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雄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教授向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教授移交《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辭典》。 劉衛勇 攝
圖為臺灣收藏家許伯夷給廣州中山大學捐贈了共200餘份黃友棣早年作曲真跡原件資料。 劉衛勇 攝
中新網廣州11月21日電 (記者 楊薇)69年前,著名音樂學家、中山大學校友黃友棣從廣州中山大學借走的書籍輾轉兩岸三地後終于于21日歸還廣州中山大學。當天,學校與臺灣高雄中山大學舉行了黃友棣先生歸還《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辭典》移交儀式。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坦言很愧疚,並稱若黃友棣先生在世一定親自登門拜訪,說明原委,負荊請罪。
祖籍廣東的黃友棣,出生於1911年,1934年畢業於廣州的中山大學教育學系,29歲時就以抗日歌曲《杜鵑花》名滿天下,《歸不得故鄉》、《問鶯燕》等也都是抗戰歌曲,反映戰時青年的民族情懷與思鄉之情。1949年赴港後,黃友棣任教於香港珠海書院,作品廣為香港各學校、合唱團演唱,他強調「禮記」所言「大樂必易」,還讓香港作曲家黃沾突破瓶頸,寫出著名的電影歌曲《滄海一聲笑》。1987年黃友棣退休後遷居於臺灣高雄,2010年病逝。
1944年,當時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的黃友棣從學校圖書館借出一冊五大本的英文版《格羅夫氏音樂與音樂家辭典》,是世界上權威的音樂工具書。
記者在儀式上看到,此書雖已泛黃,但沒有明顯的破損,在其中一本辭典的扉頁上,黃友棣親筆寫有一段題記:「1944年夏我借了此五冊,適值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奉令疏散,我還書給圖書館時,他們說已裝了箱,不肯收書。害得我把這五冊書放在包袱內,背著逃難,疏散路程由連縣、連山、八步、羅定、茂名,藏身湛江培才中學。1945年底,抗戰結束,又把此五冊提著走路返廣州,送回中大圖書館,職員皆不肯收。他們寧願當作疏散時失掉,以免麻煩云云」。
於是,這套叢書隨後追隨黃友棣輾轉兩岸三地,最終來到了高雄,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黃友棣來到臺灣後卻一直沒機會將書親自帶回廣州。1998年,已經86歲高齡的黃友棣先生將書帶到了高雄中山大學,將其捐給了學校圖書館,在他看來,也算是物歸原主。而高雄中山大學也視其為珍品,從未對外展出或借閱過。
據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介紹,近幾年兩岸大學交流互動開始頻繁起來,經兩岸中山大學的多次交流與溝通,在今年5月份召開的圖書交流會上敲定了書籍交接的時間,這才最終促成此事。
程煥文強調,該書是目前中山大學收藏的唯一一套該版書籍,「拜讀黃友棣先生的這段題記,我感到非常愧疚,如果黃友棣先生還在世的話,我一定會親自登門拜訪,說明原委,負荊請罪。」
程煥文解釋稱,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軍在廣東惠陽大亞灣登陸,廣州告急,中山大學奉命西遷。其時,中山大學圖書館需要轉移的圖書有20多萬冊,需要1200個木箱才能裝運完畢,至16日,學校已將5萬多冊藏書裝入299個木箱準備轉移。中山大學西遷後,圖書館尚未撤離的藏書毀於戰火。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山大學師生開始陸續從粵北返回廣州,其時,中山大學圖書館收拾流亡所剩殘餘,僅存有藏書45,000冊。
程煥文表示,1946年1月,中山大學正式復校,圖書館大部分圖書分存於廣州文明路舊校址,既無館舍,又無經費,時任館長杜定友從工學院借來一間教室作閱覽室,艱辛開展圖書館服務。
「黃友棣先生已經駕鶴西去,藉此機會,我謹向世人和九泉之下的黃友棣先生說明一下當年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情形,以祈求理解和諒解。」程煥文強調,其實,在抗戰時期,不少大學圖書館因為來不及疏散館藏圖書有過希望教授們借出圖書分別帶走的舉措,抗戰勝利後,有的歸還了,有的沒有歸還,有的歸還到海外其他相關圖書館了,這樣的事情並非個案。然而,黃友棣先生秉持「誠信」二字歸還音樂大辭典的信念至死不渝,則可歌可泣。
當天,臺灣收藏家許伯夷也給廣州中山大學捐贈了共200餘份黃友棣早年作曲真跡原件資料,其中包括有黃友棣親自手寫的著名愛國歌曲《杜鵑花》的歌詞。
據許伯夷介紹,此次捐贈的資料為黃友棣早年作曲真跡原件資料,均為他親自經手,包含手寫曲譜、親自黏貼制譜的曲譜、印刷後在譜上親自校對的內容和印刷成品的曲譜等一系列樂譜共二百多件真跡,涵蓋獨唱曲、鋼琴曲、舞劇、歌劇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