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官員正在華府與美國就擴充美在菲軍事部署事宜進行秘密磋商。」就在上月26日,《華盛頓郵報》刊登了這條消息,立即引發軒然大波。
這一次,是菲律賓主動向美國敞開大門。一位菲律賓國防部高級官員更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一直都歡迎美國前來,並致力於加深同美國的同盟關係。」
美軍又將進駐菲律賓,重啟永久軍事基地?菲律賓如此高調,邀請美國「進門」,究竟是「對抗中國、抱團美國」外交戰略的開誠布公,還是近來中菲南海爭端問題日益激化下的慌不擇路?
此次,記者連線採訪菲律賓智庫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Herman Joseph Kraft(菲律賓國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聽他講述菲美兩國的分分合合,從一個菲律賓人的眼中看中、美、菲三國關係。
對抗中國是菲律賓心中的「小算盤」?
菲律賓外交部長羅薩裡奧上月27日發表聲明,證實了菲律賓將允許美國擴大駐軍的報導。「美國擴大駐菲律賓的軍力,將有助於加強區域安全。」
菲國防部長加斯明則說:「少了這股威懾力量,我們的領土將被侵犯。如今,我們有了這位好鄰居(美國),我們就不會再被欺負了。」一位在美軍撤離蘇比克灣後負責管理該基地的菲律賓官員說:「要知道,在這個地區,美國已經幾乎喪失了它的勢力範圍,而現在,有一個強大的中國正摩拳擦掌、虎視眈眈地盯著我們呢!這讓我們感到非常不安全。」
對此,多家外媒為此打上「對抗中國」的烙印。
法新社報導對這份聲明的解讀是:菲律賓將接受美國在其領土上擴大軍事存在,以便在菲中因南海問題關係緊張加劇時,幫助菲維護其利益並確保地區和平。美國《華盛頓郵報》更是於上月26日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題為「美國尋求在菲律賓的存在 兩國正在討論以更大軍事規模對抗中國」的文章,稱這是美國在被逐出其在太平洋最大軍事基地20年後,針對中國所採取的一系列戰略舉動的最新動作。
當然也有人否認對抗中國的說法。一名參與會談的菲律賓高級官員稱,「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都是這種情況。」「我們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國家,況且理由充分。我們都希望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沒人想面對中國問題或與中國對抗。」
菲律賓慌不擇路,美國靠得住嗎?
如今,時隔20年,菲律賓主動把美國大兵「請進門」,邀請山姆大叔在南太平洋海域展開另一段新的「蜜月之旅」。一位菲律賓國防部高級官員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一直都歡迎美國前來,並致力於加深同美國的同盟關係。」他通過電話向媒體透露,菲美雙方將在3月展開更高層次的密談。
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菲律賓這樣慌不擇路?顯然,「南海問題」總是回答中必不可少的選項。
「這是菲律賓政府針對本國對外防禦能力長期薄弱的問題所採取的一項策略。」菲律賓智庫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Herman Joseph Kraft指出,在過去兩年中,菲律賓和中國在南沙群島問題上頻頻交鋒,導致菲中兩國關係頻頻交惡、大不如前。同時,菲律賓軍力薄弱也是不爭的事實。有菲律賓官員表示,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強化海上防衛,特別是靠近南海的地方。他們甚至暗示,願意讓美國偵察機和軍艦起降和停靠。
對此,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教授代帆認為,美國很遠,中國很近,這是菲律賓永遠也無法擺脫的地緣政治現實。「現在的菲律賓有點慌了,它一頭扎進美國的懷抱,把實現國家利益繫於美國一身,但是美國能否滿足菲律賓的需求還未可知。」
軍事合作加強,駐菲美軍基地將重啟?
Herman Joseph Kraft向記者介紹,這次擴大軍事存在的秘密商談,內容將放在增加雙方軍事合作,包括在菲律賓運作美軍艦隻、以輪調方式在菲律賓部署美軍,以及增加美菲聯合軍事演習的頻率。
「美國在菲律賓重設永久軍事基地的可能性不大。但至少,他們會控制某個區域的運作情況,就像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比克灣海軍基地雖然均已關閉,但是那裡的軍備設施還在運作。」
他直言:「我個人不贊同永久基地的設立,然而,在此基礎上,我不反對加強美菲之間的軍事聯盟和合作。」
美國軍方發言人對此問題也矢口否認。然而,美方並沒有否認可以考慮以輪番駐紮的形式在菲律賓駐軍。
「美國雖然不太可能重啟軍事基地,但是會通過其他靈活的方式,保持其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如小規模駐軍。」代帆認為,一方面,在南海問題上,菲律賓日益倚重美國;另一方面,美國重返東南亞,菲律賓將成為其東亞戰略的一個立足點。由此,美菲軍事合作進一步深化的可能性很大。
Herman Joseph Kraft表示,在中短期內,菲美的共同防禦合作只會加深,同時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也會持續加強。他告訴記者,「這時候的動向似乎暗示了今後美、菲、中三國撲朔迷離的關係。」
隨著中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崛起,菲律賓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日益密切,中國對菲律賓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菲律賓在中美之間走「平衡外交」,將更加艱難。現在看來,對於美菲之間的「雙人舞」,我們必須謹慎相對,以求破解困局。
歷史回顧
蜜月
1898年,一場美西戰爭,讓美國人輕而易舉地從西班牙手中奪下了菲律賓,那一年,這個南洋島國易「主」,成了美國在海外的重要殖民地之一。二戰中,菲律賓一度落入日本手中,直到1944年美軍再次登陸,才重回美國懷抱。
1946年,菲律賓贏得獨立。很快,1951年,雙方籤訂《菲美共同防禦條約》。自此,雙方正式確立同盟關係,開始了一段「蜜月期」。
分離
1991年,隨著時任總統科·阿基諾一聲令下,《菲美軍事基地協定》終止。當年11月,美軍撤離了位於呂宋島南端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幾乎整整一年後,美國星條旗又在蘇比克灣海軍基地緩緩地降下,然而,蘇比克灣曾是冷戰時期美軍在遠東地區最大的海軍基地,也是美國監視、覬覦亞太地區的橋頭堡。自此,美國在海外最大的海空軍基地均告終結。
在代帆看來,《菲美軍事基地協定》的廢止,一方面是由於菲律賓要價太高,但更深刻的原因則是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格局的巨大變化,「冷戰逐步瓦解,世界局勢緩和,美國對軍事基地的需求開始下降,其在東南亞的力量一度收縮。」「儘管菲律賓長期奉行親美的政策,但同時菲律賓國內也存在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他們和一些政客一直強烈反對美國在菲律賓保持軍事存在。」代帆表示,菲律賓國內局勢是導致菲美同盟關係出現斷裂的又一原因,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菲律賓國內社會矛盾已異常激化,一場全民性的反美民族主義運動在那個時期達到頂峰。
然而,「蜜月」總是很短暫。1992年,菲律賓民眾舉行大規模抗議,要求美軍從蘇比克灣「滾蛋」,聲勢浩大。那一年冬天,美軍真的被「趕」走了。
在菲律賓生活過的中國學者代帆告訴記者,在菲律賓,民眾針對美國的遊行示威非常多,其主題和訴求多樣,不一定針對駐菲美軍。雖然示威很多,但代帆也表示,參與者不多,規模較小,很難對菲政府決策產生較大影響。此外,他和夥伴在菲律賓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就「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存在是增強還是破壞了地區穩定」這一問題,在近700名菲律賓受訪者中,有42.7%的人選擇「增強」,32.5%的人選擇「破壞」。
「菲律賓人對美國和美軍的態度非常複雜。一方面,他們時不時表現出一些民族主義的激進立場;另一方面,他們常常又無法掩飾對美國的熱愛。」代帆說。
矛盾
和好
1992年,美軍撤離駐菲律賓基地,一走就是二十年。那段時期,雙方關係驟然轉冷。然而,2001年「9·11」恐怖襲擊的發生,卻迎來美菲關係的又一「暖春」。
透過美菲兩國關係好好壞壞的周期循環,Herman Joseph Kraft看到的是:「美菲同盟關係一直在總體上逐漸加深。美國一直保持著和菲律賓的經濟夥伴關係,對美國而言,菲律賓即使不是其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也是最重要之一。」
1998年,兩國籤署菲美《訪問部隊協議》。根據這一協議,菲方允許美國在菲部署數百美軍士兵,並為美軍艦艇提供「有限期」靠岸補給等幫助,這一度被外界評論作「美軍重新登陸菲律賓」。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以幫助菲律賓反恐為由,進一步加大對菲軍事投入。目前有大約600名美國特種部隊軍人駐紮在菲律賓,為當地軍隊提供諮詢,協助他們和與蓋達組織有聯繫的反政府力量作戰。(記者 賴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