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濰坊市青州市產業扶貧 彰顯脫貧攻堅道路上的硬核力量
脫貧攻堅,「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何官鎮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27戶、2177人,2016年以來,該鎮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濰坊市、青州市的扶貧工作要求,在落實扶貧政策的同時,把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作為重要突破口,構建了以南小王田園綜合體和南張樓現代農業示範園為核心的立體農業發展格局,以農民的全面增收帶動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目前,該鎮122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其中838戶、1492人實現獨立穩定脫貧,不再享受扶貧政策,人均收入達7000元以上;另外366戶繼續享受政策戶和23戶即使幫扶戶也全部實現精準脫貧,人均純收入5500元以上。全鎮村集體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收入10萬元以上的達村45個,100萬以上的村2個,村莊各項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是推廣土地流轉,股份制經營助增收
何官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充分結合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形勢,牢牢把握農民與土地關係這條主線,2008年開始,在南小王村率先啟動,由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黨支部作信用擔保,農民以地入股,「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採取「保底分紅+浮動紅利」的分配方式,將土地化零為整,建設蔬菜大棚,合作社統籌經營或者對外租賃,年底村民統一分紅。經過十幾年發展,南小王村由積貧積弱的小農莊,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現代化美麗鄉村。到2019年底,南小王村集體年收入達8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萬元,每年每股土地分紅3200元,建設成為產業融合化、農民職業化、農村景區化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合作社種植的黃瓜、茄子、辣椒、韭菜、蘿蔔、山藥已通過國家有機蔬菜品牌認證,生產的蔬菜直供商場、超市,供不應求。
何官鎮黨委抓住南小王的發展機遇和鄉村振興的東風,以土地流轉為核心動力,把黨支部的政治、組織優勢與合作社的市場、技術優勢結合起來,重點將有地而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納入合作社管理,盤活貧困戶手中的土地資源,統一經營,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心劑,實現了強村與富民「雙贏」。目前已流轉南小王周邊8個村4500畝土地,74個村均由村黨組織領辦成立了股份合作社,320戶貧困戶籤訂土地流轉合同責任書,流轉土地1100餘畝,流轉收入共90餘萬元,年人均收入增加2000餘元,全鎮80%的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得穩定收入。同時,各村以村級合作社為單位入股南小王融合發展有限公司,統一流轉,每畝土地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600元,實現了村集體的穩定增收。
二是支持農企合作,實現精準幫扶
何官鎮以土地流轉為基礎,借助本地11.7萬畝耕地的規模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二三產業,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條,由龍頭企業當「火車頭」, 採用「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企業與貧困戶結對,貧困戶採取投工投勞、以地入股等方式深入參與產業項目的經營發展,實現精準幫扶。在南小王綜合開發土地1萬畝,引進了投資豐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澤遠中央大廚房項目、中國食品谷雙創中心目,打造年發送蔬菜10萬噸、生產半成品食品14萬噸的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基地。在南張樓結合中德土地整理二期項目的實施,對周邊17個村3萬畝進行整理,種植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康美育苗、南張樓草莓合作社、祥豐蔬菜合作社、洪福家庭農場現代農業基地發展迅速,農產品銷售範圍遍及全國25個省,年產值7.5億元。
產業的發展提升了脫貧成效,目前全鎮7家濰坊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4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結對貧困戶300餘戶,有127戶通過蔬菜種植走上了致富道路,132戶土地流轉後二次就業,被京青科技、天祿農業、益達森等企業招聘具有了穩定工作。為保障脫貧質量,2020年來,50餘家愛心企業主動捐資捐物,幫助360戶貧困家庭修繕房屋、購置生活用品、提升家居環境、改善居住條件,提高了脫貧質量。
三是建設大棚種植項目,變「輸血」為「造血」
為提供持續的脫貧保障,何官鎮以南小王村晟豐農業土地合作社為核心,採用「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利益聯結模式,發揮帶頭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作用,投入資金516.6萬元建設扶貧大棚項目,用地50餘畝建設2個智能連棟溫室大棚和13個高標準溫室大棚,並與南小王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結合進行現代化作業,2019年度獲得項目收益41.3萬元,2020年繼續投資350萬元,建設高標準智能大棚6個,目前項目已完工,正在驗收。下一步將集中建設、改造智能大棚100個,預計3年內增收400萬元。
統籌做好扶貧項目的收益分配,引導資金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一方面,圍繞群眾急需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工程等「普惠」性進行實施,增強落後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將老村拆除,投資2200萬元建設6棟高標準的居民樓,並配套建設「幸福苑」老年公寓、文化廣場、愛心食堂,農民全部「上樓」,老年人免費拎包入住「幸福苑」,身在農村,卻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以分紅形式下發到項目涉及16個村、126戶貧困戶手中,扶貧「血液」直達「神經末梢」,實現了精準幫扶。該項目還採取大棚租賃的形式將建設的大棚租種給貧困戶,為周邊村莊的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貧困戶將土地參與流轉,本人或在合作社從事勞務,或通過承包租賃大棚種植經濟作物,致富能力與致富積極性顯著增強,幫扶工作由「被動輸血」變「主動造血」,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四是培育職業農民,全面打開致富之路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傳統農業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人民群眾的致富需要,何官鎮順應網際網路發展趨勢,結合當前5G、物聯網、AI等技術熱潮,在南小王試點推廣「網際網路+」智慧農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創建了智能大數據平臺,研發農業生產機器人,對農作物生產信息進行採集、大數據比對,明確種植措施,進行語音指導,自動配肥,推動農業生產實現數位化、智能化科學化。
南小王村新建的大棚裡,自動放風機、自動控溫機、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等,放風、控溼、控溫等環節,都實現了智能化操作,可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實現遠程操控。網際網路農業轉變了農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拓寬了農民致富增收的渠道,農民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線勞動者,搖身一變成為「手機遙控、全天候生產」的新型職業工種。以前每個大棚需要2人種植,現在熟練掌握技術的農民1人可種植5個大棚,每個大棚每年降低人工成本5萬元,顯著降低了勞動強度、提升了蔬菜品質,為全面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除南小王晟豐土地合作社之外,南小王村近期又引進了豐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澤遠中央大廚房項目,綜合開發利用土地1萬畝,建設蔬菜交易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恆溫庫、蔬菜深加工車間,實現蔬菜冷鏈運輸全稱覆蓋,打造年發送蔬菜10萬噸、生產半成品食品14萬噸的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基地。
五是重視人才引進,激發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發展離不開人才,全鎮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培育發展新動能。結合吉青化工、京青科技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在田園綜合體內設立蔬菜研發院士工作站,研發高鐵專供蔬菜、高附加值果品蔬菜,提高蔬菜品質。目前,全鎮共引進高層次人才32名,院士工作站和山東農業大學教科研基地正在籌備建設中。
在今後的工作中,何官鎮將繼續聚焦脫貧攻堅這個核心任務,持續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走好特色致富之路,高標準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目標,確保脫貧攻堅路上一個群眾都不掉隊。
(文章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DF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