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華南
2月杭州,籠罩在殘冬的淡淡寒意和早春的蒙蒙煙雨中。雖然已經放寒假,浙江大學機械自動化系主任譚建榮和他的同事、學生們仍舊在一刻不停地忙碌著。一個重要項目正在運行中,即將到來的春節,譚建榮註定又要在忙碌中度過了。
不過,這也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常態。從年初一忙到年三十,是同事對他的描述。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人生從電大起步
1978年,廣播電視大學作為新生事物走進人們好奇的視線中。
短暫觀望之後,被耽擱了太久的人們便以狂熱的心態加入到電大求學的隊伍。這其中,就有譚建榮,作為上世紀50年代生人,譚建榮實打實是被耽誤的一代。與他同齡的人,都知道什麼叫「求學無門」,譚建榮也經歷了這樣的艱難與無奈。
1970年,譚建榮16歲,初中畢業後進湖州工具機廠當了機械工人。艱難的經歷,頑強的毅力和對科學始終不渝的追求,使他鑄就了孜孜不倦的好學,好鑽研的性格。當時譚建榮的住所只有五六個平方,所謂住所,不過是用水鄉最多見的蘆葦杆在樓梯下隔出了一片相對獨立的空間,在這裡,他邁出了求知的第一步。在大多數人還對「高等數學」知之不多的時候,他自學了大學課程,做完了《數學分析7000題》。在小屋的牆上,數學公式和圖表是陋室最美的裝飾畫。
三年時間,譚建榮一口氣攻讀了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兩個專業。電大的系統學習,鞏固了譚建榮之前已經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電大對於我們來說,是最後的學習機會了。」在浙江電大79級學員中,譚建榮不算是年齡最大的,但是不論年老還是年少,大家的學習精神都那麼令人感動。歷經10年浩劫,讀電大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機會。
「那個時候,最發愁的不是學習苦,而是沒有學習資料。」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譚建榮電大畢業後,以考研英語87分的成績敲開了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大門。
「電大三年,給我們打下了重要的人生基礎。」譚建榮說,「不斷學習和不斷提高是人生永恆的主題。在浙大20年了,我只是換了種方式學習,通過研究來學習。所謂研究就是不斷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困難,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工程實際出發,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返回工程應用的方式,就是現在譚建榮作為一個學者的學習方式。而這些,與當初那個在電大課堂上樹立起來的求實學風,又有什麼兩樣呢?
一年兩次走進人民大會堂
如果說,當年選擇讀電大,是抓住了人生向上攀登的一根重要繩索,那麼能夠真的攀登到頂峰,再向上一個階段跋涉,更需要百般毅力與樂於探索的精神。從電大本科,到華中工學院碩士研究生,進入浙江大學,譚建榮說,支撐自己向前走的是對科研和學習的熱愛精神。
「學習是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譚建榮的生活,建立在學習之上。「不學習,生活將枯燥無味。科研、學習、工作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種追求是高於物質的。」
1987年,譚建榮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浙江大學。7月11日,譚建榮到浙江大學報到,學校按常規通知他8月31日開始上班。他一想,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不能就這麼無所事事,就徑直找到了當時的機械系,要求提前工作。當晚,他便在教學樓的一個倉庫裡住下了,第二天就參與了教研室老師們的科研。「白天和同事們一起,晚上就一個人在倉庫繼續幹。」這一幹就是20年,而且20年不變,一天三個單元時間,上午、下午、晚上,只要不出差,同事和學生都可以在研究所見到他,天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