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理工大學:雲遊感悟紅色精神 走讀傳承紅色基因

2020-12-14 人民網江西頻道

東華理工大學在江西省高校「紅色走讀」競賽活動中,以「學院+團隊+特色」的方式,創新思路舉措,抓好用活載體,引導全校學生重溫革命歷史,指導學生結合專業創作作品,取得喜人成效。

從炎炎夏日到綿綿秋雨,東華理工大學青年學子積極參與線上「雲遊」,1000餘名學生組成200多個團隊,提交參賽作品170餘份,從中遴選50個作品報送片區牽頭高校參與遴選。「引導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是一個重要課題。學校以『紅色走讀+思政教育』模式引導他們感悟紅色精神,積蓄前行力量,實現全校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可感可觸,高質量、有特色地傳承紅色基因,推進思政育人工作。」該校黨委書記柳和生說。

活用載體 以競賽激活身邊的紅色教育

「我早就想去革命聖地井岡山看一看,這次『雲遊』活動滿足了我的心願,也讓我深刻認識到井岡山精神的時代價值!」線上遊覽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後,該校水環學院的周寧莉同學心情很是激動。與她同組參賽的何婷同學也有同感,「這些文物仿佛都『開口說話』了!革命先輩們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使命和責任!」

在此次競賽活動中,學校以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為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雲端班會、雲端團日活動、自由組隊等多種方式組織學生在線上數字展館對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雲遊」,使同學們坐在家中用手指就可以「開啟」紀念館大門,體驗感十足。全校學生參與率達到100%,有效激活指尖上的紅色教育。

此外,很多學生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對家鄉附近的紅色基地開展線下實地走訪。與此同時,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指導老師、校內外專家聯動,成立5個工作組,線下召開多次工作推進會、作品評審會。學校還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加入「紅色走讀」任務,有力拓寬工作有效覆蓋面。

善用專業 以雲遊點燃大學生的愛國熱情

老師與學生攜手並肩完成紅色作品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最直接、最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現在我來到的是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的第一部分第三小節『打響第一槍』展廳……」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付天寧和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專業所長和興趣愛好,以vlog的形式拍攝實地遊覽視頻,講述紅色革命故事,抒發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廣告學專業的宗美娟同學對中國戲曲非常感興趣,她精心製作專題視頻,向大家介紹紅色經典戲曲。

為提升競賽活動組織工作隊伍的業務素養與能力,該校還專門從馬克思主義學院、文法學院、藝術學院、國防教育學院等專業教師中遴選具有深厚學術功底和專業特長的20餘名專業指導老師,開展指導教師專題培訓。同時,採用校內師資與校外專家相結合的方式,先後多次邀請教育管理、文化傳媒、新聞宣傳等方面的校外專家來校,組成參賽諮詢團隊,分組分批對全校各學院的學生團隊進行專業指導,並對多種形式的雲遊作品提出創作建議和修改意見,用心打造優秀團隊,努力形成精品項目。參加活動的學生紛紛表示,通過此次活動,更加深刻感受到紅色基因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的赤膽忠誠和責任擔當,是當代大學生砥礪奮進、開創未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突出特色 以創作推動紅色基因入心入行

一掬細沙,繪盡崢嶸歲月。一段告白,喚起紅色記憶。「在遊覽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時發現,很多英雄犧牲的時候年僅20來歲,年齡和我們差不多。真是讓人深受震撼!」大四學生邱欣悅說。她跟同學們由此萌發創作靈感,以《20歲的他們和20歲的我們》為題,用沙畫的形式配以深情的朗誦,展現了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的愛國情懷,表達了對革命先輩的無限崇敬之情,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勇擔青春使命、矢志砥礪奮鬥的精神風貌。

在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一個深邃的「死」字吸引了同學們的關注。這是方志敏烈士遺書中的一個字。遺書展現了方志敏烈士堅強的黨性和不屈的靈魂。「向死而生」,是革命先輩們以身殉志的生動寫照。大學生們有感而發,創作題為《向死而生》的H5作品,以感人的烈士事跡、強烈的畫面衝擊、澎湃的音樂節奏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更給觀眾極大的心靈觸動。

在全國模範教師、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李榮同教授指導的團隊中,同學們通過參觀閩贛省蘇維埃舊址、走訪農戶開展學習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創作了精美的視頻作品《把論文寫在鄉村田間 將希望播撒農民心田》,將「井岡山精神」融入為人民服務、科技扶貧建設,幫助大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井岡山精神」。

這樣的案例在東華理工還有很多。大學生們紛紛運用vlog、H5、海報、沙畫、剪紙、詩歌、漫畫等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牢牢把握紅色教育主旋律,同時著力打造具有鮮明核軍工特色的團隊項目,使學生創作的作品更加有趣、有料、有新意,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芒。」校長孫佔學說。

目前,「紅色走讀」活動還在火熱進行中,學校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加大推進力度,將「紅色走讀」活動融入新生入學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將學生創作的優秀紅色文化作品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豐富理論課線上教學內容,讓紅色文化作品產生持久的育人效益。充分利用江西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紮實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朱天星 陳晶晶 蔣昊)

(責編:帥筠、邱燁)

相關焦點

  • 東華理工大學參加全省高校「紅色走讀」1+4活動
    中國教育在線訊  12月1日,全省高校「紅色走讀」1+4活動在南昌師範學院舉行。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葉仁蓀出席並講話,新華社江西分社社長劉健、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肖志華出席並為獲獎團隊頒獎。東華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劉紫春帶隊參加活動,黨委宣傳部、學工部(處)、校團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陪同。
  • 走讀紅色江西 傳承紅色基因——上饒師範學院以研學活動強化大學生...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甘甜 通訊員 徐軍)「前有『雲遊江西』,後有『線下走讀』,這個暑假讓我接受一次系統的『四史』教育,一次心靈的紅色洗禮。
  • 雲遊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
    8月8日,洛陽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蒲公英陽光支教隊和永信班社會實踐隊以抖音的形式聯合舉辦了主題為「以紅色之名,與教育同行」的線上直播,旨在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接下來另一位永信班實踐隊員帶領觀眾雲遊參觀了位於焦作的十二會村,該村是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保留了舊址。大山中一個隱蔽的村莊,在那些年艱苦的戰爭歲月裡,卻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接著,蒲公英支教隊線下隊員為同學們上了「紅色精神」這生動的一課,勉勵同學們:銘記歷史,崇尚英雄,珍惜當下美好生活。青年興則國興,同學們要心懷國家和社會,用努力開創中國之美好未來。
  • 以青春之名 傳承紅色薪火——江西百萬大學生在「紅色走讀」競賽中涵養愛國之心
    對「紅色走讀」文化主題藝術作品進行巡展;舉辦大學生紅色文化論壇;啟動「我為江西紅色文化打call」……12月1日,江西省教育廳舉辦「紅色走讀」1+4活動,將「紅色走讀」競賽活動推向深入、推向高潮。今年暑假期間,江西省教育廳在全省高校開展「紅色走讀」競賽活動,通過組織全省師生雲上遊、線下比、實地走,形成了百所高校齊「發力」,千支團隊勇「踐行」,萬件作品比「創意」,百萬師生同「雲遊」愛國主義與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局面。活動開展以來,全省高校師生共創作提交走讀成果8萬餘件,包含動漫、詩歌、H5、短視頻、剪紙等各類創作形式。
  • 江西財經大學:創新開展「紅色走讀+」 讓「作業」變「作品」
    作者:付泉近日,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廳在全省高校開展「紅色走讀」競賽活動。江西財經大學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推進「紅色走讀+」系列策劃,組織師生「雲上遊」、線上讀、線下走,教師先行,師生同行,在學思悟踐中傳承紅色基因,創新開展思政教育。
  • 南昌師範學院紮實有序開展「紅色走讀」活動
    全校上下先後組織召開5次「紅色走讀」推進會,通過微信群、QQ群聯絡各院系,動員各院系、各校級學生組織通過線上開展雲遊江西24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活動。在線上雲遊階段,有不少學生出於創作興趣、進一步學習等原因,自發前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於都長徵出發紀念館等地進行實地走讀,如攝影專業學生將實地走讀的場景通過照片形式,製作成了電子相冊。學校8000餘名學生雲遊了網上展館,在1000餘名學生提交的104件作品中有六種形式,除常規的文字作品外,還有音視頻、直播等互融式作品。
  • 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河南師範大學實踐調研團開展線下宣講活動紀念場館裡追尋先輩足跡,革命舊址前傳承紅色精神。8月3日至5日,河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追尋紅色坐標,踏尋黃河足跡」實踐調研團成員路宇、張婉月分別深入鄭州、舞鋼等地,與當地輔導機構對接,開展紅色精神宣講活動,帶領孩子們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紅色精神。
  • 九江學院附屬醫院積極組織開展「紅色走讀」競賽活動
    【團委 文/攝】為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志向,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自覺爭當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實踐者。我院積極響應九江學院號召,組織開展「紅色走讀」競賽活動。
  • 傳承紅色基因,續寫紅色傳奇——廣東省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體育藝術...
    不忘革命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廣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民主革命時期,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家。華南理工大學所在的廣東省,曾湧現了楊匏安、阮嘯仙、周文雍等一批的先進革命分子。他們每個人都用鮮血和赤誠之心,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鑄就了華工百年辦學最鮮明亮麗的精神底色。
  • 浦模實驗:雲遊紅色基地,探尋紅色印記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藉助暑期「四史」學習的良好教育契機,我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精心設計不同主題的「四史學習」活動。本次主題活動是通過雲遊紅色基地,探尋紅色印記,重溫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歷程,用創編短視頻劇本的方式記錄雲遊尋訪紀實。
  • 上饒師範學院:走讀紅色江西 以研學活動強化大學生暑期思政教育
    作者:徐軍「前有『雲遊江西』,後有『線下走讀』。這個暑假,我接受了一次系統的『四史』教育,一次心靈的紅色洗禮。在這次活動中,讓我感受到了北大、復旦、南開學長們的研學態度,也收穫了友誼。作為方志敏班的同學,要大力弘揚方志敏精神,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把學習成果化為努力學習、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 紙短情長,新縣中小學生誦讀紅色家書,傳承紅色基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李筱晗 通訊員 王麗君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讀到這句時我不禁眼淚盈眶」「品讀紅色家書,感受先輩偉大的精神力量,讀林覺民的《與妻書》,思緒被帶到往昔崢嶸歲月……」11月18日,新縣舉辦「誦讀紅色家書、傳承紅色精神」主題演講比賽
  • 「弘揚英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象徵著中華民族精神的顏色,傳承了中華民族多少歷史和辛酸。為了使中華民族的傳承進行下去,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8月6日晚八點,物理學院實踐隊開展「弘揚英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線上紅色精神宣傳活動。活動主要面向留守兒童們。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也不例外。作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中華民族的下一代,他們有義務了解紅色精神,也有責任將紅色精神繼承下去。
  • 【紅色傳奇進校園】傳承紅色基因 培育時代新人
    回首今朝,革命兒女薪火相傳,銘記歷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為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興寧區各學校積極開展「紅色傳奇」進校園活動。通過組織召開主題班隊會、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小手拉大手傳遞紅色力量等活動,緬懷革命先烈,弘揚紅色精神,傳承愛國主義。
  • 繼承紅色傳統,爭做時代新人——江西工程學院學子紅色走讀之路
    為學習貫徹落實全國、全省關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部署,根據江西省教育廳《關於在全省高校開展「紅色走讀」競賽活動的通知》要求,江西工程學院持續深入開展「紅色走讀」競賽活動,組織各學院老生、新生積極參與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雲上遊」。
  • 紅旗渠 |「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小小講解員培訓班
    2020年紅旗渠風景區「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小小講解員培訓班第一期圓滿收官,20名「小小講解員」通過自信、生動的講解,感悟紅旗渠精神,收穫成長的正能量。傳承紅色基因感悟紅旗渠精神紅旗渠風景區是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
  • 紅色走讀逐夢初心 文明實踐施展才華——全省高校多措並舉做好暑期思政工作
    「數位化、可視化、AI、VR技術,將場館和展品搬上『雲端』,給我們提供了系統學習江西紅色文化的平臺,必須點讚!我將與團隊一起選擇共同愛好的剪紙藝術,結合『雲遊』收穫,創作紅色題材作品參加學校海選。」8月3日,豫章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張雨露「雲遊」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後,在朋友圈寫道。
  • 傳承紅色文化③|革命後代劉婧:傳承紅色精神 讓紅色基因永不褪色
    編者按:為廣泛宣傳革命先烈、挖掘推介革命事跡,傳承紅色文化,中共墾利區委宣傳部與大眾網·海報新聞將圍繞「追憶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共同推出《傳承紅色文化》專題。劉婧繼續說道,「當我第一次帶上耳麥,面對100名孩子時,看著他們對紅色故事又好奇又嚮往的臉龐,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墾利區永安鎮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這裡「埋藏」著許許多多的革命事跡和英雄人物,劉婧為了講好墾區的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也為了肩上的這份榮耀和責任,她走遍墾區19處抗日根據地舊址,採訪近百位老革命、老黨員,整理近十萬字讀書筆記。
  • 聆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8月10日,我縣組織開展 「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來自我縣部分中小學的學生們在縣新華書店聆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活動通過黨建帶團建帶隊建,進一步引導加強廣大師生銘記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為建黨100周年提前營造濃厚氛圍。我縣響應號召,舉辦了這次主題為「誦讀紅色書籍,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的「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活動邀請了零錫耿和藍慶軍兩位老師前來講課,他們結合我縣實際,生動地向學生們描述著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
  • 延安紅軍小學傳承紅色基因紀實
    "紅軍小學"建設工程是由老一輩革命家及其親屬於2007年倡導發起的一項公益行動,旨在弘揚紅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潤澤紅色童心,培育紅色傳人而興辦的新型小學,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寄託著黨和國家的希望、人民的期盼以及時代的需要。現在,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已成為我國紅色教育品牌,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紅色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