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抗戰全面爆發。由於北京、天津等地失守。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嶽麓山下組成了西南聯大的前身長沙臨時大學。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簡稱長沙臨大,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成,是一所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長沙的臨時性大學。
開學一個月後,隨後由於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師生們於是在1938年2月搬遷入雲南,同年4月,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址現為雲南師範大學。
1938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校務由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共同管理。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
西南聯大先租得蒙自海關、昆明大西門外昆華農業學校、拓東路迤西會館等處為校舍,總辦公處設在城內崇仁街46號,但仍不敷應用。1938年7月,學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畝為校址,修建新校舍。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舍落成,有學生宿舍36棟,全是土牆茅草頂結構;教室、辦公室、實驗室56棟,為土牆鐵皮頂結構;食堂2棟,圖書館1棟,為磚木結構。
北大、清華、南開原為著名的高等學府,它們有各自獨特的經歷,有各自的教學作風,組成聯大以後,薈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人才濟濟。教師有:葉企孫,陳寅恪,趙元任,吳有訓,梁思成,金嶽霖,陳省身,王力,朱自清,馮友蘭,王竹溪,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穆,錢鍾書,吳大猷,周培源,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李楷文,林徽因,吳晗,吳宓,潘光旦,卞之琳,李憲之,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楊武之,馮景蘭,袁復禮,馮至,劉文典,穆旦,趙以炳等。
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優良學風,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學府。西南聯大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成就,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知名校友有:何澤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彭佩雲,汪曾祺,鄒承魯,王希季,陳芳允,郭永懷,屠守鍔,吳訥 孫,陳忠經,戴傳曾。何兆武,李長之,何其芳,吳大觀,任繼愈,吳慶恆,葉篤正,謝瑋,黃昆,王浩楊,鳳林景,查良釗等
與西南聯大一路之隔的雲南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在著名數學家熊慶來的主持下也聚集了大批學者,如嚴濟慈、彭桓武等。一些知名學者在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兩校兼職;許多活動也由兩校師生共同參加。
西南聯大師生中後來出了至少7位兩彈一星元勳(趙九章、鄧稼先、郭永懷、朱光亞、王希季、陳芳允、屠守鍔),171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滇期間,於1938年春建立分校。於1940年8月設敘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復校後,師範學院留雲南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 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其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
1988年清華大學在清華園工字廳南面重新建立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由北京清美瓏琥藝術館副館長、著名書法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金德年老先生所題寫。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