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活,聆聽美好。大家好,歡迎收聽封面夜讀,我是今天的主播小野。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別對親近的人隨意發脾氣》
最近綜藝裡的一段話相當戳人,結婚5年後離婚的一對夫妻,在離婚7個月之後,又有了一次4天的相處時光。分別時,兩人試著吐露了心聲。女方感慨,現在和男方相處反倒更舒服一些,不需要看婆家臉色,用不著好好表現,也不用顧忌太多,就是一個很親近的人。
我們一生都在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我們與別人建立關係,而關係永遠都不是穩定的存在,有的關聯逐漸消失,有的關聯越來越緊密。在經歷之前,大多數人會認為建立起關係是十分困難的,但其實,這是相對來說簡單的一部分,最難的,是維持親密的關係。父母、孩子、伴侶、摯友……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關係,越親密的關係,越承載了大部分我們對情感的依賴和對生命的寄託,因為重要,也容易讓人受傷。
綜藝裡的這對夫妻,因為對在乎的人,要求也就越高,所以沒有能夠找到彼此舒服的相處模式。更多時候,我們是把最壞的一面展示給親近的人,丟失了那份該有的尊重。
只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我上周剛經歷了一件事。我有個同期進公司的同事,雖然不在一個部門,但是意氣相投,是那種「好到可以穿一條褲子」的兄弟。因為手頭的項目陷入了停滯,有一天我在吃午飯時向他吐槽了多次,當時的心情,不過是跟最信任、最親近的人釋放一下心中的不平。項目和他沒有一點關係,所以他也無法設身處地,講的還是一些大道理。沒得到寬慰的我,繼續吐槽……這麼一來二去,最後他先忍不住了:你能不能不要再提這個項目了?!
我愣了,我能夠聽出他窩火了。當時的第一反應是:作為好朋友,你不應該做一下我的樹洞麼?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不也來麻煩我麼?我想反駁,但是忍住了,因為我知道氣頭上說出來的話有多傷人。那頓飯我沒有再說話,我反思了一下,仿佛我們都沒有錯,又都做錯了。
最後我決定只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對親近的人的心理預期太高了,天然地覺得對方就應該支持自己,給自己提供一個心理上有安全感的環境,所以一旦被拒絕,就容易產生心理落差,越想越氣。
我也曾經把工作中的鬧心事吐槽給配偶、也曾經在教父母使用手機時流露出不耐煩、甚至在對待學生時也不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覺得對方就會包容我,不計較。但其實這些傷害,是最不必要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想要宣洩時,不如先把自己的角色抽離掉,站到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守好親密關係中的邊界感,不要用「你我不分」的心態去對待任何親近的人。
對方並不是「都對」的
很多人習慣對親近的人發脾氣,但還有些人和我們不同,他們習慣了設身處地、小心謹慎地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即使是最親近的人。就像開頭的那一對夫妻,女方做到了「相敬如賓」,卻依舊沒有能夠將婚姻關係延續下去。可能,是因為女方有邊界感,但男方沒有;也可能,是因為邊界感帶來的疏離感。
對於男性來說,有個世紀難題就是在察覺到女朋友的情緒異常後,直接詢問原因,而女生總是不正面回答。如果打破砂鍋問到底,對方可能會生氣;不管不問,更是要生氣。而男性遇到困難時,則會習慣默不作聲,獨自承擔,不會向伴侶吐槽,也就不可能有聊天或者鼓勵、陪伴的情況。
誠然,我們學會了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但如何來維繫親密關係,仍舊是需要在相處、溝通中成長的技能。你得知道,關係再親近,也不代表對方就都是對的,不代表你有義務接受對方的所有要求。對親近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彼此,用平等的方式去維繫,無論心中是否有「虧欠」。
每一段關係,都是通往自我的徵途,再親密的關係,都有結束的一天,而在我們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或多或少會帶給我們一些經驗、情感、禮物,繼而影響我們自身。遇到問題,即使在最親近的人面前也足夠理智的時候,也就有了屬於我們自身的盔甲。
人生的道路太長,總會有此起彼伏,有些人我們會一直相處下去,所以也不必著急。遇到問題,希望大家都好好珍惜,畢竟,遇見的都不容易。
主播:小野文章作者:等年終獎的夜遊神來源:封面新聞特約作者監製:王浩野 羅志強美術設計:姚海濤封面新聞聽封音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