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無我、無相、無限,出世、寂靜、超然

2020-12-20 尚思修善學佛

我們每天生活在天地之間,相對於無限的宇宙,生命是渺小、短暫而微不足道的存在。在這樣的生命中,唯有心,像虛空一樣,無相、無限、無所不在。可以說,心的本質就是宇宙的本質。

但是我們積累的無明就像遮蔽天空的烏雲,使人無法認識本心。我們看到和在乎的,往往只是眼前那一點。伴隨這些影像,又會引發種種妄想,陷入二元對立的世界,煩惱由此產生。然後,我們還會帶著這些妄想和煩惱去生活,去看世界,製造更多的妄想和煩惱。這就是心念的輪迴。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不絕如縷的妄念中,我們迷失了自己,變得狹隘、對立、身不由己。如何改變這一狀態?就要回歸本心,認識到影像的本質是空性,心念的本質是空性。

當我們帶著這份智慧觀照去照破虛假的影像時,才不會被影像幹擾,才能在每個念頭的當下獲得自在。

這就需要堅持訓練,通過止禪獲得專注力,通過觀禪開啟觀照力。當迷惑和煩惱日益減少,智慧才能顯現,生命才能自在。

在這個過程中,再進一步,我們還要發心帶領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從迷惑走向覺醒。以這樣的願心經行時,我們的生命是寧靜的,莊嚴的,有力的,就是在向佛菩薩的品質靠攏。

回歸本心,認識到影像的本質是空的

有念、無念

如果見到一切法的時候,內心沒有任何染著,沒有愛嗔,沒有取捨。這個不染著的心,就是無念的作用。只要無念的心體,才能朗照一切而心無所住。

般若三昧的特徵是無念,也就是說,它不是以念頭的方式出現的,而是超越念頭的的遍知。眾生造業的根源就是「起心動念」,我們的生活就是落在了生活的「相」上,讓念頭支配我們的行為,包括我們修行,學法落在了「法」的念頭上,念佛落在了「佛」的念頭上,這個「有念」的背後,我們不妨以「無念」而念,所謂「念」而「無念」。

超越自己的念頭

無我、無相、無限

從修行來說,真正體認無我、無相、無限,其實是開悟後的境界。因為這些都屬於空性的特徵。

無我就是沒有中心。凡夫眾生處處以「我」為中心,但在空性層面,一切是沒有中心的。小至微塵,大到宇宙,無非眾緣和合的顯現,其中並沒有作為中心的自性。

無相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相,不執著有無、美醜、善惡、好壞等。凡夫因為我執和法執,引發對立及貪著、嗔恨等種種煩惱。無相就是要了知一切都是緣起的呈現,在差別相的當下放下對立,體會無相的心體。

無我,不執著我相

《六祖壇經》中,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為禪宗修行三大要領,可見無相的重要性。

當我們審視自己的心,就會發現沒有顏色,沒有形狀,也沒有邊界。只有無相,才是無限的存在。從根本上說,人與五道眾生、天地萬物都是一體的。但凡夫由執著設置了種種界限,包括人和人的界限,種族和種族的界限,國家和國家的界限,將世界碎片化,也使我們束縛其中。

修行就是要放下我執、解除對立、打破界限。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真正領會無我、無相、無限的內涵,但可以通過修行逐步靠近。而禪意空間不僅可以作為接引眾生的方便,也是進一步修行的助緣。

解除對立打破界限

出世、寂靜、超然

這是以無我、無相、無限修行的成果。如果我們不學習佛法,沒有善知識引導,又沒有禪修方法,就會處處粘著,讓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利益、小感情成為整個世界。

只有心無所住,才能出離世間,超然物外,妄念也將隨之平息,呈現生命內在的寂靜和歡喜。否則就會終日向外馳求,哪怕身體想休息了,妄念依然此起彼伏,躁動不安。

我們每天都念叨的「處世界,如虛空」,就是提醒自己,將心安住在虛空般的狀態,容納一切,但不被任何所緣羈絆。

有了清淨心,妄心自然就沒了

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也是我們追求的人生境界。帶著這樣的認識,才能理解禪意空間的精神,知道營造什麼氛圍來度化大眾,並且把這些理解通過有相之物來呈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營造禪意空間就等於有了什麼境界。這些只是用來借力的手段,雖然重要,但不究竟。

修行的結果是為了出世,只有降伏了自己的心才能讓妄念不生,我們不要強壓妄念,而是從本體上明瞭,妄念本就是虛幻不實的,幹嘛還要降伏它呢?「善住其心」以降伏其心,妄想自然就沒了。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無念、無相、無住,義理相通,見性成佛
    什麼是無念呢?無念法門就是般若三昧,是一切「般若經」的核心。所謂無念,即在於觀諸法性空無所有,所以沒有能念、所念等可得,如此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但這種狀況是不能用言語來說明的,這是一種自我體會的境界,我們姑且稱這種狀態叫做「無念」。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慧能將它表述為「無念」,並且認為是禪宗自己最基本的修行法門。對於無念,慧能做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規定,亦即「無念為宗」、「無住為本」和「無相為體」 。所謂的「宗」、「本」和「體」都具有相同的意味,是指事物的根本。無念、無住和無相同為禪宗修行法門的根本,且三者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否定。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70-(禪宗)無念為宗-如來禪
    在本世紀初,在敦煌發現的《顯宗記》裡,開頭明義,上來劈頭就說「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無作」是指「無作意」——所謂「不作意,就是無念」,所以無作只是無念的一個推演。所以,神會系所有禪理的核心,就是四個字,叫「無念為宗」——這是神會禪系的真正綱領。《顯宗記》後面還說:依如來藏故,一念微細生時,遍一切處,三界六道,諸種境界,都由造作而生。
  • 出世造句和解釋_出世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毛澤東《〈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按語》:「舊制度要滅亡,新制度要出世了。」]超脫人世。[瞿秋白《餓鄉紀程》:「我這次『去國』的意義,差不多同『出世』一樣。」]出仕做官,立身成名。[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在中國,小說不算文學,做小說的也決不能稱為文學家,所以並沒有人想在這一條道路上出世。」]高出世間。[毛澤東《念奴嬌》:「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猶出動。
  • 佛說:誰無念,誰無生!
    佛說:誰無念,誰無生!離念靈知並非真正無念之心,只能有時無念,並非本即無念、永遠無念者,故非般若實相心。誠如永嘉大師所云: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這裡的離念靈知並不是真正無念的心,所以有時候古時真悟祖師說:「離念靈知是常,是永遠不滅。」但他們所講的離念靈知,並不是當代那一些錯悟的大師們所講的意識覺知心的離念靈知,因為覺知心的離念靈知不是常無念,而是有時起念、有時無念。從來沒有一個落在覺知心離念靈知中的「開悟者」敢拍胸脯保證說:「我證的覺知心離念靈知是永遠離念的。」
  • 「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薩行者的修行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 念頭的本質是無念,心的本質是無心
    禪宗的無念、大圓滿的無念、或者是大手印的無念,是有念頭。但是這個念頭看得清清楚楚,就是前面講過的通流。通流是什麼意思?就是暢通。比如說玻璃等透明的東西,它是擋不住光的,它可以穿透。同樣的,這個時候我們的智慧穿透一切法。
  • 暴風雪中的華盛頓陷入無限寂靜
    暴風雪中的華盛頓陷入無限寂靜  現場特寫  一夜的漫天大雪過後,美國首都華盛頓地區6日完全換了模樣。街道、樹木、建築和車輛都像裹了一層濃厚的銀色新裝,連整片天空也被籠罩在層層雪霧中。這場近百年來最大的暴風雪,讓平日裡熙熙攘攘的首都陷入無限寂靜。
  • 蘇東坡:生活多有不如意,更要超然曠達
    蘇東坡的超然曠達、勤政愛民、拼搏進取、寬容品性、詩意生活等人生智慧及人格魅力也給了我們許多人生啟迪。 他對生活總是充滿著無限的嚮往和熱愛。 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認為:在經歷了生死屈辱的「烏臺詩獄」案後,蘇東坡被貶黃州其實是成就了一次歷史性的文化突圍,正源於此,絕代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才會噴薄而出。 其實,當一個人的境遇降至正常人生水平以下,依然能夠保持平常的心態,這就是一種超然曠達。
  • [寫作空間]議論文-入世做事 出世做人
    然而它「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又是何等瀟灑超然,超脫於世的境界……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入世與出世兩種不同的境界爭論不休,但是,生活告訴我們: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出世的態度做人。  想起了居裡夫人,這位美麗與智慧並重的女性。
  • 出世與入世!
    世間無常,故有成住壤空;物質無常,故有生住異滅;人命無常,故有生老病死;好景無常,故樂極生悲;聚散無常,故生離死別;人情無常,故冷暖炎涼,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敵人;世態無常,故滄海桑田,桑田滄海。總之,世間一切現象悉皆無常。以無常故無我,因無我故不能久住、久享。古人說:『人生無常,為歡幾何?』又說:『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曇花』,都是形容生命的短暫。
  • 深圳市南山區工商聯黨組書記張曉玲一行 考察萬象無相美商大學
    7月15日下午,南山區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工商聯黨組書記張曉玲一行來到萬象無相美商大學考察,對萬象無相「美學賦能」的理念給予高度評價。介紹美學+科技的理念張曉玲書記非常認同萬象無相「美學賦能」的理念,她說:作為一名女性,形象確實非常重要。萬象無相作為一個既有系統美學課程、又有高品質原創服裝的美學平臺,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慧能大師開示,禪修之人需用般若智心觀照世間一切,使本心內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的自性本心;如果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就會明了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如果得解脫自在,即是進入般若正定中,般若三昧就是對一切諸法無念。什麼叫「無念」呢?
  • 這部電影被稱為蒙眼版的《寂靜之地》,你有沒有看過?
    提起電影《寂靜之地》,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今年上映的恐怖片,即使沒有看過的,肯定也會有所耳聞。本以為這就是今年年度最佳恐怖片了,可是誰又能想到在18年年終之際,又有了一部模仿《寂靜之地》創意的驚悚片出世了,就是這部-《蒙上你的眼》。這部電影跟寂靜之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寂靜之地》是不能出聲,而《蒙上你的眼》是不能睜開眼睛,可謂是《寂靜之地》的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