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分,「中國蘋果之鄉」靜寧縣南部果品主產區的山窪川道裡,套了袋的蘋果綴滿枝頭,這已成為這片百萬畝蘋果生產大縣每年入夏至秋時分的獨特風景。幾個月後,這些揭去「面紗」的誘人蘋果將會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的餐桌上,敬獻給尊貴的中外來賓享用。
果園裡,果農陳德平喜滋滋地指著果蔬套種園告訴記者,他就靠眼前這8畝立體果園的收成,為一家人的好日子掙足了錢。他現在需要操心的只有一件事——把蘋果種好。其他的事情,村裡的致富領路人「蘋果大王」李恆義早已安排得妥妥貼貼。
鄉親口中的致富領路人李恆義是個老黨員,他在靜寧縣創造了好幾個「第一」:率先規模化發展蘋果產業,創辦了全縣第一個果農協會,第一個進行異地產業開發,第一個將蘋果賣到人民大會堂,第一個生產「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蘋果……從一個剛從縣農校畢業的學生,到村裡人人稱讚的老科研,李恆義帶領靜寧縣村民在追求栽植高品質蘋果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條「第一之路」並不平坦。1986年,時任南門村西坡社社長的李恆義提出發展果樹產業以實現農村脫貧致富的新思路,在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大環境下,建議一提出即遭到村民的集體反對,不少人更是對他冷嘲熱諷。然而生性倔強的他並沒有因此退縮,他一方面通過論證說服群眾支持,另一方面「軟磨硬泡」爭取鄉領導同意,終於使在南門村西坡社搞產業結構調整示範的想法得以實現。為趕上最好的栽種時節,1個月的時間裡,李恆義帶領全社社員,挖好100畝蘋果定植坑,就趕緊背上行囊,奔赴山東煙臺考察取經,訂購苗木。
李恆義在摸爬滾打中尋找經驗,不斷改良種植技術,為提升靜寧蘋果品牌而努力。2008年,他當選「中國農村改革論壇」會議的代表,參會時,他帶著靜寧蘋果走進人民大會堂,請各地代表品嘗,提出建議。李恆義執著的態度打動了首席專家汪景彥,在他的指導下,李恆義開始開發種植「SOD」精品蘋果。這種蘋果不僅酸甜可口,還能起到抗衰老、養顏美容、延年益壽的功效,推出市場後極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均價達到10元/斤。2008年,靜寧縣種植出的「SOD」蘋果還被選定為人民大會堂和釣魚臺國賓館的專用果品。
這時靜寧蘋果已經聲名遠播,但李恆義沒有就此滿足。他馬不停蹄地奔赴陝西、山東、河南等地繼續學習。通過對比,他發現靜寧縣存在果樹樹形高大、枝幹比例失調的問題。要按照以前的作法就要修剪枝條,但好不容易長出的枝條,又要被剪掉,對果樹本身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李恆義拿出比年輕人還狂熱的學習勁頭,翻閱起資料。他借鑑外地果園管理模式,並在自家園子裡試驗,培育起「主幹形」果樹。
放眼望去,今天李恆義的果園裡,已滿是這種「有力長果、無力生條」的小冠樹形的蘋果樹。這些果樹可以實現「五年不動剪」,果樹中心幹長得又粗又長,十分健壯;旁邊10多個1米多長的側枝全都被拉成了90°,螺旋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側枝中間的一些小枝條密密麻麻地被拉成了110°到130°的角度。李恆義說,不動剪刀並不等於不進行管理,這管理的核心就是把保留下來的小枝條拉成負角度(110°至130°甚至更大角度),等第6年掛果後再逐年疏剪,這樣既增加了果樹產量,又省時省工不少。他給果農算過這筆帳:如果按照每個側枝產10斤優質蘋果計算,每棵樹20個側枝可以生產蘋果200斤,一畝就能產8000斤,僅按每斤3元的價格計算,一畝蘋果的毛收入已高達2.4萬元!
如今,靜寧縣蘋果已經成功註冊了「仁大蘋果」的商標,李恆義也不斷接到包括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在內的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他對蘋果樹更上心了,每天都會帶著村民在果園裡檢查,生怕有一點做不到位砸了「仁大蘋果」的牌子。
他們就這樣將一腔心血潑灑在蘋果園裡,他們的生活,又怎會不像園子裡的蘋果一樣,愈加紅彤彤、甜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