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的大褂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簡直被神化了,好像穿了刺繡、雙排扣、帶花紋的大褂就能一飛沖天了,但是前幾天,欒雲平和陶陽在微博上公開說了大褂沒什麼規矩,每個人都能去做,只不過價格有高低之分;有錢的可以做好一點的,窮一點的做普通的就好了。
大概相當於德雲社的工作服,我個人猜測每個演員都會一年領到幾套作為日常演出用;但是對於演出數量多,特別是商演數量多的演員來說,單位發的幾套肯定不夠用,同時也有追求不同款式,不同顏色搭配的考慮,所以需要定製更多的大褂,而這需要另外付費。
德雲社的大褂都是由其下屬公司德雲華服定製的,那個價格高的嚇人,最普通的大褂都在2000元以上,而普通演員一場演出才賺200塊,所以處於起步階段的小演員還是自己勤快一點,把大褂多洗一洗,熨一熨吧。如果是待刺繡的大褂,那價格都在20000元以上,更不是普通演員負擔的了的。所以大概本身沒有等級之分,但是個人收入有多少之分,通過收入的區別,客觀上造成了大褂的等級。
除了個人經濟能力以外,還有心理因素。德雲社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說什麼樣的演員可以穿什麼樣的大褂,但是在演員的心理上已經形成了大褂的等級概念。當一個普通演員穿上了不符合他身份的大褂時,他自己會覺得彆扭,同事和觀眾也會覺得不舒服,這就是從眾心理。
就好比在單位裡配了好幾輛車一樣,最高檔那一輛大家默認都是給最大老闆用的,那是身份的象徵,是有特權的;公司員工看到這輛車得讓行,停車位得留好,就連開這輛車的司機都會被另眼相看。如果有員工非要用這輛車,那所有人都會覺得他很奇怪,沒有眼力勁,破壞了大家都默認的規則,最終會因小失大。
最近,德雲社有很多新人加入,他們有自己的大褂,可能也不了解德雲社約定俗成的規矩,所以有人就穿了繡花大褂上臺,所有人都覺得彆扭;也許他們自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很快就不穿了,這樣才顯得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