正按照總體規劃,抓緊紫蓮國際公寓、瑞光濱湖別墅、紫蓮小鎮、鶴鳴湖養生度假酒店、如意嶺山水度假屋區等一批子項目的規劃建設。蓮山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據山民說,古時傍山溪中遍生紫蓮,故名紫蓮山。而另一種認為紫蓮山與嵐武峰一脈相連,方圓數千丈,巒疊峰峙,中低周高,猶如芙蕖出綠波,綻放而仰天嶠,遍野巖石林立,色如東來紫氣,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