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廣電融媒體記者 王立坤
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的初心使命,深入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信陽大別山革命老區關於「兩個更好」的指示精神。
近日,在遂平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遂平縣委宣傳部聯合遂平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組織多家媒體記者與部分縣政協委員一起拜謁先烈,聽紅色革命故事,採訪遂平縣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脫貧攻堅,項目建設,鄉村振興情況,抒寫紅色文化的時代意蘊,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在嵖岈山鎮政府幹部的引導下,上午十時,記者一行來到紅石崖村九龍山革命烈士陵園。這裡群山環抱,蒼松翠柏漫山遍野,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更顯蒼勁有力。
在烈士紀念碑前,紅石崖村黨支部書記詹東宇講述起革命故事,把大家帶入到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
紅石崖村位於八百裡伏牛山東麓,遂平縣西部邊陲。這裡林木茂盛,鬱鬱蔥蔥,遮天蔽日,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成為我黨的根據地之一。在這裡駐紮的新四軍戰地醫院,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流傳下來很多令人難忘的故事。
1944年,新四軍五師師長李先念組建的抗日遊擊挺進兵團抵達嵖岈山區,司令部駐紮在李興樓,隨軍醫院駐紮在一山之隔的紅石崖村。這時,周邊農戶的家中變成了將士們的宿營地和病房。官兵視老百姓如父母,幫群眾下地勞動,打水掃地樣樣都幹。軍民親如一家,不分彼此。
轉移來的300多名傷員都分住在周邊各個村莊農戶家中。醫務人員少,醫療條件跟不上,加之藥物匱乏,村民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主動上山採藥為傷員療傷。新四軍五師師長李先念在土山三路大軍會師後,親自到紅石崖戰地醫院看望過傷員。
為更好地配合支援隨軍醫院,當地村民自發組織起窮人聯合會。窮人聯合會具體負責協調為部隊籌集糧草,婦女為將士傷員縫補衣服被褥、鞋襪、洗衣服、地下聯絡、傳遞信息。
老黨員劉存良回憶:那時候八九歲,各莊成立兒童團。每天抽出一定時間,部隊有專人進行培訓,操練殺敵動作,傳授偵查敵情基本知識,教唱抗日歌曲。
紅石崖村僅有一眼井,不能滿足軍用水,部隊在村子東頭又挖了一眼井,供軍民兩用。村民為確保部隊正常用水,捨不得到井裡提水,便主動到河裡挑水吃。部隊撤離後村民劉康松、王樹棟等村民在井旁樹起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會師泉」三個字,以示紀念。
1945年深秋,因戰爭形勢嚴峻,戰地醫院必須馬上轉移。輕傷員能走的隨部隊走了,不能行走的,村民想辦法用木床摽成一個個擔架,組成50多人的擔架隊,日夜兼程,經過四天四夜長途跋涉,將部分傷員護送到大別山區(棗陽)。
部分傷員沒來得及轉移的傷員,暫時留守在這裡。紅石崖村民把傷員藏了起來,捨生忘死掩護他們。有一個叫白鈞的排長,慢慢能走。村民劉世元趁黑夜,把他送到大歪尖山西面山谷密林中趁機脫險。解放後,白鈞還專程來到劉世元家探望,以謝救命之恩。
部隊撤離不久,偽縣政府派保安團、地方保長、保丁像瘋狗一樣氣勢洶洶來到紅石崖進行拉網式大搜查。在這次大搜查中,共有二十多名傷員不幸遇難。愛兵如子的村民劉康松、王金鐵、王樹棟等趁黑夜為這些烈士攏起一個個墳頭。
2004年,為緬懷革命先烈,遂平縣人民政府在埋葬烈士的九龍山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隨後被命名為遂平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周邊群眾、中小學生、機關幹部和當地駐軍,每年都來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長眠在此的革命先烈們將與山河同在,日月同輝!
據介紹,紅石崖村域內紅石遍布,獨具特色,是豫南獨一無二的典型丹霞地貌,有景點100多處,著名景點可概括為「六潭六泉七瀑布,四峽四洞二古墓,五大名山六碧湖」。生態環境清新宜人,有天然公園之美譽。
近年來,紅石崖村緊緊圍繞全縣旅遊開發總體部署,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統籌推進,推動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立足獨特的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依託女媧補天文化之鄉、河南省鄉村旅遊特色村,大力發展特色餐飲民宿和鄉村旅遊,周邊遊客紛至沓來,年接待量210萬人次。
說起對未來的打算,嵖岈山鎮政府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紅石崖村將重點建設包裝好山地觀光、紅色教育、戶外運動、鄉村體驗、休閒養生等旅遊項目。
大力扶持發展農事體驗農家美食、家庭旅館及溪釣、野外拓展等旅遊新業態。在蠍子溝白龍溝、老代溝等幾處長溝,栽植山茶花、茉莉花、杜鵑等山花,板慄、桃樹、梨樹等果樹以及連翹等中草藥,營造優美的山地景觀,開闢生態旅遊步行道,發展成為遊客山地徒步旅行、寫生攝影等的場所。
同時,積極加大線路包裝、形象推介和產品促銷力度,面向中原客源市場,將紅石崖村建成生態宜人、風景宜遊、環境宜居的融登山體驗、紅色教育、生態休閒、鄉村度假為主的綜合性鄉村旅遊和民宿旅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