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章:信息化時代的死角 傳統文化的春節如何在慾火中重生公元2015年,剛剛過去的一年被叫做中國的「
自媒體元年」,在這樣一個漫天橫飛雲計算,遍地鋪陳大數據的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帶有濃鬱農耕時代色彩的中國傳統春節,似乎被逼進了死角。
雖然離著2015年2月18日的甲午年除夕夜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85後
青島嫚兒然子的心早就飛到心儀已久的四川去了,這幾年來,但逢長假她一定會選擇去外地旅遊,春節也不例外。「平日上班那麼忙,好不容易休息了卻不出去玩玩,宅在家裡多悶啊,特別是春節,長輩見了問長問短,雖然是關心,卻真的很煩人」,已經工作還沒結婚的然子說自己對春節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一個七天假而已,國慶春節沒什麼本質的不同」。
微博微信撐起來的自媒體時代
像然子這樣在「春晚時代」開啟後出生的年輕人,卻成為「後春晚時代」拋棄春晚的主力軍:「你說說,到底有什麼可看的?唱歌走音,笑容太假,舞美閃瞎眼,靠小品相聲撐場面,但段子包袱全從網上扒的,厚著臉皮炒冷飯。我從上大學開始,就不看春晚了,以前還罵兩句,現在都不屑於關注它了」,而對於放鞭炮串門子拜年的習俗,然子也是提不起興趣,「
過年我最大的責任就是在除夕陪家裡人吃個團圓飯」,然子直白地說。
在除夕夜裡,然子和她的小夥伴們會打開電腦追劇打網遊,會攥著手機發微博刷微信玩網購。莫說春晚,連電視都成為然子這代人已經不怎麼感興趣的東西,這些即將成為社會新生代的85後90後們,信息來源和生活方式因為網絡的空前發展而與父輩甚至兄輩已經截然不同。
在筆者以往與很多朋友的交流中,反覆討論過這樣的現象:像春節這樣帶有顯著農耕印記和習俗的傳統節日,能不能與生活方式和理念異常豐富的信息化時代相互融合,或者說,墨守成規的春節還能不能在當下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生存下去。得出的結論很多,正方反方都有,仁者智者皆存,但像然子這樣鮮活的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科技對春節年俗的顛覆
你說春節重在家庭團圓的溫情,但前提是農耕時代裡,交通和訊通都極度落後,飄泊在外的遊子想回家,想見見爹娘著實不易,而如今,用電腦或手機隨時隨意打開一個主流社交軟體,屏幕兩端的親人語音或視頻都暢通無阻,聊多久都不花錢。
你說春節重在置辦年貨的趣味,但前提是工業化時代之前,物資匱乏且物流非常艱難,缺什麼少什麼的,要攢到年根下一次性補齊,而如今,什麼雙十一雙十二,什麼這個網購平臺那個快遞公司,全世界的寶貝都唾手可得,只要有錢就可以任性。
你說春節重在傳統文化的氣氛,但幾千年來無非總是貼春聯放爆竹守歲守夜祈求平安,再加上西洋文化的大肆滲入,導致沒有致勝撒手鐧的春節甚至都比不上聖誕節和陽曆新年討巧,傳統文化復興起來的任重道遠在春節能不能鹹魚翻生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實在怪不得然子這代年輕人對春節的不敬畏和不重視,當春節在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創造了一些習俗,捨棄了一些習俗,改良了一些習俗並最終保留住一些習俗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或許哪一天春節自身也會遭遇被時代所淘汰的尷尬和殘酷?在這樣一個資訊時代裡,世界在高速的「扁平化」過程中,春節一直固守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已經不堪一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話不假,但現在的我們有沒有幫助春節真正做到了「民族的」,我們又有沒有陷入對「民族的」理解偏差的誤區?
或許,春節還能夠絕地反擊的最後一件法寶,就是它的靈魂——血緣的親情,家庭的牽絆。如果在將來,「春節」最主要的釋義從「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變成「中國人最重要的固定假期」,那必然會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心底的痛。
希望有一天,可能是人生閱歷又不同的十年二十年後,然子們會重新認識重新解讀春節,但那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竭力推動春節能夠鳳凰涅槃。
文/孟祥龍 圖/來自網絡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