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語詞彙變幻無窮。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的一個特色。每一個成語背後,往往都有著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和歷史內涵。其中不乏妙趣橫生的故事。
第一,博士買驢。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有一位飽讀四書五經的博士,去買一頭驢。成交之後,要寫一張契約。賣驢人不識字,滿腹經綸的博士,自然要擔當此責。這位博士洋洋灑灑的寫了三大張紙,卻還沒有涉及一個驢字。後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說話、寫文章不得要領,羅裡吧嗦一大堆,卻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冬日可愛。冬日可愛?春日表示不服!這個成語出自《春秋》: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後來,冬日可愛就成了一個成語,用來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像冬天的太陽一樣,被人們所喜愛。
第三,小小不言。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原文:我同你老實說,彼此顧交情,留下臉,小小不言的事情,我也就不追究了。比喻細微的,不值得一提的事情。
第四,吳牛喘月。出自《世語新說·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晉武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滿奮,他很怕風。有一次和晉武帝在一起,北邊窗戶是琉璃屏,看著窗戶很大,好像很透風。實際上很嚴密,根本不透風。即便這樣,滿奮也面露難色。晉武帝嘲笑他,滿奮道:「我就像吳牛看到月亮,就開始喘息一樣。」
吳地有一種水牛,因為怕熱,看到太陽就會喘息。即便是晚上,這種牛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而開始喘息。這個成語,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過分懼怕,而失去了判斷的能力。
第五,一龍一豬。大文學家韓愈有個兒子叫韓符,這孩子不像父親,從小就不愛讀書。於是,韓愈就寫了一首詩勸勉兒子: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這個成語比喻出於同一起跑線的兩個孩子,長大之後卻有天壤之別。
第六,慘綠少年。慘綠少年,其實一點也不「慘」,而是指風度翩翩的男子。
唐代張固的《幽閒鼓吹》記載:……客至,夫人垂簾視之,既罷會,喜曰:「皆爾之儔也,不足憂矣,末座慘綠少年何人也?」潘孟陽在家中請客,他母親在簾後面偷看,宴席結束之後,母親告訴他:「坐上其他的人都沒什麼,只有坐在最後的那個穿慘綠衣服的少年,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第七,蛤蟆夜哭。蘇軾的《艾子雜說》:其言曰:「昨日龍王有令,『應水族有尾者斬。』吾鼉也,故懼誅而哭。汝蛤蟆無尾,何哭?」復聞有言曰:『吾今幸無尾,但恐更理會蝌蚪時事也。
有一天,龍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把水族中有尾巴的都殺了。鼉嚇得哭了,然後它看見一個蛤蟆也在哭,就說:「我是鼉,怕被殺而哭,你是蛤蟆,又沒有尾巴,為什麼也哭呢?」蛤蟆道:「我現在雖然沒有尾巴,但我怕龍王追究我當蝌蚪的時候的事兒。」這個成語,後來被用來比喻毫無根據的誣陷好人。
第八,下馬馮婦。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戰國時期,晉國有個人叫「馮婦」,他是一位敢和老虎搏鬥的猛人。後來做了善士,就收工不打了。沒想到有一天他和朋友出去玩又遇上了老虎,在職業病的驅使下,他下馬對著老虎就是一摔!於是,老虎就被摔死了……
「下馬馮婦」,從此就用來比喻那些幹回老本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