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教練最近搞到一款國產入耳式TWS,取代用了好幾年的索尼MDR-100ABN耳罩式主動降噪耳機。我用這些產品主要不是為了聽音樂,而是用來實現全英語的生活環境,特別是為了充分利用每日漫長的通勤時間來聽英語,屬於超重度使用,所以結合產品特性來談談使用體驗,也供同樣有著「用英語」需求的朋友參考。
普通的藍牙無線耳罩式(circumaural或者over-ear)耳機用泡沫等多層隔音材料嚴嚴實實地包裹整個耳郭,物理阻隔環境噪音,大概能降15~20分貝。相比之下,壓耳式(on-ear)耳機面積小一圈,未能實現耳郭的全包裹,但輕一些,也沒那麼悶,然而隔音效果明顯差一截。這些耳機屬於被動降噪,可以減弱高頻噪聲。
有的耳機還具有主動降噪(ANC,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能力,能再降低20分貝噪音,其機制是通過耳機內置的處理器偵測環境中的噪音,然後發出相反的聲波中和之,有效降低中低頻噪音,特別是恆定不變的嗡嗡響,如飛機、地鐵、公路等場景中的轟鳴。一些優秀產品實現了精準降噪,戴上之後也不妨礙你聽到周圍人的說話聲。有些人會在ANC開啟之後聽到一些「嘶嘶」的聲響,有人甚至會頭暈,但這通常是無害的。
降噪耳機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調高音量就可以聽清楚,特別是聽英語。我用了索尼MDR-100ABN幾年最直觀的感受,是打開ANC之後明顯感到播音員走近了許多,也就很容易聽清楚了——這對於我們非英語母語人士來說,在英語聽力理解上的幫助很大。
不用調高音量就保護了聽覺,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建議耳機音量應控制在85分貝以下,一些專家建議最好低於70分貝,相當於吸塵器的噪音量。要做到這個水準,主動被動降噪加起來降接近40分貝的耳罩式ANC耳機是首選。
降噪耳機也幫我們充分利用了時間。最近看了河北燕郊的北漂族每日單程花3~4個小時上班的悲情故事,我就想ANC耳機特別有價值。一位老同事每晚2點下班後騎1個小時共享單車回家,聽我一說這種神器,當天就下單了。
當然了,大耳機的音質也是棒棒的。近來我每日聽BBC Radio 3古典音樂臺,戴上耳罩式是一種沉浸式的享受。貌似沒有人說開了ANC對於音質有什麼不良影響。據Dignited的觀點,目前耳機的音質主要取決於動圈單元,有線耳機還是比無線要好那麼一丟丟,跟數據壓縮有關,無線的聽起來會有點失真、「電子感」。而且,無線連接更容易受到電子幹擾——帶著藍牙耳機過安檢的人都知道,而耳罩式受到的幹擾相對後面的TWS要少一些。
TWS耳機的矽膠耳塞插入並封鎖外耳道的設計能降低部分噪音,但降高頻噪音不如耳罩式。這種耳機最大的優點是輕便、小巧、低調,適合不喜歡大耳機、嫌耳罩式悶熱的人。在辦公室、會場等場合,帶耳罩式太高調了,上課開會戴更是擺明不想聽話,這時接近隱形的TWS就派上用場了,如果你的頭髮長一點,蓋住雙耳簡直天衣無縫。有的TWS防水等級很高(IPX7或以上),能夠帶著遊泳甚至潛水,那種美妙的感覺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體驗一把,而耳罩式就不太可能這麼玩了。
然而,入耳式耳塞會讓耳朵感覺發脹,也不好受。如果大小不合適,小小的耳塞掉出來容易找不著,畢竟沒有線連著。不聽的時候拿耳塞出來放到褲兜裡,如果你掏手機、口罩什麼的,就容易帶出耳塞來,丟了都不知道。
TWS的兩個耳塞分別跟手機藍牙連接,能單獨使用,彼此之間也可能存在連接(手機發送信號到一個耳塞,再發射給另一個耳塞的「轉發模式」)——我的TWS會左右耳塞先後報告「左聲道」「右聲道」。這樣的連接網絡比耳罩式更複雜,要知道藍牙配對本身就有點繁瑣,可識別狀態和自動連接狀態都要分別設置。我就不時遭遇一個藍牙設備不知道連到另外一個不知道放在哪裡的設備上,無法讓它們「斷絕關係」。TWS的配對邏輯更複雜,讓人非常抓狂——我的那個TWS很古怪,放在充電倉還會自動跟手機連著,拿出來又經常死活連不上,或者只連上一個耳塞,當我長按另一個耳塞想連上去時卻雙雙斷開,要全部重新識別才能連上……
光大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連接是目前TWS的核心痛點,而蘋果、高通等的TWS新技術採取手機直連兩個耳塞的「監聽模式」,在這方面的問題不大。
TWS的兩個耳塞上能操作的按鍵不多,通常是各個耳塞有一個,實現的功能較少,操作更複雜。例如,大部分TWS都無法通過耳機控制音量,不如耳罩式。
以前用有線的入耳式耳機就發現「聽診器效應」,耳機線跟衣服摩擦的噪音直接傳導到耳朵,現在TWS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在跑步等運動場合,我感覺耳塞還會跟外耳道有一點點相對運動而產生噪音,畢竟耳塞還連著有一定質量的電池部分,甩一甩容易鬆動。如果戴著TWS用電動牙刷,簡直就跟聽電鋸似的,而耳罩式就沒問題。
一些TWS也有主動降噪的能力,但是效果比耳罩式差一截。TWS的音質一般般,低音不強,中高音不清晰,要聽清只能調高音量。有人說入耳式TWS的聲波全部灌入鼓膜,對聽覺的損傷較大。有的TWS不是入耳式,而是採取傳統外掛式的設計,降噪和音質就更差了。
由於電池體積較小,TWS在續航上不如耳罩式。大廠名牌還好,而我用的國產山寨連一天來回通勤都撐不住,而索尼MDR-100ABN重度使用能撐一個星期。
TWS耳機比耳罩式耳機稍微便宜一點。例如,索尼的XM3這一代產品線中,降噪豆1199元,耳罩式1599元(2020年)。很多TWS已經降價到百元級別,例如我的山寨貨,是熟人在一個活動中獲得的獎品,轉送給我的。
我還發現TWS有一個優點:通話拾音較好。耳罩式耳機如果沒有把麥克風伸到嘴邊,就像「耳麥」那樣的設計,你在噪音環境中說話的效果就會很差,通話的對方很難聽清,無論產品廣告聲稱有多少個高清麥克風、CVC降噪之類都不要相信,因為錄音的物理距離對拾音的影響幾乎是無法克服的。用TWS通話,可以摘下一個耳塞放到嘴邊說話,親測證實通話對方聽得很清楚。
現在我重新戴上了笨重的索尼MDR-100ABN,因為我那個TWS實在不咋地,聽了幾天就出現充不進去電的問題。電池老化可不是山寨耳機特有的短板,就連蘋果的TWS也有人抱怨,而耳罩式的大電池相對不容易出這種問題。
最好就是兩種產品都備著,按不同場景的需求使用。如果預算只夠一個耳機,我會推薦帶有ANC的耳罩式——聽英語嘛,能聽清楚是最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