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機大國,會不會造工具機?工具機是機器之母,精度之王。離開了高精度工具機,發動機、飛彈、飛機機翼這些根本就加工不出來。上個世紀60年代的手動工具機時代,中國工具機跟日本的水平差距也不算太大。但隨著數控工具機普及之後,中國則遠遠落在後面。儘管中國是全球工具機大國,佔據全球的1/3左右,但大多是低端產品。中國工具機2019年出口佔比大約為全球的20%,但出口最重要的市場是越南(10.8%)和印度(8.8%)等。這也意味著一個尷尬的問題,中國會製造中高端工具機嗎?
機械裝備,即使有再多的智能製造,搞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力學和材料等基本問題,工具機更不例外。中國工具機廠有數千家,但真正能夠考慮材料問題的企業,恐怕沒有幾家。
比如說工具機床身,是穩定性的重要保障。其材質上,一般採用鑄鐵,也有用大理石的,也有用混凝土的,如多年來一直採用水泥混凝土做床身的瑞士Georg-Fischer公司。這裡面的門道很多。當年瑞士工具機廠為了讓床身表現穩定,就把鑄鐵沉到日內瓦湖帶上幾年,消除熱應力。而最近幾年,樹脂混凝土也開始派上用場。這些年德國工具機採用混凝土床身的越來越多。德國一家在中國的混凝土床身工廠,供不應求。國內許多工具機企業也開始委託他們加工。它的費用,可比鑄件還要貴。然而,中國工具機界只是跟著看,跟著用。德國人用了,我們也用。至於理論分析,就不清楚了。這種床身性能如何量化,它與金屬導軌放在一起,熱膨脹的影響有多大,沒人知曉。這才是最可怕的。
再說說中國工具機的可靠性,一直被業界詬病,成為質量最大的軟肋。工具機可靠性主要依靠三個特性,其中關鍵一點就是動態特性。但這點,經常被廠家忽略。說是被忽略,其實就是不會做。因為缺乏對於基礎機理的研究,無法對這些參數進行標定。工程化經驗不足,也沒有行業共性技術的支撐,這是中國工具機界的一個重大缺陷。
圖1 瀋陽工具機
對比來看,工具機動態特性是德國工具機界的必備特徵,一直有來自大學院所的大力支撐。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工具機所,曾經對幾十臺工具機進行一一測試,每臺工具機測點兩百多個,這就形成德國工具機設計的內部指南。
令人驚訝的還有,中國工具機產業界幾乎沒有國外工具機的工程參數資料庫,對剛性、頻率等關鍵參數,基本都是憑著經驗辦事。設計理念,基本還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水平。而且,即使知道哪些參數重要,也缺乏計量檢測的方法。這就像是雙方打仗,德國工具機界的後方有軍火庫,滿足供應;而我們的部隊,全部都是自帶彈藥,打光了就沒了。這仗,還怎麼打?
中國工具機企業在規模上也是大踏步向前,而基礎理論研究則被遠遠甩在後面。近十年多已經蹣跚不前的工具機界,繼續出現自我收縮的內卷趨勢。這樣下去,只能在國際賽道,被拉下的越來越遠。
中國工具機要改變落後的局面,當務之急就是要改變整體布局,全國一盤棋來考慮。中國工具機及相關配套產業有6000多家,但基本都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
這一點跟德國完全不一樣。德國工具機中有著名的德瑪吉、通快,埃馬克等,都是世界上頂尖水平。而它們幾乎都是圍繞汽車產業來生產的。在德國,汽車使用的工具機甚至佔了80%的比例。如果去查看德國的工業發展史,就會發現整個機械行業從頭開始都是一個體系,圍繞一個行業而發展。比如戴姆勒公司最開始是做發動機的,博世公司以發動機點火系統起家,還有大陸、舍弗勒、英飛凌等等很多赫赫有名的公司,都是給汽車服務的。這意味著,德國是有一個整體布局。例如德國有一個弗勞恩霍夫協會,專門進行應用技術研究。而且都是圍繞著大學而建立。德國,涉及機械製造的所有工科院校,都有弗勞恩霍夫協會。一個城市裡,有一個大學,就有一個研究所,然後跟著一堆的企業。比如寶馬發動機的電控、數控發動機原理,全是來源於斯圖加特大學的自動化研究成果。
圖2 弗勞恩霍夫研究所開發的解決方案
德瑪吉公司的工具機很厲害,但你能想像,他們沒有研發中心,甚至連新機型的設計也不做。那麼,誰來做呢?各個研究所和大學。比如工具機測試優化就由弗勞恩霍夫協會負責,而且研究成果供所有工具機企業共用。工具機公司只要做好產品工程化及市場推廣就可以了。
圖3 德瑪吉工具機
跟其它行業一樣,德國工具機產業之間有著明確的分工,各司其職,基礎理論、應用轉化、機設計研究等,分別由不同單位負責。德國的合作模式,不是簡單地發生在公司之間,而是在整個行業範圍內進行循環。對外而言,這不是一家工具機,這是整個國家的工具機。這就是德國的工業軍團方陣。
工具機是工業母機,是強國之本。它對基礎研究的要求,是一個耗時間又耗金錢。遠遠不是一家工具機公司能夠搞定的,必須有國家統一協調。如果用一個公司,去跟一個國家體系,進行抗衡。輸贏,在起跑線上,就早已確定了。中國工具機,需要團結;中國工具機,需要統一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