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的死角 傳統文化的春節如何在慾火中重生

2020-12-22 半島網官網

  

第十三篇章:信息化時代的死角 傳統文化的春節如何在慾火中重生

  公元2015年,剛剛過去的一年被叫做中國的「

自媒體

元年」,在這樣一個漫天橫飛雲計算,遍地鋪陳大數據的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帶有濃鬱農耕時代色彩的中國傳統春節,似乎被逼進了死角。

  雖然離著2015年2月18日的甲午年除夕夜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85後

青島

嫚兒然子的心早就飛到心儀已久的四川去了,這幾年來,但逢長假她一定會選擇去外地旅遊,春節也不例外。「平日上班那麼忙,好不容易休息了卻不出去玩玩,宅在家裡多悶啊,特別是春節,長輩見了問長問短,雖然是關心,卻真的很煩人」,已經工作還沒結婚的然子說自己對春節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一個七天假而已,國慶春節沒什麼本質的不同」。  

微博微信撐起來的自媒體時代

  像然子這樣在「春晚時代」開啟後出生的年輕人,卻成為「後春晚時代」拋棄春晚的主力軍:「你說說,到底有什麼可看的?唱歌走音,笑容太假,舞美閃瞎眼,靠小品相聲撐場面,但段子包袱全從網上扒的,厚著臉皮炒冷飯。我從上大學開始,就不看春晚了,以前還罵兩句,現在都不屑於關注它了」,而對於放鞭炮串門子拜年的習俗,然子也是提不起興趣,「

過年

我最大的責任就是在除夕陪家裡人吃個團圓飯」,然子直白地說。

  在除夕夜裡,然子和她的小夥伴們會打開電腦追劇打網遊,會攥著手機發微博刷微信玩網購。莫說春晚,連電視都成為然子這代人已經不怎麼感興趣的東西,這些即將成為社會新生代的85後90後們,信息來源和生活方式因為網絡的空前發展而與父輩甚至兄輩已經截然不同。

  在筆者以往與很多朋友的交流中,反覆討論過這樣的現象:像春節這樣帶有顯著農耕印記和習俗的傳統節日,能不能與生活方式和理念異常豐富的信息化時代相互融合,或者說,墨守成規的春節還能不能在當下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生存下去。得出的結論很多,正方反方都有,仁者智者皆存,但像然子這樣鮮活的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科技對春節年俗的顛覆

  你說春節重在家庭團圓的溫情,但前提是農耕時代裡,交通和訊通都極度落後,飄泊在外的遊子想回家,想見見爹娘著實不易,而如今,用電腦或手機隨時隨意打開一個主流社交軟體,屏幕兩端的親人語音或視頻都暢通無阻,聊多久都不花錢。

  你說春節重在置辦年貨的趣味,但前提是工業化時代之前,物資匱乏且物流非常艱難,缺什麼少什麼的,要攢到年根下一次性補齊,而如今,什麼雙十一雙十二,什麼這個網購平臺那個快遞公司,全世界的寶貝都唾手可得,只要有錢就可以任性。

  你說春節重在傳統文化的氣氛,但幾千年來無非總是貼春聯放爆竹守歲守夜祈求平安,再加上西洋文化的大肆滲入,導致沒有致勝撒手鐧的春節甚至都比不上聖誕節和陽曆新年討巧,傳統文化復興起來的任重道遠在春節能不能鹹魚翻生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實在怪不得然子這代年輕人對春節的不敬畏和不重視,當春節在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創造了一些習俗,捨棄了一些習俗,改良了一些習俗並最終保留住一些習俗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或許哪一天春節自身也會遭遇被時代所淘汰的尷尬和殘酷?在這樣一個資訊時代裡,世界在高速的「扁平化」過程中,春節一直固守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已經不堪一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話不假,但現在的我們有沒有幫助春節真正做到了「民族的」,我們又有沒有陷入對「民族的」理解偏差的誤區?

  或許,春節還能夠絕地反擊的最後一件法寶,就是它的靈魂——血緣的親情,家庭的牽絆。如果在將來,「春節」最主要的釋義從「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變成「中國人最重要的固定假期」,那必然會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心底的痛。

  希望有一天,可能是人生閱歷又不同的十年二十年後,然子們會重新認識重新解讀春節,但那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竭力推動春節能夠鳳凰涅槃。

  文/孟祥龍  圖/來自網絡

  [編輯: 董芳]  

相關焦點

  • 傳統符號中的春節與現代春節
    如今,舊曆的新年依舊,但春節的氣息已經遠不如上世紀《祝福》時代的熱鬧場景了。  傳統春節蘊含中國文化  中國的傳統春節,在國際上也是極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同時在國內也是最凝聚人氣的一個節日。春節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沉澱下厚重的含金的礦藏。
  • 春晚有著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 在數字時代重生
    春晚文化,在數字時代重生(藝文觀察)  「春節聯歡晚會」這頓電視「年夜飯」即將迎來第三十五個年頭,除夕夜看央視春晚早已成為中國人過年的新民俗。春晚文化能否在數字時代獲得重生,這不只關乎一臺電視晚會的收視率,而且涉及主流文化如何贏得觀眾認同的大問題。
  • 定檔春節檔的《新神榜:哪吒重生》背後,成人新國漫「新」在什麼地方?
    在《新神榜:哪吒重生》定檔之後,這部定位成人新國漫的動畫電影也釋放出了更多的物料。在最新的美術特輯中,實際上更全面的展現了電影的整體視覺風格,對人物和視覺都進行了更細緻的解讀。電影根植於本土傳統文化的人物和朋克的工業質感進行了巧妙的融合,而在所謂「腦洞」的背後實際上是追光動畫努力尋求創新,解構經典的又一個階段性「案例」。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
    如果說現有大學的科層制模式是印刷技術時代展現的印刷文化或印刷文明,那麼數位化大學將是信息技術時代展現的數字文化或數字文明。現有大學所依持的理念與觀念、組織架構、學術制度、教學模式等都是源於印刷技術的塑造,也正是由於「印刷術的同一性、連續性和線條性原則」[18],從而使其掌握了對高深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壟斷地位和特權。
  • 傳統節日如何在5G時代生長
    5G時代,萬物互聯。如何通過回望守護傳統文化,讓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與當下生活相勾連?近日,「我們的節日南京」首屆高端論壇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論壇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傳統節日的當代意義。
  • 品味春節鄉愁增進文化自信
    鐵路局供圖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渝西鋒光春節到,年味兒濃,全國各地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傳統中國年增色添彩。春節不僅是一個思念情感急劇升溫的傳統節日,更是在傳統習俗中釋放濃烈文化鄉愁的時候。然而,無論對「過年」如何理解,也不管過年的方式如何,家人團聚、敬老愛幼這樣的春節習俗,仍然是春節習俗的主要內容。對父母和親人的依戀、對家庭的嚮往,仍然是每個人盼望過年的主要動力。一年一度的春運,成為「人類最大規模的周期性遷徙」,億萬個中國家庭的幸福團圓,集中在春節期間火熱上演,成為春節文化經久不衰的生動註腳。
  • 春節假期如何調整才能符合傳統文化習俗
    對於如此調整,個人覺得非常符合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有利於全國人民在節日氣氛中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文化自信。臘八和小年相差15天,小年的假日應該調休湊成3天,方便大家準備年貨,逛廟會趕大集,不僅有利於恢復中華民族優秀熱鬧的傳統,這也一定會大幅度促進消費。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發揮好這些傳統節日背後的人文價值,從而更好得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文化自信?
  • 寧波春節開展四項特色活動 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廣大市民過一個喜慶、祥和、文明的春節,寧波市在春節期間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
  • 傳統的春節「鬧龍燈」,只在黑夜進行,詭異的似是鬼門大開
    越是繁華具有頑強現代氣息的城市,越是抓不住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比如傳統的民間習俗,總是在車水馬龍的鬧騰都市裡越走越遠,它跟不上時代,時代的發展也不再需要它,有些文化仿佛變成一種累贅。看到家鄉的小鎮上在春節裡突然復活了「鬧龍燈」的風俗,我倍感意外,因為我從未見過。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過新年的習俗從上古時代流傳至今,經過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了一種「年」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春節又被稱為新年,它是由上古「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一種風俗節日。從古代文明角度來講,春節的起源其實不僅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一種蘊含著古老文明與文化的節日。
  • 映客直播過春節:重拾傳統文化,塑造生活方式
    直播內容所體現的春節風物,近些年正在慢慢從新生代年輕人身上流失。映客直播此次借陳導和張新民先生之口,不僅展現了在中華美食文化中佔據重要位置的潮州菜,包括其食材和烹飪上的特色,以及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蘊,更重要的是,直播中所展現的地道「老汕頭」張新民一家人對傳統春節民俗的堅守,如拜老、祭祖等,使全國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重新感受到中國年文化的獨特魅力,找回失落已久的年味兒。
  •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內涵演變與提升模式
    具體來講,教育信息化1.0時代的發展以計算機、半導體技術等傳統信息技術為核心技術,以數字校園建設為載體;而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發展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型智能信息技術為核心技術,以智慧校園建設為載體。
  • 人民網評:守望傳承,涵養向新而行的春節文化自信
    春節裡的文化傳統,集中體現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比如,敬天拜地祭祖先,顯示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先輩的懷念;又如,尊老愛幼、團圓和睦,表達著血濃於水的溫馨甜蜜;再如,迎禧接福、祈禱未來,見證人性的溫暖與奮發的熱情。文化無處不在,文化就是我們可感可觸的現實生活。春節裡所謂的「年味」,大抵就蘊藏在這些文化傳統中。 春節「空心化」問題,近年來屢被提及。
  • 深圳東門升級改造:傳統商業步行街如何重生
    那麼,傳統的商業步行街應該如何重生?步行街的「生命力」說起深圳最熱鬧的地方,位於深圳羅湖區的東門步行街絕對榜上有名,東門步行街不僅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商圈之一,也是深圳商業的一面「鏡子」。從老街地鐵站出來,步行街沿街店鋪的叫賣聲、美食城的燒烤檔發出滋啦響聲等,組成了深圳最具煙火氣息的市井畫卷。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數位化大學」的顛覆性創新何以可能
    如果說現有大學的科層制模式是印刷技術時代展現的印刷文化或印刷文明,那麼數位化大學將是信息技術時代展現的數字文化或數字文明。現有大學所依持的理念與觀念、組織架構、學術制度、教學模式等都是源於印刷技術的塑造,也正是由於「印刷術的同一性、連續性和線條性原則」[18],從而使其掌握了對高深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壟斷地位和特權。
  • 在傳統節日文化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性、節律性、傳承性、全民性等特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價值觀念,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
  • 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國學公開課2020》讓優秀傳統文化點亮春節螢屏
    2020年春節,中國教育電視臺本著「創新不泥古,繼承不離宗」的思想,連續四年用國學守護我們民族的詩與遠方,潛心打造《國學公開課2020》,九場國學大餐包含《託起明天》、《詩意中國》(上、下)、《春滿神州》、《匠心傳承頌中華》、《幸福中國年》、《古韻國風》、《潑墨中華情》、《讓世界充滿愛》、《四海童樂鬧元宵》,在春節期間鬧中取靜,讓觀眾靜心於國學文化的「琴棋書畫劍,詩酒茶花香」,在「詩與遠方」中再次感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
  • 「信息化2.0」時代下,智慧校園該如何落地?
    中國教育後勤展覽會上海世博館2020年11月10日-12日智慧校園的建設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有力的主導了當前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方向,當前各地中小學校正在從傳統數位化校園建設向智慧化校園建設邁進。
  • 千年古都,百年重生──當京都不再是帝都,更現代化的保存文化傳統
    ,後來這項祭典成為京都的重要文化活動:時代祭。1892 年十月,京都商工會同盟和市民代表所起草的〈平安京千百年紀念祭趣意書〉中提到,京都作為日本的古都,以795 年桓武天皇從奈良遷都京都(平安京)開始算起,到1895 年共1100 年。在這一年之中,透過各項的活動顯示京都作為日本傳統與文化首都的地位。另外,書中還指出,要讓國民了解京都深刻的歷史與文化、美麗的景觀和文化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