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對臨平老夫妻為湖濱微笑亭送去30把愛心傘的消息傳遍杭城,兩位老人的善舉讓不少市民感受到杭州這座城市的溫度。
「我們就是送幾把傘,不值一提。」9月7日,筆者找到送傘的兩位老人應玉奎和朱美球時,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兩位老人衣著樸素,非常和藹,聊天間隙,一直問我們渴不渴、熱不熱。
「小事一樁,不足掛齒」
應玉奎夫婦住在臨平毓秀家園小區,客廳裡簡單地擺放著幾件家具,內部也沒有過多的裝飾。今年85歲的應玉奎和75歲的朱美球身體還算硬朗,育有4個女兒,女兒們都很孝順,二女兒和小女兒都生活在杭州,平時經常會過來看望老人。最近,二女兒應朝霞還給父母請了個家政人員,每周給家裡搞搞衛生。
「也就是前兩天搞了一次衛生,才有了這次送傘的事情。」應玉奎說,大女兒之前是做雨傘生意的,前幾年換了工作,就把剩餘的傘給他了。因為傘一直放在衣櫃的最上面,時間久了也就忘記了。「這次家政阿姨把家裡徹頭徹尾打掃了一遍,這些傘被翻了出來。」應玉奎說,早些年,他和老伴常去西湖邊,看到那邊有很多亭子。於是,夫妻倆就想到把這些傘送到那裡,提供給市民遊客應急用。「杭州是旅遊城市,平日裡來的旅客不少,萬一遇上下雨天,這些傘不就能幫上忙了嘛。」應玉奎笑著說。
兩位老人不善言辭,卻把好事落實在了行動上。9月5日一早,夫妻倆帶著一把把長柄短柄的傘,花了一個多小時坐地鐵來到西湖邊,將30把雨傘送到了湖濱微笑亭。那天最高氣溫有34℃,二老的額頭滿是汗水,休息幾分鐘後,他倆又趕回了臨平。說起這次送傘的事,兩位老人覺得這是小事一樁,不足掛齒。
「父母回臨平後才打電話告訴我這件事,他們年紀這麼大了,出門在外,其實我也蠻擔心的。」應朝霞說。
「好事做了一籮筐,能幫的絕不袖手旁觀」
應玉奎和朱美球都是麗水縉雲人,10多年前來到餘杭生活。在朱美球小的時候,父親離世,母親改嫁,她成了孤兒。1961年,朱美球遇到了應玉奎,兩人婚後育有4個女兒,生活過得清苦。為了改善生活,夫妻倆做起了爆米花的小本生意。
正因為經歷過困難與貧窮,兩位老人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平時他倆去買菜,經常會買些打折的廉價菜,而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他們卻從不吝嗇。20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時,二老在聽聞災區人民急需援助的消息後,立即拿出積蓄為災區捐款。「我們不光自己捐,還發動家裡人一起捐。」應玉奎告訴筆者,地震期間,他們一家人共為災區捐出了10000餘元的愛心善款。
吳麗芳老人是夫婦倆的鄰居,她每天早上都會跟著應玉奎學打太極。提起應玉奎夫婦,吳麗芳讚不絕口。
「好事做了一籮筐,小區裡誰需要幫忙,他們絕不袖手旁觀。」吳麗芳說,前兩年小區有居民種植大棚蔬菜,需要雞糞當肥料,但不知道哪裡有。應玉奎知道後,馬上聯繫了養雞的老鄉。沒幾天,肥料就被送到了那位鄰居的手上。鄰居為了向應玉奎表示感謝,專門送來了自己種的蔬菜。誰知,應玉奎一路看見鄰居就分蔬菜,等到家時,鄰居送來的蔬菜已所剩無幾。
(原標題《兩位送傘老人對自己「摳門」 對他人卻很大方》,作者 楊榮 陳書恆,編輯 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