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孟浩然在《與諸子登峴山》中有言:「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意思就是歷史發展構成了今天的一切。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推進,語言也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從最初簡單的符號,變成如今複雜的語言體系。從過去的一種語言,由於地域發展等原因,演變成如今的多種語言。
如果說幾種語言在淺表層上有相同的特徵,那麼就可以判斷出這些語言是從同一種語言演變過來,就像是漢語、藏語和緬甸語。這三門語言都有聲調,並且單音節詞根佔大多數,同時都有量詞。大概5000到7000年前,一支原始漢藏民族來到了青藏高原,另一支向東融合進漢民族。還有一支從橫斷山脈南下,成為了緬甸人。由此可見,分析民族的語言也能看到該民族的歷史起源。

01
不過有一門語言是例外的,至今都無法判斷它歸屬於哪一個語系,那就是日語。到底為什麼日語孤立至今,找不到親戚呢?學者們認為日語是一門非常複雜的語言,具有很多語氣的特點,所以沒有辦法確定它到底歸屬於哪一個語系。不過學者們仍舊可以分析日語的特點,明治時代末期的時候,有人提出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因為古代日語有元音和諧律,其他的語法和發音上也多有相像。
不過擁有這些特點,卻不足以證明日語真的就屬於阿爾泰語系,只能證明它是阿爾泰型的語言。除此之外,還有人通過對日語的音韻體系和詞彙的分析,認為日語屬於南島語系。但這一觀點仍舊得不到完整的印證,也只不過是推斷,並沒有被主流接受。

還有些學者,甚至覺得日語和達羅毗荼語系有聯繫,不過這一觀點大多數學者都並不認可。還有一名叫大野晉的學者,他通過日語的語法跟詞彙,認為其跟泰米爾語有許多共同點。
02
但其實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日本不僅在文化上對我國借鑑了很多,文字上面也有許多相似。日語發音中的拗音,來自於漢語,語法上也有很多雷同,能清晰地看到我國文化對日語的影響。那麼日語跟漢語到底是不是同一語系的呢?專家表示,這種說法曾經甚囂塵上千年之久。但我們這種認知是錯的,這事實上是基本不可能的,幾乎沒有學者支持這種觀點。因為通過底層特徵上來看,漢語是孤立語,日語是黏著語,兩者的基礎詞彙完全無法對應。

日語如此複雜,難以找到「親戚」的原因,是日本人的起源也很複雜。傳說中人類的起源地是非洲,日本距離非洲很遠,所以島上出現人類也很晚。非洲人是先到達亞歐大陸,然後才到達日本的。在冰河時期的時候,日本其實並不是跟亞歐大陸分離的,兩者間有陸橋存在。
當時最早的一批日本人被稱為繩文人,日本研究團隊通過解構繩文人的遺骸,推斷出他們大約是3.8萬年到1.8萬年前到達日本,不過他們具體是哪個部落的後代,這就不得而知了。

03
但是這一批古老的日本人並沒有建立先進的文明,主要原因是,他們與大陸脫節,所以不得不過著原始的生活。後來,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來的彌生人建立了日本文明。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彌生人是來自江南吳越種水稻的農民,在公元前十世紀到公元三世紀來到這裡,並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
因為彌生人更加先進,所以他們的血統和文明也佔了上風,不過繩文人的特徵自然也融合在其中。雖說彌生人的文化是強勢文化,但是當他們來到日本的時候,漢文化還沒有擴張到東南沿海。

從大陸的南方來到日本的那一批人說的也不是漢語,另一部分人說的可能是南亞語系或者壯侗族語。這也證明了日本語系最終的來源,有可能是東亞大陸南部。
結語
因為日語中各個語系的語言特徵實在是太多了,並且十分複雜。從不同地方來到日本的原始住民說的都是不同的語言,所以之後發展出的日語混雜了各個語系的特點。這讓學者們非常苦惱,各種觀點的依據都並不是十分充足,所以日語的語繫到今天都沒有辦法確定,這也成為了人類歷史研究上一個困難的課題。
參考資料:
《與諸子登峴山》
《寫給大家的日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