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澳門發生多起侵害未成年人的性犯罪案件,兒童為受害者的性侵案件數量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情節惡劣的風化案在引發社會熱議的同時,也喚起了大眾對性犯罪防治與性教育的關注。
為此,《澳門月刊》及論盡媒體分別對我系呂家玟教授進行了採訪。
《澳門月刊》訪談
/如何防治侵害未成年人的性侵犯罪?/
訪談伊始,呂家玟教授即對當前澳門頻發未成年人遭性侵害案的狀況表示擔憂。她談到近半年來社會上頻繁發生各類違反未成年人性自主權的性侵害和性騷擾案件,並且當中大部分是由熟人所為,這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此外,呂教授認為還有一些亟需關注的現象,如當女性和未成年人被偷拍或在公車上被性騷擾,目擊者往往袖手旁觀,這顯示了公眾的冷漠,值得大家反思。
面對性犯罪頻發的嚴峻狀況,如何應對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其中,普及性教育和加強立法是呼聲較大的兩項措施。
輿論提出通過普及性教育,來從源頭上預防性犯罪,這受到議員與學生組織代表的支持。呂教授基於政策實際操作層面,對此提議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澳門的性教育缺乏,推廣性教育面臨重重困難,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些困難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未成年人(包括部分成年人)不願意舉報或不知道怎樣舉報;再比如雖然大家都同意通過性教育來防範性犯罪,但是很多老師和家長都不知道該怎樣進行性教育。
除了普及性教育,澳門是否需要完善有關性犯罪的法律,亦是本次採訪中的重要問題。呂教授認為,雖然澳門已有足夠的法律條文來懲處性犯罪,但實際執行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令成案難度頗大。比如受害人群體一般都是弱勢群體,如未成年人、弱智或殘障人士,他/她們不敢報案,更不懂得搜證。此外,呂教授亦指出,目前澳門法律缺少對性犯罪的預防條例,並且存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例如性騷擾的定義就已不合時宜。
採訪中,呂教授亦分享了自己對其他地區應對措施的觀察。她提到,臺灣的性侵害防治法和防範法這兩部法律針對兒童性侵害制定了很多預防措施,對兒童的保護力特別強,這部分是澳門可以參考的。
最後,呂家玟教授從社會角度對澳門的性犯罪進行了深度解讀,並提出別樣的解決之道,為本次採訪添上點睛之筆。呂教授認為,性侵害可以被理解成一種加害者對弱者的權力展現,加害者不一定是變態者或戀童僻,而可能是以性的方式欺負弱小的人群來得到滿足感,所以兒童、殘障聾啞人士及外勞等弱勢群體特別容易成為受害者。呂教授還列舉了性犯罪數量攀升的原因: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比如經濟不好和失業率升高;法律懲罰力不足,發揮不了威懾力;民眾的漠視,對性犯罪袖手旁觀;很多加害者沒有被懲罰,不法分子更加猖獗。
基於此,呂教授總結:預防侵害未成年人的性犯罪,重點不僅僅在於懲罰加害者,還要從源頭上完善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同樣重要的是,有部分加害者是由於心理問題而作案,有關部門除了懲罰他/她們外,還應對他/她們採取強制性的心理行為糾正教育,以防再犯。
論盡媒體訪問
/性教育、性別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我們該如何做好?/
由於現時澳門性侵害事件頻發,公眾更加關心性教育、性別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之間的區別,以及正確的性教育方式。
呂教授在訪談中解答了相關問題,她認為以上三者密不可分,既有共通之處也存有差異。性教育與性別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讓我們接受和正確地了解自己的身體跟性反應,並且學會保護自己。另外,三者還有著共通的價值取向:求同存異。
性別教育同性別平等教育是常被公眾混淆的概念,實際在研究層面大有不同。呂教授提到,臺灣和香港都慣用性別平等,因為性別平等是一般公眾比較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是以學者做性別研究的角度來講,平等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不過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無需太在意兩者間的分別。
呂教授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的重點在於讓大家理解差異和接納自己。比如可以教小朋友:雖然我們每個人的性別氣質與身分認同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當中實現平等,個體差異應該被包容。
很多家長關心如何同小朋友做好性教育,呂教授從專業角度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應從三四歲起對小朋友進行階段性的性教育,消除陌生事物帶給他/她們的疑慮。呂教授表示,小孩從四歲開始就有性反應和性興奮的感覺,這是自然現象。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小孩正確認識這些現象,並學會保護自己。
呂教授主張從身體自主權出發,教小朋友認識並愛護自己。從身體自主權的角度出發是要讓小孩從小意識到"我的身體是屬於我的,我要好好地愛護它"。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是愛護的基礎,呂教授認為家長與老師應該教小孩正確認識身體的各個器官,包括性器官。
在正確接納自己身體的基礎上,更要教小朋友學會保護自己,讓小朋友知道身體的界線,即身體有哪些部份是私密的。考慮到小朋友的認知能力及實際操作,呂教授認為教他/她們學會自我保護確有難度。所以她建議家庭成員們一起討論如何教導小朋友認識身體界線,互相指正錯誤,共同進步。
在方法上,呂教授亦給家長們提供了一些參考建議。她認為性教育需要注意語言表達,家長要用易懂的語言去和小孩交流,讓小孩學會表達自己的性反應。此外,呂教授還建議家長與老師制定階段性目標,循序漸進。
最後,呂教授對師資問題進行了探討。她認為,性教育未必需要獨立成科,但老師要接受性教育及性別教育的培訓,並由政府規定一定時數。培訓內容及方式均可多樣化,要讓老師意識其必要性。此外,學校亦可主動邀請校外專家來校開工作坊,並為家長提供相關資源。
整理 / UMSociology
排版 / Peeta
圖片/澳門月刊,論盡媒體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