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簡介
浙江傳媒學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共建高校,是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傳媒院校。迄今已有43年辦學歷史,其中本科辦學18年,「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新聞與傳播碩士)辦學9年。2004年9月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蒞臨學校考察時曾有「緊跟時代、突出特色,不負『北有北廣,南有浙廣』美譽」的重託。秉承習總書記的重託,學校實現了「擴容升本」「優本辦碩」「固本擴碩」三次跨越式發展。學校在全國8所傳媒類高校中綜合辦學實力位列第2,學校辦學和學科建設各項指標走在全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前列,在2018、2019年軟科和武科排名中分別位列全省新建本科院校第1、第2。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浙江省應用型建設試點示範學校」「浙江省第四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等稱號。
學校現有杭州下沙和桐鄉烏鎮兩個校區,佔地1305畝,總建築面積57.7萬平方米。設有16個二級學院(部、中心),現有在校生14000餘人。學校學科涵蓋藝術學、文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5大學科門類,形成了優勢突顯、特色鮮明、基礎紮實的學科專業體系。有戲劇與影視學、新聞傳播學、信息與通信工程3個省一流學科,其中戲劇與影視學為省一流學科A類。有41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特色專業2個(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國家一流專業4個(廣播電視學、廣播電視編導、影視攝影與製作、數字媒體技術)、省一流專業10個(播音與主持藝術、戲劇與影視文學、動畫、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攝影、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廣播電視工程、文化產業管理、音樂表演)。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專任教師939人,其中正高職稱130人、副高職稱296人。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師等國家級人才及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省教學名師、省「151人才工程」各層次培養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校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入選教師等省部級人才80餘人。
學校科研創作成績顯著,近五年先後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72項,其中重點重大項目5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200多項,教師榮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省「五個一工程」獎等科研成果獎以及柏林電影節銀熊獎、電影金雞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白玉蘭獎、德國紅點設計獎至尊獎、茅盾文學新人獎等高層次創作獎項40餘項。
學校聯手行業合作培養傳媒應用型人才,全面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和教學改革工程。現有國家級教學平臺2個、省級教學平臺14個、省級教學團隊4支、省級教學成果獎4項。建有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含國家級、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及海外實習基地)360餘個。與華策影視集團合辦華策電影學院、與浙江廣電集團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共建出版專業、與字節跳動聯合成立浙江省短視頻學院。近五年學生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45項。
學校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近80所高校開展交流合作,現有在校留學生250餘人,學校是「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浙江省對臺交流基地」,並與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國際人文交流與傳媒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秉承「敬業、博學、求真、創新」的校訓,本著立足浙江、面向全國、緊貼傳媒、服務社會的宗旨,力爭成為卓越名校、傳媒名鎮、藝術名片,為邁向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傳媒大學而努力奮鬥!
二、研究生教育概況
學校於2011年10月經教育部批准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試點單位,2012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現已連續招收9年,現有在校碩士研究生323人。研究生培養實行雙導師制,校內骨幹教師擔任學業導師,新聞傳媒一線專家擔任業界導師。自辦學以來,向中央電視臺、新華網、光明網等國家級媒體,浙江廣電集團、湖南廣電集團等省級媒體及騰訊、百度、字節跳動、網易、阿里巴巴等知名網際網路公司輸送了一大批有紮實功底、有責任擔當、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複合型傳媒人才。學校還分別與美國、英國、韓國及港澳臺知名高校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2019-2020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顯示,我校在全國150所設置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高校中位列第2。
三、招生專業、方向及計劃
2021年擬招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200人(含退役大學生士兵計劃3人)。2021年實際招生數(含各方向實際招生數)以教育部最終下達的指標為準。
四、報考條件
報名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三)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四)考生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等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考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必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或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否則錄取資格無效。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滿2年(從畢業起到錄取當年的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員,以及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學業要求的,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4.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徵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五、報名
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網上確認(現場確認)兩個階段。所有參加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考生均須進行網上報名,並在網上或到報考點現場確認網報信息和採集本人圖像等相關電子信息,同時按規定繳納報考費。
應屆本科畢業生原則上應選擇就讀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指定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網上確認(現場確認)手續。其他考生應選擇工作或戶口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指定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網上確認(現場確認)手續。
(一)網上報名
1.網上報名時間: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
2.網上預報名時間: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3.報名流程:考生應在規定時間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網網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網址:http://yz.chsi.cn,以下簡稱「研招網」)瀏覽報考須知,按教育部、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報考點以及報考招生單位的網上公告要求報名。報名期間,考生可自行修改網上報名信息或重新填報報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條有效報名信息。逾期不再補報,也不得修改報名信息。
報名期間將對考生學歷(學籍)信息進行網上校驗,考生可上網查看學歷(學籍)校驗結果。考生也可在報名前或報名期間自行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網址:http://www.chsi.com.cn)查詢本人學歷(學籍)信息。
未通過學歷(學籍)校驗的考生須在我校規定時間內(一般為11月中旬)提交學歷證書電子註冊備案表或學籍在線驗證報告等有效證明文件。
4.注意事項:
(1)考生報名時只填報一個招生單位的一個專業。待考試結束,教育部公布考生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後,考生可通過「研招網」調劑服務系統了解招生單位的調劑辦法、計劃餘額等信息,並按相關規定自主多次平行填報調劑志願。
(2)考生應按我校要求如實填寫學習情況和提供真實材料。
(3)考生要準確填寫本人所受獎懲情況,特別是要如實填寫在參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國家教育考試過程中因違紀、作弊所受處罰情況。對弄虛作假者,將按照《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嚴肅處理。
(4)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考生,應為高校學生應徵入伍退出現役,且符合碩士研究生報考條件者(「高校學生」指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含高職)、研究生、第二學士學位的應(往)屆畢業生、在校生和入學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專科(高職)應(往)屆畢業生、在校生和入學新生,下同)。考生報名時應選擇填報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並按要求填報本人入伍前的入學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關信息。
(5)考生應當認真了解並嚴格按照報考條件及相關政策要求選擇填報志願。因不符合報考條件及相關政策要求,造成後續不能網上確認(現場確認)、考試、複試或錄取的,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6)考生應當按要求準確填寫個人網上報名信息並提供真實材料。考生因網報信息填寫錯誤、填報虛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試、複試或錄取的,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二)網上確認(現場確認)
1.網上確認(現場確認)時間:
網上確認(現場確認)時間由各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根據國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區報考組織情況自行確定和公布。考生應當在規定時間內在網上或到報考點指定地點現場核對並確認其網上報名信息,逾期不再補辦。
2.網上確認(現場確認)程序:
(1)考生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證、學歷證書(應屆本科畢業生持學生證)和網上報名編號,由報考點工作人員進行核對。報考「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考生還應當提交本人《入伍批准書》和《退出現役證》。
(2)所有考生要對本人網上報名信息進行認真核對並確認。報名信息經考生確認後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寫錯誤引起的一切後果由其自行承擔。
(3)考生應按規定繳納報考費。
(4)考生應按報考點規定配合採集本人圖像等相關電子信息。
六、考生報考資格審查
根據教育部規定,學校對考生報考信息和網上確認(現場確認)材料進行全面審查,確定考生的考試資格。
考生填報的報名信息與報考條件不符的,不準予考試。
七、初試
(一)列印準考證:2020年12月19日-12月28日,考生可憑網報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研招網」自行下載列印《準考證》。《準考證》使用A4幅面白紙列印,正反兩面在使用期間不得塗改或書寫。
(二)考生憑下載列印的《準考證》及有效居民身份證參加初試和複試。
(三) 考試初試時間為:2020年12月26日至12月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考試時間以北京時間為準。
(四)考生報名時須籤署《考生誠信考試承諾書》並遵守相關約定及要求。
(五)初試科目
12月26日上午8:30-11:30,101思想政治理論(100分)
12月26日下午14:00-17:00,204英語二(100分,不招收其它語種的考生)
12月27日上午8:30-11:30,334業務課一(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150分)
12月27日下午14:00-17:00,440業務課二(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150分)
每科考試時間為3小時,初試方式均為筆試。
八、複試與體檢
我校在規定時間向考生公布初試成績,並根據教育部研究生招生複試分數線及要求確定複試考生名單。考生可在我校學科建設與研究生管理處官網上查詢是否進入複試。
(一)複試實行差額複試。
(二)複試重在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
(三)複試時間及複試具體要求參見當年度浙江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招生複試錄取工作方案。
(四)以同等學力身份(以報名時為準)參加複試的考生,成人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複試時尚未取得本科畢業證書的自考和網絡教育考生,須參加兩門與報考專業相關的本科主幹課程的筆試。
(五)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項目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考生,可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享受加分政策,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六)體檢由我校在考生擬錄取後組織進行,體檢參照教育部、原衛生部、中國殘聯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教學〔2003〕3號)要求,按照《教育部辦公廳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B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教學廳〔2010〕2號)規定進行,體檢不合格者我校不予錄取。
九、錄取與調劑
(一)我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按照教育部和浙江省有關招生錄取政策規定,根據招生計劃、複試錄取辦法以及考生初試和複試成績、思想政治表現、身心健康狀況等擇優確定擬錄取名單。
(二)我校將充分利用《國家教育考試考生誠信檔案》記錄,對考生在報考時填寫的考試作弊受處罰情況進行核查,將考生誠信狀況作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內容和錄取的重要依據。複試、體檢及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均不予錄取。
(三)定向培養的碩士研究生須在被錄取前與招生單位、用人單位分別籤訂定向培養碩士研究生協議書和定向就業合同。
(四)在我校第一志願未錄滿的情況下,將根據教育部統一安排接收校外調劑考生。考生調劑基本條件:
1.符合調入專業的報考條件。
2.初試成績符合第一志願報考專業在調入地區的全國初試成績基本要求。
3.調入專業與第一志願報考專業相同或相近,應在同一學科門類範圍內。
4.初試科目與調入專業初試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試全國統一命題科目應與調入專業全國統一命題科目相同。
(五)通過國家初試分數線但未達到我校錄取要求的考生,根據教育部統一安排可以向外校調劑。
(六)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考生,入學時未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者,錄取資格無效。
十、學制及學位
(一)根據學校相關人才培養方案,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為3年,學習方式為全日制。
(二)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培養方案的規定內容,按照學校研究生學籍管理和學位授予的相關規定,符合條件的,頒發相應的學歷證書,並授予碩士學位。
十一、畢業生就業
畢業生就業方式分為定向就業和非定向就業兩種類型。定向就業的碩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業;非定向就業的碩士研究生按本人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辦法就業。
十二、學費及獎學金、助學金
(一)學費:10000元/學年。
(二)獎學金
1.優秀新生獎學金,獎勵標準為6000-20000元。
2.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按學年分類和等級設定)
3.國家獎學金,獎金 20000元/生,學校每年根據上級部門劃定的名額進行評選推薦。
4.各類專項獎學金。
(三)助學金
1.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每生每年6000元(不包含定向培養的學生)。
2.助研津貼,資助額度為不低於1500元/生。
3.可通過申請「三助一輔」崗位等途徑解決生活經濟困難。
十三、其他
(一)我校將嚴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保障考生和考試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二)考生因報考研究生與所在單位產生的問題由考生自行處理。若因上述問題使我校無法調取考生檔案,造成考生不能複試或無法被錄取,我校不承擔責任。
(三)根據教育部招生文件的規定,學校不舉辦任何形式的業務課考前輔導班,不指定參考書目和參考資料,不辦理郵購書籍業務。
(四)請隨時關注浙江傳媒學院學科建設與研究生管理處官方網站。
十四、報考諮詢
單位:浙江傳媒學院學科建設與研究生管理處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園區學源街998號
聯繫人:潘老師、汪老師;聯繫電話:0571-86832041
電子郵箱:yjsc@cuz.edu.cn
網址:http://yjsw.cuz.edu.cn/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
《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代碼334)(以下簡稱《綜合能力》)是新聞與傳播碩士(MJC)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科目之一。《綜合能力》考試要力求反映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科學、公平、準確、規範地測評考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以利用選拔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與媒介產業的發展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法制觀念和國際視野、具有較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 媒介與社會
第一節 理解傳播媒介
一、傳播的含義與類型
二、傳播的過程與要素
1. 傳播過程與傳播模式
2. 傳播的五個關鍵要素
三、傳播媒介的界定與分類
1. 傳播媒介的界定
2. 傳播媒介的類型
第二節 媒介的社會功能
一、守望與預警的功能
二、協調與商討的功能
三、傳承與教化的功能
四、娛樂與商業的功能
第三節 媒介的社會影響
一、媒介與政治輿論
二、媒介與經濟發展
三、媒介與社會文化
四、媒介與國際關係
五、媒介的效果與效果理論
1. 效果與效果研究
2. 媒介與說服
3. 媒介與議程
4. 媒介與教養
第四節 社會中的媒介
一、社會制度與媒介環境
二、科學技術與媒介發展
第二章 媒介的形態與發展
第一節 媒介形態的歷史沿革
一、口語傳播
二、書寫傳播
三、印刷傳播
三、電子傳播
四、數字多媒體傳播
五、媒介形態沿革的規律與特徵
第二節 傳統媒介及其傳播特徵
一、報紙及其傳播特點
二、廣播及其傳播特點
三、電視及其傳播特點
第三節 網際網路及其傳播特徵
一、數位技術與新媒體
二、網絡傳播的媒介特徵
三、網絡傳播的主要類型
1.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
2. 網絡中的群體傳播
3. 網絡中的組織傳播
4. 網絡中的大眾傳播
第三章 媒介內容生產
第一節 媒介內容生產的外部環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類型
二、媒介產業
1. 作為產業的媒介業
2. 媒介產業的特點
3. 媒介產業的全球化
三、媒介組織
1. 媒介組織的類型
2. 媒介組織的結構
3. 媒介組織的管理
第二節 媒介內容生產的流程
一、報紙的生產
1. 報紙的選題與策劃
2. 報紙的採訪與編輯
3. 報紙的版面設計
4. 報紙的出版發行
二、廣播電視節目的生產
1.廣播電視節目的策劃
2.廣播電視節目的採制和播出
3. 廣播電視節目的欄目化與頻道化
三、網絡媒體的內容生產
1.網絡媒體平臺的設計與維護
2.網絡媒體內容的採制和編輯
第三節 媒介融合時代的內容生產
一、媒介融合與全媒體傳播
二、媒介融合對媒介內容生產的影響
三、媒介組織結構的調整與生產流程的改造
第四章 媒介倫理與法規
第一節 媒介倫理知識
一、媒介倫理概述
1. 媒介倫理的理論淵源
2. 媒介倫理的一般原則
二、媒介倫理的失範
1. 有償新聞與新聞敲詐
2. 媒介管理中的尋租腐敗
3. 媒介內容中的歧視與偏見
4. 媒介內容中的文化與道德問題
第二節 媒介法規與政策
一、媒介與公共生活的法規控制
1. 媒介與國家安全:煽動、洩密、危害統一
3. 媒介與社會秩序:謠言、暴力、色情
二、媒介與權利
1. 媒介與人格權利:名譽、隱私、肖像
2. 媒介與著作權利:侵權、賠償
3. 媒介與言論權利:表達自由、隱性採訪、信息公開
三、媒介產業的政策與法規
1. 報刊業管理規制
2. 廣播電視業管理規制
3. 網際網路行業管理規制
四、媒介行業的自律與他律
三、考試形式及時長
筆試,考試時長為3小時。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考試
《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代碼440)》(以下簡稱《專業基礎》)是新聞與傳播碩士(MJC)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科目之一。《專業基礎》考試要力求反映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科學、公平、準確、客觀地測評考生在新聞與傳播學的基本知識素養,以有利於選拔出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入學,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與傳媒產業的發展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法治觀念和國際視野、具有較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
二、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 中外新聞事業史
(一)中國新聞事業史
1、《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2、《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3、第一批中文近代報刊
4、《字林西報》
5、《萬國公報》
6、《申報》
7、對外國人早期在華辦報的分析與評價
8、國人早期的辦報主張和辦報活動
9、王韜和《循環日報》
10、康有為與強學會報刊
11、梁啓超和《時務報》
12、維新派辦報活動、辦報思想及對近代新聞事業的貢獻
13、戊戌政變後的改良派報刊
14、《蘇報》和「蘇報案」
15、《民報》
16、革命派與保皇派報刊的論戰
17、章太炎的報刊活動
18、資產階級革命派辦報活動及其辦報思想
19、辛亥革命時期報刊業務的發展
20、民國初期新聞事業的短期繁榮
21、民國初期政黨報刊的墮落
22、癸丑報災
23、民初著名記者
24、《新青年》及其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25、《每周評論》
26、《共產黨》月刊
27、五四時期報刊業務的改革
28、《嚮導》周報
30、國共合作後的統一戰線報刊
31、五卅運動中新聞界的鬥爭
32、工農運動高潮中的工農報刊
33、北洋政府統治地區私營大報的發展
34、中國境內第一批廣播電臺及國人自辦廣播電臺的出現
35、國統區國民黨新聞事業網的形成
36、民營廣播事業的發展
37、國民黨對新聞事業的控制
38、紅色中華通訊社和《紅色中華》
39、抗日救亡運動中的新聞界
40、《申報》的改革
41、鄒韜奮的報刊活動
42、斯諾與《西行漫記》
43、範長江的新聞活動
44、延安《解放日報》及其在整風運動中的改革
45、延安新華廣播電臺
46、《新華日報》的創辦及其鬥爭
47、上海「孤島」時期新聞界的抗爭
48、「拒檢運動」
49、國民黨新聞統制的強化
50、解放區反「客裡空」運動
51、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在解放戰爭中的轉移和宣傳工作
52、毛澤東、劉少奇關於新聞工作的重要講話
53、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建立
54、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新聞報導及新聞工作的改進
55、1956年新聞工作的改革
56、《人民日報》的改版
57、六十年代初新聞工作的調整和改進
58、「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
59、改革開放初期的新聞工作
(二)外國新聞事業史
1、手抄新聞
2、古羅馬《每日紀聞》
3、古騰堡印刷術及其影響
4、皇家特許制度與「星法院」
5、約翰•彌爾頓與《論出版自由》
6、資產階級政黨報刊時期
7、便士報與廉價報刊
8、班傑明·戴與《太陽報》
9、近代西方大眾化報刊出現的歷史條件
10、《泰晤士》報
11、《費加羅報》
12、通訊社出現的歷史背景
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爾夫社
14、「三社四邊」協定
15、《新萊茵報》創辦經過和內容特色
16、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報刊思想
17、斯克裡普斯報團
18、《紐約時報》
19、普利茲、赫斯特與「黃色新聞」
20、「扒糞」運動
21、《真理報》
22、日本廣播協會(NHK)
23、「白虹貫日」事件
24、廣播的誕生與早期發展
25、美國三大廣播公司
26、愛德華.莫羅
27、世界廣播電視事業的體制類型
28、國際新聞傳播新秩序
第二部分 新聞理論
(一)緒論
1、新聞學的形成與發展
(1)世界新聞學的形成與發展
(2)中國新聞學的形成與發展
(3)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形成與發展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新成果
2、新聞學的概念、內容及地位
(1)新聞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
(2)新聞理論的研究對象
(二)新聞
1、新聞的起源與本源
2、新聞的定義及其基本特徵
3、新聞與其他意識形態的異同
(1)新聞與信息
(2)新聞與輿論
(3)新聞與宣傳
(4)新聞與歷史
(三)新聞傳播
1、新聞傳播的基本要素
2、新聞傳播的基本流程
3、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
(四)新聞價值與新聞選擇
1、新聞價值
(1)新聞價值理論的產生及其社會背景
(2)新聞價值的定義及其構成要素
(3)新聞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
(4)堅持正確的新聞價值取向
2、新聞選擇的標準
(1)新聞價值標準
(2)新聞宣傳政策選擇
(3)新聞倫理及法規選擇
(五)新聞真實性原則
1、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內涵
2、新聞真實性原則的要求
3、新聞失實的產生原因
4、防治新聞失實,提高媒體公信力
(六)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及客觀與公正原則
1、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及其要求
2、客觀報導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3、公正報導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4、堅持客觀公正與立場傾向的統一
(七)新聞出版自由與媒體的社會責任
1、新聞出版自由
(1)「新聞自由」口號的由來
(2)新聞出版自由的具體性和相對性
(3)資本主義新聞出版自由的實質
(4)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出版自由的性質和特點
(5)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
2、媒體的社會責任
(1)「社會責任理論」的產生及其社會背景
(2)「社會責任理論」的貢獻及局限性
(3)媒體社會責任的內涵及要求
(4)「公共新聞學」的產生及內涵
3、堅持新聞出版自由與媒體社會責任的協調統一
(八)新聞輿論監督
1、新聞輿論監督的內涵
2、開展新聞輿論監督的基本原則
3、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與「以正面宣傳為主」原則的協調統一
(九)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和基本方針
1、黨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根本原則
(1)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產生與發展
(2)社會主義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2、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三為」方針
(1)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立場
(2)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方向
(3)不斷提高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自覺意識
3、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
(1)「三貼近」原則的內涵
(2)「三貼近」原則的基本要求
4、堅持新聞輿論正確導向、提高新聞宣傳效果
(1)堅持新聞輿論正確導向的基本要求
(2)提高新聞宣傳效果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 新聞業務
(一)新聞採訪
1、新聞記者的產生和發展
2、新聞記者的常見分類
3、新聞採訪的內涵與性質
4、新聞採訪的常見方式及基本要求
(1)訪問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2)觀察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3)書面採訪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4)電話採訪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5)網際網路採訪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5、新聞採訪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
(1)隱性採訪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2)體驗式採訪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3)追蹤採訪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6、採訪準備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7、新聞敏感的內涵及培養方法
8、新聞線索的內涵及獲取方法
9、採訪角度的內涵及選擇技巧
10、新聞發布會的內涵及採訪技巧
11、突發事件的內涵及採訪要求
12、旅行採訪的內涵及要求
(二)新聞寫作
1、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實說話
(1)選擇典型事實說話
(2)通過再現場景說話
(3)運用背景材料說話
(4)藉助「直接引語」說話
2、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真實性、時效性、可讀性、針對性
3、新聞角度的內涵及選擇方法
4、新聞跳筆的內涵及運用方法
5、新聞語言的基本要求
6、消息的內涵、特點與優勢
7、消息寫作各環節的內涵及基本要求:導語、主體、結尾、新聞背景
8、各類消息的內涵及基本寫作要求
(1)事件性消息
(2)非事件性消息
(3)描寫性消息
9、通訊的內涵、特點
10、消息與通訊的區別
11、通訊寫作各環節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1)提煉主題
(2)通訊選材
(3)通訊的結構
12、各類通訊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1)人物通訊
(2)事件通訊
(3)工作通訊
(4)風貌通訊
(5)社會觀察通訊
(6)專訪寫作
(7)新聞特寫
(三)新聞編輯
1、新聞編輯的內涵及特點
2、新聞編輯在新聞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3、新聞編輯的基本要求
4、編輯策劃
(1)編輯策劃的內涵
(2)編輯策劃的意義
(3)新聞報導的策劃與組織
5、新聞稿件的分析及選擇
6、新聞稿件的修改
7、製作新聞標題
(1)新聞標題的內涵及功能
(2)新聞標題的特點
(3)新聞標題的類型
8、新聞稿的配置
9、版面和圖片編輯
10、專刊與副刊編輯
11、廣播節目編輯特點與要求
12、電視節目編輯特點與要求
13、網絡編輯特點與要求
(四)新聞評論
1、新聞評論的內涵及特點
2、新聞評論的地位及作用
3、新聞評論的類型
4、新聞評論寫作的基本要求
5、新聞評論的選題
6、新聞評論的立論
7、新聞評論的論證
8、各類新聞評論體裁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1)社論和編輯部文章
(2)評論員文章和特約評論員文章
(3)專欄評論
(4)短評
(5)編者按
(6)述評
(7)廣播新聞評論
(8)電視新聞評論
(9)網絡新聞評論
三、考試形式及時長
筆試,考試時長為3小時。
播音中國2021年播碩招生專題
來源:浙江傳媒學院
文章轉載、專業諮詢、招聘發布、投稿(有償)、加微信交流群請添加微信:cnby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