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論是對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時代隨著科技進步,知識也越來越多樣性,同時學生們的課本也變得日新月異,隨著時間的流逝,每一個時代都會有著屬於它們自己的意義,以及代表他們學習知識的課本符號。每一個時代的課本內容都是不同的。而那些70、80、90後們他們對課本的記憶都是什麼呢?每一個小學課本最深刻的記憶在哪裡呢?如果隨著時間的消逝,已經忘卻,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憶曾經那段美好的記憶。
首先回味的就是70年代的記憶,在70年代時期,國內基本沒有統一形式的課程教材,但是基本上都會採用人教版的十年制中小學學生教材,而且課本封面飄揚在同學脖子上的紅領巾是多麼的耀眼。雖然之後課本經過兩次改版,但是其中的內容基本沒有過多的改變。樸實無華的封面,滿滿的年代感的感覺,讓人回味起來那個純真的年代與時光。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變,小學學齡慢慢的在向五年制改變,應該一些70後同學會接觸一些這種五年制課本,但是對於80後的同學們來說,五年制課本已經非常普遍了,課本裡還有一些很經典的文章,例如:在新中國解放戰爭時期,湧現出來的一些革命烈士,比如《黃繼光》,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不怕犧牲,用自己的身體當作炸藥包的支架,把敵人隱藏的碉堡炸碎,用自己的滿腔熱血,為新中國的誕生鋪滿新的道路,用自己的鮮血為新中國的重生寫下不朽的傳奇。還有一篇令人感動至深的文章《邱少雲》,在抗美援朝時期,為了最後的反攻大計,在烈火的炙烤下,不動聲色,被烈火燒烤數十分鐘之久,最後身體消失在濃濃的濃煙裡。最終沒有暴露出部隊的所在地,為了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留下了自己永恆的生命。
然而80年代的學生除了接觸五年制的課本,他們還接觸了六年制的課本,裡面也有一些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文章,例如東漢後期時的《孔融讓梨》,謙卑禮讓的中華民族美德從古至今就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還有從小讓我們記憶尤深的小英雄《王二小》,不害怕敵人,勇敢的保護八路軍戰士,從小就知道民族的利益是最大的。在80後的記憶裡,甚至在90後的記憶裡,都留下的最美好的回憶。
最後是90後,在那時,基本全國都已經普及六年制教育的小學課本了,雖然依舊會有很多版本,但是大多數還是人教版的那一版課本,是否熟悉的封面,讓90後的同學依舊想起幼時在校園裡歡樂地奔跑,在陽光下,迎著春風,快樂的成長。
90後的記憶或許有些淡忘,但是駱賓王的那一首《,詠鵝》,這應該是一輩子都難以忘卻的回憶。印象最深還是那首《小蝌蚪找媽媽》,當時還要背誦全文,那時的痛苦真是難以言表。
然而我國教育一直在發展,課本的更新換代已經是必然的趨勢,當時的課本回憶終究成為過去,然而卻在時刻的影響著我們三觀的改變,這大概就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