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發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首任院長、二級教授,廣西民族大學特聘「相思湖講席教授」,貴州民族大學特聘教授、民族法學學科團隊領銜人,博士生導師。
章開沅校長是國內外著名的歷史學家。章開沅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1926年7月8日出生於蕪湖。1946年10月入南京金陵大學歷史系讀書,於該校肄業。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區,在中原大學政治研究室當研究生。1949年7月隨校南下武漢,在教育學院歷史系任助教、教員。1951年 9月入公立華中大學,在歷史系任副教授、教授等職。1985年8月至1991年3月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自1954年以來,他主要從事辛亥革命兼及中國資產階級、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後來致力於中外近代化比較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社會環境的剖析並形成自己的風格。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三卷本,與林增平共同主編)、《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開拓者的足跡──張謇傳稿》,並主編《辛亥革命史叢刊》、《中外近代化比較研究叢書》等。在從事科研及著述的同時,致力於教學及各種社會活動。1980年參與創建中南地區辛亥革命研究會並任理事長;1984年任孫中山研究學會理事;1986年任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1983年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1990—1993年曆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與普林斯頓神學院客座研究員、耶魯大學歷史系魯斯學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系客座教授。在美國期間奧古斯坦那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田納西州長授予榮譽公民證書[1]。1993 年9月至1994年2月任臺灣政治大學歷史所客座研究教授等。
中原大學是鄧小平一生中創辦的唯一的一所大學。1948年8月鄧小平在赴「西北坡」出席中央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期間,專門找當時的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商量,希望中央能夠從華北大學抽調一些幹部支援創辦中原大學。會後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建議和要求,中央決定從華北大學抽調孟夫唐、劉介愚、梁維直、李光燦等一批幹部和教員,同由上海撤退到解放區的原《新華日報》社長潘梓年南下到中原大學工作。與此同時,中央還任命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任校長。因范文瀾長期未到任,實際上由潘梓年任校長[2]。范文瀾後來在不同場合談到中原大學在解放戰爭中的偉大貢獻,因而在多部涉及鄧小平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中都提到「中原大學」。
中原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前以及建國初期創辦的新型革命大學之一。它是在革命大發展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吸收、教育知識分子,使他們經過較為短期的學習和思想鍛鍊,即能夠適應革命工作的需要而創辦起來的幹部學校。新中國成立後,學校隨著國家各類建設人才的急需而迅猛發展;最後經過1952年院系調整,以建立起一批新的高等院校而結束其歷史使命。中原大學這臺巨大的工作母機,以最經濟的實踐和最佳的辦學效果,為許多剛建立起來的黨政機關輸送了一批批新幹部,為人民的教育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中南地區建立起培養新中國高級建設人才的高等院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原大學結束後,從中原大學分離出去的中南政法學院、湖北藝術學院、中南民族學院、華中師範學院和中南財經學院等,均已成為中南五省重要的高等院校(後來中南政法學院與中南財經大學合併,組建成為新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坐出了巨大的貢獻。
進京請鄧小平同志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1985年6月20日遵照《中原大學校史》第四次編委會的建議意見,我和張啟社同志一道送《中原大學校史》定稿本到北京,請鄧小平同志審閱。鄧小平同志在百忙之餘審閱書稿後,通過秘書轉告我:「《中原大學校史》書稿可以公開出版」。他老人家還指出:「這部書稿不僅是一部校史,而且是我黨我軍在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一個很重要的側面反映」。他還就該書照片的選用發表了具體意見:建議選用1984年長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中的照片[3]。1985年7月15日中共華中師範大學黨委常委、校行政領導,在專門聽取我關於《中原大學校史》編寫工作的匯報以及鄧小平同志對書稿出版的意見後,章開沅校長率先興致勃勃地臨時動議:「應當派人到北京去,爭取小平同志為我校題寫校名。」此建議得到了與會校領導的一致贊同。根據章開沅校長的建議,7月16日學校辦公室草擬了《關於請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同志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的信》。在請示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教育廳和國家教育委員會之後,華中師範學院於8月24日正式行文,現將原文照錄如下:
鄧小平同志:您好。
我院前身是1948年7月二野、三野在河南寶豐創辦的中原大學。1951年初,中南軍政委員會醞釀以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為基本力量,在改造舊大學的基礎上,建立一所系科齊全的綜合性高等師範大學。8月16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正式決定將中原大學教育學院和私立華中大學合併,建立公立華中大學。經全國性院系調整,1952年11月,撤銷了公立華中大學校名,改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隨後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於1953年10月20日,將「華中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華中師範學院」。
自1951年成立公立華中大學30多年來,我院一直保持著中原大學的優良傳統和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的師範特色,為中南5省乃至全國輸送近4萬名合格的師資和其他戰線的人才。因此,我院是國家教育委員會所屬的6所重點師範院校之一。這6所院校已有4所改名為「大學」,為了使委屬高等師範學校名稱統一,並有利於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我們已報請國家教育委員會,將校名由「華中師範學院」擬改名為「華中師範大學」[4]。
因您既是中原大學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又是黨和國家德高望重的領導人。所以,我們懇請您在百忙中抽時間給我們題寫「華中師範大學」的校名。明年正值我校建校35周年,我們想在這大喜之日正式掛出您題書的校牌。誠致
敬禮
華中師範大學(代章)
1985年8月24日[5]
1985年8月25日我帶著近萬名師生的囑託,專程赴北京請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同志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6]。我深知自己的攻關能力和活動能量非常有限,要在短期內辦好這件大事難度實在太大。但考慮到自己是華中師範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自古「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天命不可違。況且建議請鄧小平同志題寫校名,不只是章開沅校長的個人意見,而是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們的共同心願。因此,即使我最終無法辦成功,真的徹底丟了自己的面子,也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去努力爭取。正是在這種義無反顧的情況下,我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為爭得小平同志題寫校名而拼命一搏。
譬如,在一周時間內我兩次登門請《紅旗》雜誌總編熊復同志給小平同志寫信;請曾與鄧小平、劉伯承出生入死的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國宇少將指點迷津;請鄧拓夫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丁一嵐同志從中斡旋;尤其是請原中聯部部長、中顧委委員趙毅敏同志向小平同志轉呈華中師範大學的請求信。儘管各方應我的請求都在竭盡全力,終因當時黨中央正在籌備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一事暫被擱置。我本來就是一個辦事急性的人,面對小平同志到底能否題寫校名確實心裡沒有底。所以,儘管我白天馬不停蹄奔跑於各部委之間也不覺得累,但是晚上一踏進湖北大廈賓館就如坐針氈。好在《中原大學校史》出版前夕,我兩次登門拜訪中顧委委員趙毅敏同志,並請他題寫《中原大學校史》書名。他出於對華中師範大學的誠摯感情和我倆之間的忘年之交,對請小平同志題寫校名一事傾注了極大的耐心和熱情。我還三次登門拜訪《紅旗》雜誌總編熊復同志,請他為《中原大學校史》作序。我這次登門請他幫忙,他不僅樂意寫信引見,而且表示願意通過其他方式給小平同志傳遞信息。鄧拓夫人丁一嵐既是陶軍教授的親密朋友,也是小平同志家裡的常客,她老人家一邊寬慰我不要著急上火,在百忙中抽時間為我辦理相關手續參觀中南海和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故居,以緩解我過重的精神壓力;一邊積極為我出主意想辦法,極力從中斡旋並直接與小平同志家裡電話聯繫。中央辦公廳、中央顧問委員會有關同志對此事也極為關注,中央秘書局、中央顧問委員會有關負責人還分別接見了我。
首次披露鄧小平同志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的全過程。為了敘述方便和保持歷史的本來面目起見,下面原文照錄《華中師範大學情況反映》1985年第8期刊載的本人向校黨委常委和行政領導作的專題《情況匯報》:
8月26日至9月1日,我赴北京完成學校領導交給的「請鄧小平同志題寫校名」的任務。現將完成的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趙毅敏同志接到我轉給他的《關於請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同志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的信》後,連同我上次轉交給他的《中原大學校史》,並附了他本人「請鄧小平同志為華中師範大學題寫校名」的親筆信,一併由其秘書餘賢成同志送交鄧小平同志的秘書。因小平同志這幾天一直忙於外事接見,趙毅敏同志本人沒有與鄧小平同志見面,小平同志秘書也沒有向小平同志提及此事。
鄧小平秘書請趙毅敏秘書轉告我:他已經為題寫校名問題盡了最大努力,已經把東西(指信和書)放到小平同志辦公桌上了。可是3天過去了(28—30日),小平同志沒有翻動過,這幾天他一直忙於接見外賓。他並且說:「現在我是作到最後一步了,就看小平同志自己的意見了。如果他沒有什麼顧慮的話,有趙老親自給他的信,他一定會題寫的。中央對小平、陳雲、耀邦同志的題詞、題籤控制較緊。小平同志直到現在,還沒有為任何一所師範大學題過校名。如果他擔心這樣一題寫,會引起連鎖反應的話,我就沒有辦法。小平同志直到現在也沒有為一所大學題過校名。鑑於中原大學是華中師範大學的前身,他若有很深的感情,我估計他是會題寫的。我準備等他看了此信之後,再問問他,看看他的態度再說。此事不能急,急不得,要有耐心,還等幾天吧。讓他空下來,寫了就及時給你們寄去。」
因學校很多事情都在等著題寫校名才好辦。所以,根據臨行前校辦主任對我的囑咐,我請趙老的秘書餘賢成同志再給鄧小平秘書一個電話,示意儘快辦。鄧小平同志秘書回電話說:「在半個月左右給華中師範大學一個明確的答覆。若題了,由趙老秘書餘賢成給校辦打一個長途電話,然後寄去。若題不了,亦由趙老秘書在半個月後去封信,說明具體原因。」
趙毅敏同志對我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到時我見了小平還要提一下這件事。現在關鍵看小平同志自己的興趣怎樣。你回去告訴學校領導,這個忙我是幫定了的。他可能題,也可能不題。如果題寫了就及時寄去,他若不題我也沒有辦法,不過這幾天他的確太忙。」[7]
有關領導對鄧小平同志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也非常關心。1985年10月4日趙毅敏委託他的秘書餘賢成同志給我來信說:「宋才發同志:關於你校請求小平同志題寫校名的事,我幾次催問小平同志的秘書,但現在還沒有決定是否題寫,不知是因為忙,還是另有什麼考慮。如有消息,我會再通知你的。我還在繼續催辦。關於小平的照片,他們提供的線索是長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1984年出版)中有小平同志各個時期的照片,你們可以從中選定,並與出版社聯繫複製。因小平處一直沒有決定,所以現在才寫信,致歉。順祝愉快。」[8]然而,當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和繁忙的外事接見活動之餘,鄧小平同志再次翻閱《中原大學校史》書稿後欣然揮毫命筆,寫下了「華中師範大學」的豎式題書。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於11月21日就鄧小平同志題寫校名專門發文:「華師校長辦公室:現將小平同志1985年11月20日為你們題寫的『華中師範大學』送去,請查收。請不要發消息,不要登報宣揚。」[9]11月23日中共中央用專機將小平同志題寫的「華中師範大學」題書送達湖北省委辦公廳,由中共湖北省委辦公廳通知宋才發及校領導迎接[10]。
喜信傳來全校為之振奮。11月30日中共華中師範大學校黨委、校行政聯合召開老幹部、老教授和民主黨派負責人座談會,歡呼鄧小平同志為華中師範大學題寫校名。大家認為:「鄧小平同志82歲高齡能為我校題寫校名,不僅是對我校的關心,而且是對整個師範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愛護,這是我校歷史上光輝的一頁。」[11]校領導認真領會鄧小平同志題寫校名的意義,決心要努力把華中師範大學辦成一流的師範大學。至此,在本人做出不懈地努力之後,總算圓滿地完成了章開沅校長代表全校師生交給我辦理的一件神聖而又艱巨的任務。現在小平同志題寫的「華中師範大學」手跡,不僅鐫刻在華中師範大學校門的正上方,而且作為異常珍貴的歷史文物,永久地保存在華中師範大學「校史存列室」裡。
(摘自宋才發著:《惟尋真知啟後人——我的執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1]馬敏、汪文漢主編:《百年校史》(1903—2003年),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371頁。
[2] 記者劉曦濤採訪宋才發:《鄧小平與華中師範大學》,《華中師大報》1997年2月28日,第2版。中原大學的創始人和當時的校領導成員、各院系負責人、著名教授的照片,見陶軍主編:《中原大學校史》,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圖片第1—8頁。
[3] 見陶軍主編:《中原大學校史》,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圖片第11頁下方的文字說明。
[4] 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華中師範學院於1985年8月5日改名為「華中師範大學」。更改校名的批覆文件複製件,見宋才發《文章底稿》(總第17本),1986年4月6日整理,第69頁。由宋才髮帶到《光明日報》刊登更改校名廣告的學校文件,見宋才發《文章底稿》(總第16本),1985年9月16日整理,第153頁。
[5] 華中師範學院:《關於請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同志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的信》原件,見宋才發《文章底稿》(總第16本),1985年9月16日整理,第25—26頁和第151—152頁。
[6] 為請鄧小平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湖北省人民政府給宋才發出具致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顧問委員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介紹信,見宋才發《文章底稿》(總第16本),1985年9月16日整理,第145—146頁。
[7] 宋才發:《關於請鄧小平同志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的情況匯報》,華中師範大學辦公室編,1985年9月3日《華中師範大學情況反映》(八)複製件。
[8] 1985年10月4日中顧委委員趙毅敏委託他的秘書給宋才發的來信原件,見宋才發《文章底稿》(總第17本),1986年4月6日整理,第68頁。
[9] 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關於鄧小平題寫「華中師範大學」校名》的文件複製件及小平同志手書複製件,見宋才發《文章底稿》(總第16本),1985年9月16日整理,第25—26頁和第152頁。
[10] 宋才發:《老帥與華中師範大學》,《春秋》1986年第5期,第36頁;記者劉曦濤採訪宋才發:《鄧小平與華中師範大學》,《華中師大報》1997年2月28日,第2版。
[11] 本報訊:《以鄧小平同志題寫校名為動力,萬眾一心辦好師範大學學校召開老同志座談會》,《華中師大報》1985年12月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