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鬥劇你一定看不少,為什麼帝皇之家,沒有婆媳問題?
歡迎來到育兒文章的第二期,我是希望給你帶來不一樣育兒觀點的淅淅爸。
上一期內容裡面講到了幸福人生的五要素裡,其中一個是良好人際關係,而婆媳關係不好的家庭,是沒資格說幸福的,連長輩都不幸福的家庭,孩子又如何健康快樂成長?
這一期內容,就是給大家揭穿一個謊言,提供一個思路,以及兩個方式,為幸福家庭奠定基礎。
在奉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封建社會時期,皇后是太后所挑選的代言人,後宮的實權大都掌握在太后身上,孝文化的濃鬱氣氛使得帝皇很難違抗,要不怎麼會有後宮不得幹政這麼一個條例。
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下,母親這一角色始終是家庭內部運營的中心,到了現代,兒媳的角色再也不是一個家庭的附庸。
當兒子婚後,一個家庭裡面就存在兩個「母親」,這種隱性的權力交接,很容易形成一山不能容二虎的狀況。
從這個角度來說,與封建時代只能是千年媳婦熬成婆相比,婆媳矛盾是一種進步的體現,進步就必然伴隨著陣痛。
問題並不在於這個權力由誰掌握,而是這個權力交接的過程中,必須伴隨著兩位母親的成長、成熟,只要其中一方出現停滯,婆媳問題就隨之而來。
這種競爭關係,是社會弱肉強食的競爭規則,與家包容、理解的規則相違背的,不論誰贏誰輸,最終都會造成家庭關係的不穩定,讓家從一個遮風擋雨的場所,變成一個無硝煙的戰場。
界限感分兩種,一種是心理上的,一種是空間上的。
皇宮之大,靚坤都吞不下。非要打個比方的話,過去皇帝一家是住在鳥巢裡的,而現在咱們是住在「鳥籠」裡的。
這種空間的界限感,讓封建時代的兒媳們只需要早上給老人請安,而後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與現在同一屋簷下的朝夕相處對比,心理上的界限感就從次要問題升級成主要問題了。
而在傳統家庭中,親子間的心理界限感是很模糊的,親子關係是首位,而夫妻關係次之。
那麼,要怎麼樣來解決這麼一個看似無解的問題?是要勸老母親開明些?還是要勸兒媳們善良?要不,咱搬到琨肚子裡去?
當你陷入這樣的思考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死胡同。因為「婆媳關係」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實際上婆媳關係,是婆婆、兒子/丈夫,兒媳的三元關係,並且這段三元關係中的核心,始終是那個被忽略或者刻意置身事外的兒子/丈夫。
而解決問題的方向並不是逃離大家庭、乃至權力交替,而是俄狄浦斯情節(戀母、戀子情節)。
容我花一點時間解釋一下戀母、戀子情節:
「俄狄浦斯情節」,起源自歐洲的一個神話,俄狄浦斯是忒拜國王的王子,神諭指示說俄狄浦斯以後會弒父娶母,於是國王就把還是嬰兒的俄狄浦斯送到荒山野嶺,讓其自生自滅。
俄狄浦斯命大,被人救了下來,經歷種種波折,最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了生父奪得政權,立生母為後,並生兒育女--這驗證了此前的迷信言論,於是眾神就給俄狄浦斯的王國帶來了瘟疫和饑荒。
這是一段悲傷的違背人倫的故事,後來被奧地利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依德引用,意指親子間不自覺的畸形關係,即母親迷戀兒子(戀子情節),兒子迷戀母親(戀母情節)。
傳統的中國家庭是失衡的,親子關係是核心,夫妻關係是配角。在這種模式下,母子關係幾乎必然重於夫妻關係。也就是說,對於母親而言,兒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託,丈夫最多排第二位。
待到兒子成家的時候,就意味著母親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託。
而解決的核心只有一個:兒子如何積極去調節母親和妻子的關係,並爭取自己小家庭的獨立性
這需要兒子做到以下幾點:
1. 與母親形成成熟分離
成熟分離,就是有愛又保持著合適距離的親密關係。這既要兒子能讓母親明白自己已經獨立,又要兒子自身能做到在精神上脫離對母親的過分依賴。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得知真相的他走到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弒父娶母的罪行,試圖自縊,但被愛戴他的人民所阻止。只是他仍不願原諒自己,在為母親建了一座墳墓後,把自己流放,回到了當初他被拋棄的荒山野嶺中,自生自滅。
當然我們並不需要效仿他後半段的情節,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學習他的勇敢,承認自己戀母是不對的並作出改變,或者是向母親的戀子情節說不。
2. 家庭中以夫妻關係為首位
國內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強調,健康的家庭中以夫妻關係為首位,兩段親子關係次之。
父母只能陪我們走前半生,這個前半生並不是指父母逝去的時候,而是指自己獨立成家的時候。
另一個誤區是,認為以夫妻關係為首位,那麼就凡事向著妻子,這種做法是把夫妻關係變成家庭中的唯一,同樣是不健康的。
3. 幫理不幫親,不逃避同樣也不和稀泥
處理矛盾並不能側重於情感,而是需要就事論事的理性判斷,幫理不幫親,而後才是情感的妥協。
怎麼理解這一點呢?一個發小的實例:
彼時,發小的母親把孫子帶回家鄉,其妻子就和母親為了孩子在異地接種疫苗會否影響以後讀書的事情冷戰了起來。於是好友過來求助。
而給出的建議只有兩句話:兩母子沒有隔夜仇;床頭打架床尾和。
在理性解決問題的時候,必然在情感上會被誤解,從而得罪另一方。此時丈夫、兒子利用自身的優勢,「哄」回被「得罪」的一方就顯得尤為重要。
始終記得,在婆媳關係中間,兒子/丈夫的責任是協調,協調不是和稀泥,這邊說母親對,反過頭勸妻子大度;也不是為了顧及妻子感受,而反天反地反空氣。
而是判斷事情的時候對事不對人的堅定,而事後又能做到對人不對事的調和。
4. 幫助父母找到自己的情感歸屬
我們總被強調孩子是被教育的一方,但當我們成長後、獨立以後,一個隱藏任務是幫助自己的父母成熟起來。
有人會問,父母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米還多,還需要我們幫助?這種觀點是相對片面地把成熟和年齡劃等號。
過去,他們在竭盡所能地為我們付出,向生活低頭,這導致了他們沒有時間、精力追逐自己的興趣乃至夢想。
問問他們,他們曾經的願望是什麼?他們的興趣是什麼?幫助他們實現他們的願望,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喜歡的、應該待的群體,這樣他們才能不再以兒子為依附。
這一期的內容,是對上一期「幸福五要素」的延續,主要是幫助大家提供一個解決婆媳問題(人際關係的一部分)的思路。
接下來幾期,會逐一給大家提供其他幾個要素的解決思路。
對了~別忘了點讚、關注、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