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對於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而言,可謂是大刀闊斧、乘風破浪的一年。學校先是遠赴雲南保山市與保山市人民政府握手,繼而又奔赴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和寧夏工業學校舉杯,為的都是同一目標,為全國紡織行業培養麒麟之才。
是什麼樣的學校有如此魄力和長遠謀劃,帶著好奇與仰慕,2015 年底記者走訪了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並採訪了學校黨委書記尹析明。談及與保山市產學研合作,以及與寧夏石嘴山聯合辦學這檔事,尹析明侃侃而談,自信與自豪之情無不洋溢出對學校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思考。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這個在業內享譽70多年、曾培養出工程院院士的高等專科學校,承載著歷史厚重感和新時期的神聖使命感,在開放辦學的旗幟下走出了一條新常態經濟下服務園區、服務企業的堅實之路。
伴隨國家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尤其是國家經濟發展步入轉方式、調結構的新時期,尹析明作為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的新一任掌門人,深感責任重大。如何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立足於紡織服裝產業的升級換代,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和四川「絲紡基地建設」的需要,立足於四川多點多極支撐戰略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需要;如何找到學生成長成才、價值倍增的金鑰匙,都成為困擾尹析明的心結。經過深思熟慮、審時度勢,結合學校自身專長和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尹析明堅定了學校走以創新強特色、以服務求發展、以就業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為主線的自主之路,不斷強化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以就業創業為直接導向、以工學結合為基本途徑
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紡織服裝業的資源優勢和發展空間也隨之進一步擴大,學校將抓住機遇,積極融入到「一帶一路」戰略中,做強、做大、做精優勢特色專業,並以優勢專業為龍頭,通過專業集群發展,增強學校在紡織產業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尹析明在充分做好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不斷分析市場人才需求,力求使自己的學生在風起雲湧的商界立於不敗之地,成為職場的寵兒。
當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推進,中國經濟呈現出中高速、調結構、新動力、促內需的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新趨勢。未來十年,伴隨《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全面推進,加快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技術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製造業人才隊伍,必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任。
2012 年,尹析明所在的學校領導班子英明決斷,主動聯盟,與雷迪波爾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都紡專雷迪波爾服裝學院,致力於培養本土的服裝設計師。學校與四川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成都服裝(服飾)行業協會、雷迪波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連續四年為畢業生舉辦作品展,既打響了學校的知名度,也為那些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展示舞臺,社會反響強烈,一時間,新發於硎,爍爍其芒。
此外,學校還創立了有雙元制特徵的「四合作」、「校企一體,職位提升」、「雙向服務、工學交替」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工學結合」發展思路,徹底擺脫了學生紙上談兵讀死書的弊病,學以致用、以學促幹,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創業底氣,開創了乳虎嘯谷,鷹隼試翼的蓬勃局面。
2014 年,學校社會服務收入1000 餘萬元,排名居全省高校科研社會服務收入第23 名(高職高專第二名),三年綜合排名第21 位(高職高專第一);2015 年,全國200 所示範骨幹高職院校科研競爭力排名第50 位,2014 年學校被授予四川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近三年,該校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獲省級以上獎項共464 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44 項。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 以上,自四川省教育廳開展評估工作以來,學校連續被評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據第三方機構——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調查結果顯示:學校畢業生職業中期競爭力強(月收入提升幅度明顯),發展空間大(職位晉升比例高、次數多),認可情況好(就業現狀滿意度高、校友推薦度高)。喜人形勢無不是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綜合實力和強大競爭力的有力證明:木秀於林,經年愈茂,70 年歷史,精髓傳承。
「 一帶一路」保山促進會,學校與雲南保山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以社會資源為重要支撐、以文化育人為重要基礎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四川成為重要結合部,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可以通過「一帶一路」整合、發散,這必將給四川發展帶來潛在的「政策紅利」和重大契機,學校已形成了基於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專業建設格局,也將為紡織服裝產業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積極發揮學校在西部獨一無二的區位和專業建設覆蓋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優勢,為四川作為我國紡織服裝大省躋身全國強省的跨越中發揮了應用型人才和技術諮詢服務的輸送作用,促進了優質資源的形成。
四川目前已經擁有名列前茅的6 個重點產品,還擁有「雷迪波爾」、「歐度」、「琪達」、「寶珍」、「宜賓絲麗雅」等知名品牌,已經形成德綿服裝生產銷售集散地、南充絲綢紡織產業集群、遂寧棉紡織產業集群、達州薴麻紡織基地以及宜賓自貢的西部化纖紡織原料基地五大基地,可謂「紅日初升,河出伏流」,學校在這種紡織文化的滋養下,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從來不會安於現狀、輕易止步,而是在深度融入國內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建設和校企合作方面下足了功夫,致力於塑造「教育支持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學校先後與彭州家紡服裝園區、樂山土主紡織園區、富順服裝產業園區、廣安牛仔產業園區、廣東新塘、西樵紡織園區開展產學研合作,與郫縣安靖鄉、汶川縣政府合作成立了技術研發中心、人力培訓中心、社會實踐基地、校外實訓基地;與276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企業提供教學設備等社會資源,共計1811 萬元,形成了政府、園區、行業、企業、學校多元合作的「多方嵌入,三化五聯動」的辦學體制機制。
學校充分發揮既有優勢,以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擴大開源引流,擴展產教融合的深度與廣度,以「高新紡織品創新中心」為引領,不斷深入地方、行業、產業園區和企業,大力開展科技服務和成果轉化工作,構建更加開放、更加寬泛的科技和社會服務體系;以構建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機制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選拔優秀學生加入科技創新團隊,參與校企合作科研項目。實施多元化科研業績評價,把為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技能培訓,開展科學研究合作等各項指標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繼而推動教師隊伍投入應用技術研究和產學研用合作中;以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構建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治理體系。
學校原創舞蹈《織》參加四川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
以精細管理為主要手段、以全員育人為根本方法
建校伊始,時值國難,全校師生艱苦創業、勵精圖治,培養「工程師才能,技工身手」人才,「致力於國家生產力量的培植」。新中國成立後,歷代紡專人秉承紡專創業者們以國家振興、產業發展為己任的精神,致力於「服務紡織,服務社會,服務學生,服務人民」的辦學理念,為紡織產業和社會培養了數萬名畢業生,湧現了一批傑出校友。在這些傑出校友中,有抗日英雄、工程院士、博士生導師和數千名高級工程師和企業家,更有大量基層管理和技術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紡織服裝企業80% 以上的中基層技術、管理人員,50% 以上的高層技術、管理人員畢業於該校。
面對前輩開創的大好局面,尹析明深感責任重大的同時,化壓力為動力,通過藉助西南紡織服裝職業教育聯盟平臺,實施單獨招生改革,終於在推進中高職實質銜接上取得實質突破;學校的行業地位和社會影響力、服務區域經濟和行業的能力、專業建設水平、「雙師」素質、實訓基地建設等軟硬體實力全面提升,綜合辦學實力明顯增強,初步實現了「成為西部地區紡織服裝產業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基地和技術服務、信息資源高地」。在尹析明和校長夏平等校方帶頭人的不懈努力下,學校已成為對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支持作用強、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高職院校。
此外,學校面向企業需求開展技術服務、成果轉化和培訓服務,建有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紡織品生態染整實驗室,建有全國無水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太赫茲紡織應用研究中心、染整技術研究所、蜀錦蜀繡研究中心、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研發中心、軟體測試中心、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所和高新紡織品創新中心等科技和社會服務機構,實現了校企合作、共同成長,在全省紡織領域享有良好的口碑,坐實了一席之地。
尹析明同志牽頭創新的「培養方案共定、培養過程共管、質量評價多元」的專業建設機制,使學校的專業化水平大幅提升,先後建成國內領先特色專業3 個,省內一流專業8 個,專業核心課程81門,優質專業核心課程26 門,建成包括9 個專業子庫和118 門校級網絡共享課程的紡織服裝專業資源庫,建成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 門。專業服務行業和產業的能力顯著提升,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正是憑藉這一創新思路,在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中搶得先機。為此,2010 年學校成功申報成為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和四川省示範高職院校建設單位。2013 年學校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先後順利通過省級和國家教育部、財政部驗收,並被教育部、財政部評定為「優秀」,成為四川省第一所國家骨幹高職院校,使得學校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學校舉辦「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周」
苦心人,天不負。不可否認,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踏出的每一枚足跡、收穫的每一個成果,無不滲透著尹析明在內的領導團隊的殷殷心血,更是全校師生共同奮鬥、求真務實換來的寶貴財富。潛龍騰淵,鱗爪飛揚,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的崛起向我們證明了一個響噹噹的事實:抓住機遇,緊貼市場,利用優勢,銳意創新,才是形成保泰持盈之勢的衝堅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