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生活在天地之間,相對於無限的宇宙,生命是渺小、短暫而微不足道的存在。在這樣的生命中,唯有心,像虛空一樣,無相、無限、無所不在。可以說,心的本質就是宇宙的本質。
但是我們積累的無明就像遮蔽天空的烏雲,使人無法認識本心。我們看到和在乎的,往往只是眼前那一點。伴隨這些影像,又會引發種種妄想,陷入二元對立的世界,煩惱由此產生。然後,我們還會帶著這些妄想和煩惱去生活,去看世界,製造更多的妄想和煩惱。這就是心念的輪迴。
在不絕如縷的妄念中,我們迷失了自己,變得狹隘、對立、身不由己。如何改變這一狀態?就要回歸本心,認識到影像的本質是空性,心念的本質是空性。
當我們帶著這份智慧觀照去照破虛假的影像時,才不會被影像幹擾,才能在每個念頭的當下獲得自在。
這就需要堅持訓練,通過止禪獲得專注力,通過觀禪開啟觀照力。當迷惑和煩惱日益減少,智慧才能顯現,生命才能自在。
在這個過程中,再進一步,我們還要發心帶領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從迷惑走向覺醒。以這樣的願心經行時,我們的生命是寧靜的,莊嚴的,有力的,就是在向佛菩薩的品質靠攏。
有念、無念
如果見到一切法的時候,內心沒有任何染著,沒有愛嗔,沒有取捨。這個不染著的心,就是無念的作用。只要無念的心體,才能朗照一切而心無所住。
般若三昧的特徵是無念,也就是說,它不是以念頭的方式出現的,而是超越念頭的的遍知。眾生造業的根源就是「起心動念」,我們的生活就是落在了生活的「相」上,讓念頭支配我們的行為,包括我們修行,學法落在了「法」的念頭上,念佛落在了「佛」的念頭上,這個「有念」的背後,我們不妨以「無念」而念,所謂「念」而「無念」。
無我、無相、無限
從修行來說,真正體認無我、無相、無限,其實是開悟後的境界。因為這些都屬於空性的特徵。
無我就是沒有中心。凡夫眾生處處以「我」為中心,但在空性層面,一切是沒有中心的。小至微塵,大到宇宙,無非眾緣和合的顯現,其中並沒有作為中心的自性。
無相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相,不執著有無、美醜、善惡、好壞等。凡夫因為我執和法執,引發對立及貪著、嗔恨等種種煩惱。無相就是要了知一切都是緣起的呈現,在差別相的當下放下對立,體會無相的心體。
《六祖壇經》中,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為禪宗修行三大要領,可見無相的重要性。
當我們審視自己的心,就會發現沒有顏色,沒有形狀,也沒有邊界。只有無相,才是無限的存在。從根本上說,人與五道眾生、天地萬物都是一體的。但凡夫由執著設置了種種界限,包括人和人的界限,種族和種族的界限,國家和國家的界限,將世界碎片化,也使我們束縛其中。
修行就是要放下我執、解除對立、打破界限。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真正領會無我、無相、無限的內涵,但可以通過修行逐步靠近。而禪意空間不僅可以作為接引眾生的方便,也是進一步修行的助緣。
出世、寂靜、超然
這是以無我、無相、無限修行的成果。如果我們不學習佛法,沒有善知識引導,又沒有禪修方法,就會處處粘著,讓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利益、小感情成為整個世界。
只有心無所住,才能出離世間,超然物外,妄念也將隨之平息,呈現生命內在的寂靜和歡喜。否則就會終日向外馳求,哪怕身體想休息了,妄念依然此起彼伏,躁動不安。
我們每天都念叨的「處世界,如虛空」,就是提醒自己,將心安住在虛空般的狀態,容納一切,但不被任何所緣羈絆。
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也是我們追求的人生境界。帶著這樣的認識,才能理解禪意空間的精神,知道營造什麼氛圍來度化大眾,並且把這些理解通過有相之物來呈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營造禪意空間就等於有了什麼境界。這些只是用來借力的手段,雖然重要,但不究竟。
修行的結果是為了出世,只有降伏了自己的心才能讓妄念不生,我們不要強壓妄念,而是從本體上明瞭,妄念本就是虛幻不實的,幹嘛還要降伏它呢?「善住其心」以降伏其心,妄想自然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