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頭上藍字↑,知到君帶你玩轉大學生活
聽說長得帥的都關注我們啦
大學的學制,大致分為:本科、專科,其實還有很多人並不熟悉的「預科」。那到底這些都代表什麼意義?大學「本科」的「本」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是怎樣由來的呢?
今天必備君帶你一起漲姿勢!
大學「本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還得從中國的科舉制度說起。
Ⅰ.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引自西方的。但中國的文化始終是傳承,西方的大學被引入中國後,有著明顯的「中國化」色彩。
中國古代沒有明確的學制概念,但科舉卻是有明確的規定的。
古代科舉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不是現在的高考每年都舉行。
Ⅱ.
古代科舉為什麼要規定三年呢?
首先是有現實的客觀條件制約,比方說交通問題,行政效率問題,時間太短,民間與官方都存在難題。
更重要的是,科舉制度還要與當時的其他制度相銜接。比如說「丁憂」制度。
「丁憂」,就是民間所說的守孝三年。考生或官員,如果有父母等親人去世,必須回家守孝,不能參加考試或上班。
「丁憂」的制度規定,是二十七個月,約等於三年。科舉三年一次,守孝也是三年,這樣制度就銜接了。
古代紀年,使用的是天幹地支。如1619年為丙辰年,這一年的科舉即稱「丙辰科」;1619年為己未年,這一年的科舉即稱「己未科」。這就是科舉中的「科」。
Ⅲ.
那科舉中的「本」是什麼意思呢?
古代科舉,考生要從秀才考到舉人,再考到進士,三個級別。
其中的進士,先參加全國性的「會試」,考中後再參加「殿試」。「會試」是禮部舉行的,「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
「會試」到「殿試」,沒有淘汰,除非有什麼違規行為,也有可能就是考生遇到親人去世,需要「丁憂」,不能參加殿試。
正常情況下,參加了丙辰科會試,就會參加丙辰科殿試,也就是本科殿試。通俗地講,就是參加同一科的會試與殿試。
所以,古代科舉中的「本科」,指的是同一科。或者說,是「這」一科。
明代的著名歷史人物馬士英(約1591—1646),字瑤草,貴陽人。馬士英是進士,但就不是「本科」了。
馬士英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參加了「丙辰科」會試,並且考中了。但是,不知什麼原因,馬士英沒有參加「丙辰科」的殿試。
沒有參加最終的殿試,殿試資格還是有的。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載:「倘有因丁憂或別項事故,而不能於本科殿試者,可以聲明事由告假,謂之告殿,準其於下一二科補殿試。」這樣,馬士英參加了萬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殿試,成為二甲第十九名進士。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上是一樣的。
Ⅳ.
「本科」一詞,最早見於宋代。
《宋史·選舉志一》:「開寶三年(970年),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
清末廢科舉後,中國的大學在本科前設有一個預科。
這時的「本科」是相對「預科」。後來,很多大學的「預科」被取消,但「本科」的叫法被保留下來了。當時的「本科」,並不是為了區別現在這種意義的「專科」。
預科制度現在仍繼續在發揮作用。
現行的我國預科,是指對參加高考的學生,知識水平尚未達到進入大學的要求,給予一定時間補習後以達到這個要求的一種補習方式 。
目前我國是高校預科,主要針對老少邊窮和民族地區的學生舉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學習形式,預科一般一年,一年後參加學校組織的考試,達到一定成績即可轉為本科學習 。
Ⅵ.
現在的 「專科」通常又被稱作「大專」。
1929年,民國政府頒布《專科學校組織法》《專科學校規程》,規定專門學校改稱專科學校,分為甲乙丙丁四類,即工業、農業、商業和醫學四種,修業時間為兩至三年。
「本科」出現於宋代,「專科」出現於民初,兩者差了一千多年。
來源:大學生網圈(ID:daxue301)大學生圈(daxue280),綜合整理自尚科教育、校園篇
回復「四六級」即可獲取:《史上最全的四六級學習視頻資料》
回復「簡歷」即可獲取:《七大行業分類高端簡歷模板》
回復「PPT」即可獲取:《500套精美PP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