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理工大學在江西省高校「紅色走讀」競賽活動中,以「學院+團隊+特色」的方式,創新思路舉措,抓好用活載體,引導全校學生重溫革命歷史,指導學生結合專業創作作品,取得喜人成效。
從炎炎夏日到綿綿秋雨,東華理工大學青年學子積極參與線上「雲遊」,1000餘名學生組成200多個團隊,提交參賽作品170餘份,從中遴選50個作品報送片區牽頭高校參與遴選。「引導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是一個重要課題。學校以『紅色走讀+思政教育』模式引導他們感悟紅色精神,積蓄前行力量,實現全校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可感可觸,高質量、有特色地傳承紅色基因,推進思政育人工作。」該校黨委書記柳和生說。
活用載體 以競賽激活身邊的紅色教育
「我早就想去革命聖地井岡山看一看,這次『雲遊』活動滿足了我的心願,也讓我深刻認識到井岡山精神的時代價值!」線上遊覽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後,該校水環學院的周寧莉同學心情很是激動。與她同組參賽的何婷同學也有同感,「這些文物仿佛都『開口說話』了!革命先輩們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使命和責任!」
在此次競賽活動中,學校以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為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雲端班會、雲端團日活動、自由組隊等多種方式組織學生在線上數字展館對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雲遊」,使同學們坐在家中用手指就可以「開啟」紀念館大門,體驗感十足。全校學生參與率達到100%,有效激活指尖上的紅色教育。
此外,很多學生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對家鄉附近的紅色基地開展線下實地走訪。與此同時,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指導老師、校內外專家聯動,成立5個工作組,線下召開多次工作推進會、作品評審會。學校還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加入「紅色走讀」任務,有力拓寬工作有效覆蓋面。
善用專業 以雲遊點燃大學生的愛國熱情
老師與學生攜手並肩完成紅色作品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最直接、最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現在我來到的是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的第一部分第三小節『打響第一槍』展廳……」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付天寧和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專業所長和興趣愛好,以vlog的形式拍攝實地遊覽視頻,講述紅色革命故事,抒發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廣告學專業的宗美娟同學對中國戲曲非常感興趣,她精心製作專題視頻,向大家介紹紅色經典戲曲。
為提升競賽活動組織工作隊伍的業務素養與能力,該校還專門從馬克思主義學院、文法學院、藝術學院、國防教育學院等專業教師中遴選具有深厚學術功底和專業特長的20餘名專業指導老師,開展指導教師專題培訓。同時,採用校內師資與校外專家相結合的方式,先後多次邀請教育管理、文化傳媒、新聞宣傳等方面的校外專家來校,組成參賽諮詢團隊,分組分批對全校各學院的學生團隊進行專業指導,並對多種形式的雲遊作品提出創作建議和修改意見,用心打造優秀團隊,努力形成精品項目。參加活動的學生紛紛表示,通過此次活動,更加深刻感受到紅色基因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的赤膽忠誠和責任擔當,是當代大學生砥礪奮進、開創未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突出特色 以創作推動紅色基因入心入行
一掬細沙,繪盡崢嶸歲月。一段告白,喚起紅色記憶。「在遊覽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時發現,很多英雄犧牲的時候年僅20來歲,年齡和我們差不多。真是讓人深受震撼!」大四學生邱欣悅說。她跟同學們由此萌發創作靈感,以《20歲的他們和20歲的我們》為題,用沙畫的形式配以深情的朗誦,展現了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的愛國情懷,表達了對革命先輩的無限崇敬之情,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勇擔青春使命、矢志砥礪奮鬥的精神風貌。
在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一個深邃的「死」字吸引了同學們的關注。這是方志敏烈士遺書中的一個字。遺書展現了方志敏烈士堅強的黨性和不屈的靈魂。「向死而生」,是革命先輩們以身殉志的生動寫照。大學生們有感而發,創作題為《向死而生》的H5作品,以感人的烈士事跡、強烈的畫面衝擊、澎湃的音樂節奏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更給觀眾極大的心靈觸動。
在全國模範教師、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李榮同教授指導的團隊中,同學們通過參觀閩贛省蘇維埃舊址、走訪農戶開展學習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創作了精美的視頻作品《把論文寫在鄉村田間 將希望播撒農民心田》,將「井岡山精神」融入為人民服務、科技扶貧建設,幫助大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井岡山精神」。
這樣的案例在東華理工還有很多。大學生們紛紛運用vlog、H5、海報、沙畫、剪紙、詩歌、漫畫等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牢牢把握紅色教育主旋律,同時著力打造具有鮮明核軍工特色的團隊項目,使學生創作的作品更加有趣、有料、有新意,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芒。」校長孫佔學說。
目前,「紅色走讀」活動還在火熱進行中,學校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加大推進力度,將「紅色走讀」活動融入新生入學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將學生創作的優秀紅色文化作品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豐富理論課線上教學內容,讓紅色文化作品產生持久的育人效益。充分利用江西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紮實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朱天星 陳晶晶 蔣昊)
(責編:帥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