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傑克》是痛苦的信仰作詞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於2008年發行,收錄在專輯《不要停止我的音樂》。
這首歌和專輯仍傳承了痛仰的一貫風格,簡約並且簡單的歌詞,《再見傑克》或許是表示對過去的肯定現在的否定,又或者是對過去的否定現在的肯定,痛仰雖已不年輕了,但他們仍然是熱血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寫這首歌的時候,痛仰樂隊一直''在路上'',在西藏雲南旅行,他們常去大理,大理古城的人民路上有個客棧叫鳥吧,同時鳥吧老闆是他們的好朋友,在大理時候都會住在鳥吧,店裡養了條狗叫傑克,後來誤食鼠藥之類被毒死了,傑剋死了,也許因為這條狗叫傑克的緣故,所以聯想到了美國跨掉的一代作家傑出克.凱魯亞克。他們想到了自己同時也不是''在路上''嗎 ,與之產生了共鳴。所以歌詞唱「再見傑克,再見我的凱魯亞克。
傑克·凱魯亞克是個大神級的人物,20天的時間裡,這傢伙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120英尺長的列印紙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在路上》得到出版後,搞的美國人民尤其是年輕的美國人民都像吸大麻吸『飛』了,集體垮掉。
傑克·凱魯亞克
《在路上》出版後,因其離經叛道的主題,也由於凱魯亞克即興式的自發性寫作手法,招引了少數批評家的抨擊。凱魯亞克被指責為真正的神經錯亂、綜合性病症的犧牲者,鼓吹欺騙、犯罪,作品毫無意義,猶如垃圾,等等。
傑克·凱魯亞克也同時創造了全新的自發寫作手法—「狂野散文」,顛覆了傳統的寫作風格,注重作品的自傳性,創作了一系列情節隨意散漫的「生活實錄」小說。小說創作成為作者自發的一種反抗虛無感和絕望感的戰爭,以其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與文學實踐給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主流社會文化帶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
痛仰樂隊就好像傑克·凱魯亞克一樣脫去被定義的外殼,撕掉被賦予的標籤,決心蛻變的痛仰無心顧及那些概念與形式之爭,在一路體驗和學習中,奔向在表達上更加自由開闊的天地。所以正如我們所見,這支絕不固步自封的公路搖滾樂隊,無論是作品還是狀態都漸入佳境般愈發成熟,源源不斷地煥發出新的光彩和能量。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