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2020-08-27 大頭心理



2020年4月4日是全國哀悼日。為了哀悼在新冠疫情期間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民眾,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大頭想和大家來聊一個「敏感」話題——死亡。

01 您是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的?

教育中有兩個「雷區」,一個是死亡教育,一個是性教育

這兩個話題(其實是一個話題: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經常迴避的問題。「談死色變」、「談性色變」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死亡教育」和「性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最敏感的兩個話題,也是經常被大家忽視的問題。

今天我們先來說一下死亡教育。

說起死亡,家長們常見的兩種做法是:

第一,拒絕談。

家長們常常拒絕和孩子談論死亡。有人曾經做過調查,結果發現90%的家長都沒有和孩子談論過死亡的話題。

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經驗。當孩子們說到與「死」有關的內容時,家長們經常會說,「呸呸呸,不要說那些不吉利的話」,或者「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死啊活的?」

拒絕談死亡可能與我們傳統的封建迷信思想有關係,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談論死亡是一種忌諱,不應該也不能夠談。

第二,隱晦的談。

如果孩子緊追不捨,不得不談時,家長們常常會隱晦的和孩子談死亡。我們比較常見的有「......走了」、「.....睡著了」、「.....去旅行了」、「.....被上帝/天使帶走了」、「.....去天上了」等等。

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父母們可能出於「好心」,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02 孩子真的不懂什麼是死亡嗎?

家長們拒絕或者隱晦的和孩子談死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覺得孩子年齡還小,不懂什麼是死亡。那麼,孩子真的像父母所說的不懂什麼是死亡嗎?

實際上,孩子對死亡是敏感的,並且對死亡的理解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晚。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們在5歲左右就開始理解死亡了,最晚不超過10歲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理解死亡意味著什麼了

1948年,心理學家Maria Nagy在研究中發現,兒童對死亡的理解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展變化,並提出了兒童對死亡理解的三階段理論。

第一階段:5歲以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暫時不能意識到死亡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此時,他們會否認死亡是一個人的終點,會認為死者只是去旅行了還會回來,或者睡著了還會再醒過來。

第二階段:5~9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但還不能理解死亡是一件自己也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事情。簡單說,就是此時的孩子認為死亡是一件變幻莫測的事情,是個意外。這個意外會發生在別人身上,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者自己的親朋好友、寵物身上。他們可能會認為只要自己足夠聰明就可以避免死亡,或者騙過死亡。

第三階段:9歲以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認識已經比較成熟,既可以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逆轉的事情,也知道了死亡是每個人身上都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包括自己。此時的孩子已經可以認識到死亡是意見普遍存在的事情,人人都有一死,包括自己、父母、親朋好友、寵物等。

可見,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成熟。他們在小學以前就基本理解了死亡這件事。

03 如何正確與孩子談死亡?

那麼,父母到底要如何正確的與孩子談論死亡,開展死亡教育呢?

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所以與孩子談論死亡時要注意分年齡段。根據心理學家Nagy的劃分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通過形象的比喻或者繪本與孩子談死亡。

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可以通過形象的比喻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死亡。

例如「就像樹葉一樣從綠變黃,慢慢枯萎,掉落在地上,變成泥土,不會再出現了,也不會再吃東西、喘氣、說話、喝水」。

家長們也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用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生命教育繪本幫助孩子理解死亡。例如《米菲:親愛的兔奶奶》、《爺爺變成了幽靈》、《當鴨子遇見死神》、《大貓,小貓》等。還可以通過一些影視作品,如《獅子王》、《尋夢環遊記》等幫助孩子理解死亡。

第二階段,藉助動物、植物等「非人類」與孩子談死亡。

5~9歲的孩子對於死亡的認識是「一知半解」的。他們會認為死亡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也可能因為死亡的不確定性產生一些對死亡的恐懼、焦慮情緒。

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通過和孩子們一起養寵物或者植物的方式,如養一隻兔子、金魚或者一棵向日葵,幫助孩子理解、體驗生命的過程,以及生命的死亡。

在養寵物或者植物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尤其是當動物或者植物死亡時,既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要注意及時疏導。

第三階段,在探索「生的意義」中與孩子談死亡。

與孩子談論死亡,進行死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了解生命的可貴,珍惜生命,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9歲以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的理解也越來越成熟。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從更深的層面,更多的引導孩子積極思考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通過和孩子交流「生的意義」來和孩子談死亡。

例如,可以在日常溝通時和孩子探討「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覺得生命中什麼最重要?」等一系列問題。

也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更深層次的探討生死的書籍,例如《影像中的生死課》、《西藏生死書》等。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死亡已經成了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疫情日報上每一個冰冷的數字,背後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不避諱死亡,才能更好的面對死亡,面對死亡!

相關焦點

  • 9歲孩子失去父親,我是如何跟孩子談死亡的?
    而我一直在想,當一個孩子失去自己的親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除了物質上的一些幫助,我認為,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安慰。   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談死亡?   1   因為不懂死亡,所以無法面對死亡   我們國家,幾乎沒有什麼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也沒有任何課程。
  • 如何體面的跟孩子談論死亡?
    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也許是死亡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平日裡人們諱莫如深,更不會主動提及,但是,當孩子懷著好奇和恐懼來向爸爸媽媽尋求答案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我們要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死亡恐懼是嬰兒最早期生命體驗的一部分,克萊因認為死亡恐懼是焦慮的原始來源。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無論低齡兒童的智力是否足以了解死亡,他們都能夠領會死亡這件事情的本質。談還是不談,死亡就在那裡。
  • 白巖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那麼該如何跟孩子談死亡?
    在&34;的專題圓桌會上,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34;和孩子談死亡,很有挑戰性,但卻是養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死亡是一個敏感而忌諱的話題。當孩子問起和死亡相關的問題時,很多家長用&34;或者&34;來回應,希望給孩子淡化死亡的恐怖和悲痛氣息,同時也希望儘快結束這個話題。但這樣的回答使得孩子很難對死亡有一個健康正確的理解和看法。
  • 如何跟小學生談死亡——生命教育中的難題
    一、死亡,就意味著死亡教育嗎 首先要澄清的是,死亡不等於死亡教育。作為客觀事件,死亡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但死亡本身並不帶來「教育」——生命的成長。 某種程度上說,越是死亡頻繁的地方,死亡教育往往就越匱乏。人們必須用隔膜、冷漠來麻木自己,從而讓自己在潮湧般紛至沓來的喪鐘裡不動聲色地站立。
  •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 。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園長: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園長: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 與孩子談死亡,要掌握5重點
    我們能這樣坦然討論死亡話題,當然並非一蹴可幾,約莫從睿睿 3歲起,我開始用以下5點,慢慢跟她談論『出生』與『死去』的概念。人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對『未知』恐懼。生命終究難逃一死!我跟女兒說,死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家會感到害怕,是因為不知道死後會面對什麼情形,到底是完全化為烏有,還是真有天堂地獄?用上一點來貫通,就是『修行有難有易,端看用何種方式面對。』3、死亡不是老者獨享,每一天都要當最後一天來過,好好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 她家教|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園長: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 常州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 園長: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 常州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最近常州一個幼兒園因為開設死亡課程引來了網友的討論。根據家長啊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透露說,他家的孩子剛上中班,前兩天回來的時候跟家長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老師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比較了活的蟲子跟死的蟲子的區別,討論了死亡的話題。
  •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江蘇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引熱議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如何與孩子談生命、談死亡、談伴侶,試試這本可愛幽默的英國繪本
    畢竟對於孩子出生,我們是有經驗的,可以通過照片和語言去描述這件事;但是死亡是個神秘的事情,我們的解答顯得有些蒼白無力。那孩子會提問關於「死亡」的問題嗎?我想是的。我女兒就曾問我,「媽媽,我們去世之後會再循環一次嗎?」
  • 「思維」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死亡,一直是中國人避而不談的話題,特別是幼兒階段的教育過程,家長、教師等都儘可能的不讓孩子接觸到「死亡」這個詞,成為了默認的忌諱。很多中國人認為,死亡是天生帶有晦氣的詞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作用,也就一直秘而不談,成為了幼兒教育方面的禁區。
  • 人們忌諱談論生死,但不能不跟孩子說,父母該如何跟孩子談生死?
    和孩子的性教育一樣,中國的家長同樣不擅長死亡教育,傳統的中國家長,羞於和孩子談性教育。不跟孩子談論生死,則是出於忌諱、甚至是害怕。怎麼給孩子解釋死亡,也一直困擾著不少家長的問題。其實中國父母對孩子最缺的指導不僅是性教育指導,還有死亡教育。
  • 北大教授何懷宏:今天,我們如何與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
    死亡是什麼?死亡可怕嗎?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成長中,您的孩子一定也問過您這些問題。疫情期間,關於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思考每時每刻都在叩問著我們的心。我們應該如何教孩子合理看待生命和死亡,過有價值的生活?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大家好,我是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今天很高興來到這裡和大家交流一下,怎麼和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 當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流淚]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跟小孩說死亡呢在和孩子談死亡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問問自己:我對死亡的感受是什麼?一想到死亡,我的焦慮程度和害怕的情緒強烈嗎?還是比較平靜?雖然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死亡有些恐懼,但覺察自己對死亡的焦慮水平,是成年人需要做的第一步。
  • 淚崩過後,該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我曾經問過孩子,如果媽媽不在了,他會怎麼樣。「媽媽,我不想你老,也不想你死。」話未說完,孩子的眼眶已經溼潤。小小年紀的孩子,已經認定了「死」是不好的字,不能說。可是,傻孩子,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啊,我們永遠不知道死亡、疾病和意外,哪一個先到。是時候給孩子上一堂死亡教育課了。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迴避死亡,以至於家長們也不願意和孩子談論與死亡相關的話題。 比如,每當孩子問到死亡時,家長的回答都是: 「其實,他只是睡著了。」 「他去了極樂世界,那裡沒有病痛。」 「小孩子不用知道這麼多,到一邊去玩。」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拋去這些討論不談,其實儘早的儘量真實的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對孩子來說,生命教育有多重要近些年來,經常會有一些孩子們輕生的新聞發生。這其實就是生命教育能夠告訴孩子的,人生並不都是快樂的,也會有分離有失去,而如何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失去,如何面對分離,這才是爸爸媽媽該告訴孩子的,也是孩子成長前所應學到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