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建於古埃及王國時期,至今在開羅近郊仍有多座,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以其規模宏大最為著名,被列為世界古代大奇蹟之首。國內出版的有關歷史著作或專題論文對古埃及金字塔的規模、修建技術及修建前因後果多有論述,但對金字塔建築美學和建築式樣在後世的流傳與影響問題涉及甚少,本文就此問題作一論述。
古埃及金字塔是底座為四方形的錐體,對其造型美黑格爾曾給予高度評價。當代建築美學專家汪正章說「各種體現著崇拜意識的建築空間和實體,必然導致一種獨特的建築美學風範的產生—這就是建築的『 崇高美』。

它往往以巨大的體量、誇張的尺度、嚴峻的風格、威壯的氣勢,訴諸於建築形式,從而給人以某種建築美的獨特感受,由崇拜而引發出來的『 崇 高美 』實際上已經擺脫了狹義崇拜意識的羈絆,變成了一種獨立存在的美學格調,古埃及金字塔就屬於這類建築。」那麼,古埃及金字塔究竟給人們哪 些美感呢我們認為,這種美感是多方面的,就體量來講,它的大體量給人以雄壯感,高體量給人以神聖感就形式來講,方形底座的角錐體給人以穩定感,四面皆為等腰三角形,給人以簡潔感、平衡感。這就是黑格爾所說的金字塔所反映的「抽象性」。

美國埃及文史專家威爾遜認為,金字塔的建築美學與埃及的自然環境有緊密關係。他說「尼羅河在兩條狹長的土地之間,在巖石與無垠沙漠幾近對稱中流淌,這一自然中的對稱,成為埃及理想中智慧與藝術的原則,即追求平衡對稱與二元性的美感。古埃及金字塔和神廟等建築無不嚴格依此原則而建造。
久穩的日照和粗闊的陰影則導致金字塔相應的單純、樸素」在分析金字塔的美感時,還要注意建築美有狹義和廣義之分。通常說的狹義建築美是指單體的建築美,而廣義建築美則是把建築物放到廣闊的特定空間背景中去觀賞。從這方面來看,金字塔的廣義建築美別有一番景象,它屹立在千裡沙漠中,灰白色石塊與黃色沙漠組合一起,白黃相間,顯示的是和諧它高聳在幾乎終年無雨的萬裡晴空下,直刺雲天,顯示的是壯闊。
正因為金字塔具有豐富的美感,觀賞的價值,所以它常常成 了遊人吟誦的對象。金字陵三相鼎立,騎駝夕照度沙漠。遠影尖陵尚四五,七千年物最嚴莊四十七丈插土陵,至今六千六百齡。登尖二千五百級,橫覽大地噓雲騰這是康有為在年參觀金字塔後寫下,的詩句,題為《開羅外訪金字陵》。

我來弔古立料晾,沙沒荒陵路不分唯有巍然三角家,塔尖高在半天雲這是日本文人中井櫻淵在年第一次西遊途經埃及時所作的詩句,題為《埃及古蹟》。高塔巍巍數千尋,二百萬方石砌成。藝術光垂戮千載,雄哉偉哉古文明這是陳毅年訪問埃及時所作的詩句,題為《贊金字塔》。
關於古埃及金字塔作為一種建築式樣,對後世是否有影響,有的學者持否定看法,認為古埃及滅亡後,其他地區或國家沒有出現過仿效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築物,著名世界史專家吳於魔先生就持這種看法,他說「在世界歷史上,不少民族都接觸過埃及古代燦爛文明,他們從埃及學去許多有益的東西,但是沒有一個仿效金字塔自古至今除尼羅河西的幾座巋然大物以外,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出現過模擬金字塔的建築。」
吳先生這些看法值得商榷。實際上,從古到今世界上確有一些地區出現過仿效金字塔的建築物。古代非洲東部的努比亞人建立的麥史埃王國公元前至公元世紀曾仿效埃及修建了多座金字塔,有的是石砌的,有的是磚砌的。本世紀年代法國著名藝術博物館羅浮宮擴建時,修建有角稚體式的玻璃金字塔,高米,底邊長米,為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幸銘設計。該塔精巧而雅致,與周圍景物十分協調,不僅大大增加了羅浮宮的空間,擴大了視野,而且還保留了羅浮宮原有的宮殿式建築風格。

幾年前竣工的長沙「世界之窗」入口處的玻璃金字塔,是仿羅浮宮的那座金字塔修建的。美國洛杉磯好萊塢電影城中有一戲院呈金字塔形狀。此外,在美國還出現過削去尖頂的金字塔式樣的建築物,高層的漢考克大樓就是這樣的建築,它底座較大,從外形上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定感。在亞洲也出現過類似金字塔式樣的建築物,阿聯首都阿布達比附近曾修建有供旅遊者參觀的油桶金字塔,它由空油桶堆成,外形為角錐體層,由萬個空油桶堆成。它是這個石油富國的象徵物。金字塔的最大特點是,以最小的表面積覆蓋最大的建築面積,這在建築學方面有一定的價值,因此得以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