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本速成班題目由白夢、逃禪閣老、若水廬、桐安閒人、興葦齋主人諸君編訂並授權六尺巷文化(ID:lcx1690)公眾號發布。
1.桐城在夏、商代屬( )。
A.冀州 B.徐州 C.青州 D.揚州
答案:D。
2.桐城境內群峰綿連,最高峰( )山海撥高1065米。
A.華崖 B.龍眠 C.二姑尖 D.大徽尖
答案:A。
3.被譽為「中國文化世家的絕唱」的桐城桂林方氏,其家族宋末元初始遷於今桐城( )。
A.今西鄉青草塥 B.今大關白沙嶺
C.今城區鳳儀裡 D.今嬉子湖松山
答案:C。
解析:桐城桂林方氏,原籍休寧。宋末,其先祖方德益由池口遷居桐城,始遷地為縣城東門而南的鳳儀裡,靠近紫來橋。時縣學宮(即文廟)街衢狹窄,他讓出居地一半,還曾捐資修建桐溪橋(紫來橋),造福百姓。方以智、方苞分別為其第十四世和第十六世孫。
4.桐中門前北大街新立一牌坊,上鐫「七省通衢」和「兩江劇邑」。其中,「兩江」指( )。
A.揚子江 黃浦江 B.松花江 長江
C.江蘇省 江西省 D.江南省、江西省
答案:D。
解析:此牌坊在歷史上早就存在,曾叫「縣前坊」。「七省通衢」指南方七省進京,都得經過此地。「兩江劇邑」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明朝時,江南省包括如今江蘇、安徽、上海等地。
5.《桐城耆舊傳》記敘了從明初到清末桐城地方人物九百餘位,具有重要文獻價值,作者是( )。
A.戴鈞衡 B.方東樹 C.姚永樸 D.馬其昶
答案:D。
解析:《桐城耆舊傳》的作者為桐城派殿軍馬其昶。桐城扶風馬氏,明永樂間定居桐城,馬憲以義俠著稱鄉裡,馬孟禎官至明光祿寺少卿、轉太僕。馬之瑛,官明兵部督捕主事,在縣城建住所「怡園」,生有六子,均以文採知名,時人譽為「怡園六子」,著名漢學家馬教思為六子之一。
6.方學漸作為明代中葉桐城興學的重要人物,早年與其兄方學恆曾耕居的白沙嶺在今桐城( )。
A.大關 B.呂亭 C.範崗 D.陶衝
答案:A。
解析:清康熙桐城縣誌卷之二「田賦」明確標示「白沙嶺」在離城四十裡處,並與其附近的北峽關(即今大關鎮)並列。方學漸、方大鎮、姚鼐、方正瑗等諸多古人詩文中的「白沙嶺」也明確指向此處。方氏、姚氏、張氏等諸多桐城家族人物也葬於此處。
7.方苞是桐城派四祖之一,隸屬於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其高祖方大美生活在縣城桂林方氏祖屋,該處名曰( )。
A.桂林第 B.天尺樓 C.初復堂 D.告春及軒
答案:A。
解析:桂林方傳六世至方懋,在縣城擇基建房,以先祖方法官職命名,稱「斷事坊」,宏麗壯觀,甲於全縣。都諫王瑞題其門額曰「桂林」,取折桂登科如林之意。「斷事坊」也因之被稱為「桂林第」,為桂林方祖屋。明中後期,屬桂林方中六房的方象乾(方苞曾祖)遷南京後,仍保留桐城籍。「桂林第」也即方苞在桐城的故居。
8.明代名臣左光鬥故居啖椒堂在今桐城市區( )。
A.東大街 B.南大街
C.西大街 D.北大街
答案:D。
解析:左氏祖籍涇縣,後徙潛山,明洪武初年遷桐城大宥鄉橫埠河(今屬樅陽縣),後左出穎一支於明萬曆間遷居縣城啖椒堂。左出穎生有九子,左光鬥排行第五。左光鬥(1575-1625),字遺直,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官僉都御史,後死於黨禍。曾築別墅於龍眠山口,其子國柱、國棅、國林、國材稱「龍眠四傑」。
9.桐城縣城內的大族多有世誼,( )的祖父與張英祖父共同打理學術團體桐川會館,大姑又嫁給了張英的伯父。
A.方苞 B.方以智 C.姚文然 D.程芳朝
答案:B。
解析: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鎮,與張英祖父張士維共同打理桐川會館。明代大學士何如寵為張士維撰寫的傳記中說:「與同裡葉曾城燦、方魯嶽大鎮立桐川會館,講求正學,振起宗風,為桐人士倡。」
10.山東布政使張秉文犧牲後,其妻方孟式(方以智姑媽)投( )殉節。
A.西湖 B.嬉子湖
C.大明湖 D.鄱陽湖
答案:C。
解析:張秉文因抗擊清兵戰死濟南城,方孟式並妾陳氏及家中僕役數十口皆投大明湖自盡。張秉文被諡「忠節」公,方孟式被封為一品夫人。
11.明代桐城女詩人方維儀的詩社名叫( )。
A.紉蘭閣 B.清芬閣
C.松聲閣 D.茂松閣
答案:B。
解析:明清時期,桐城詩人喜結社吟詩,女詩人也不讓鬚眉,方維儀的清芬閣詩社是城內最早的名媛詩社。紉蘭閣、松聲閣分別屬於張英姑媽方孟式、表姐吳坤元。
12.「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隸屬桐城桂林方氏中一房。他於1611年生於縣城廷尉第,今名( )。
A.五畝園 B.南園
C.瀟灑園 D.勺園
答案:C。
解析:方以智故居坐落於桐城市區寺巷,原名「廷尉第」,乃以其祖父方大鎮官職命名。其孫方正瑗改名為「瀟灑園」。現存面積1221.6平方米,計三進。
13.桐城在清初屬( )省安慶府,康熙六年屬( )省安慶府。
A.江西 浙江 B.安徽 江南
C.江南 安徽 D.兩江、安徽
答案:C。
14.桐城四大名鎮位於清代北鄉(桐積鄉)的是( )。
A.樅陽 B.湯溝 C.孔城 D.練潭
答案:C。
解析:樅陽鎮屬於南鄉大宥鄉,湯溝屬於東鄉清淨鄉,孔城屬北鄉桐積鄉,練潭屬西鄉日就鄉。
15.南書房初設於康熙十六年,清朝末年撤銷,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的地方,能與皇帝朝夕相處,談經論史,被視為人臣殊榮。最初入值南書房的是桐城人( )。
A.張英 B.高士奇
C.方苞 D.程芳朝
答案:A。
解析:康熙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康熙皇帝降旨,命張英、高士奇在南書房供奉,由內務府撥給房屋居住,要求他們「謹慎勤勞,勿得幹預外事」。但高士奇並非桐城人。
16.張英曾請假回鄉葬父,用皇帝所賜白銀在龍眠雙溪購買一處山園,在其中隱居,後來自己又安葬其中。這處園林被稱為( )。
A.五畝園 B.六尺巷 C.賜金園 D.篤素堂
答案:C。
解析:張英久有隱居山林之願,康熙二十一年三潘之亂平定,他回鄉拿皇帝所賜白銀,購買左國治(左光鬥侄)龍眠山雙溪之地,營建居所,風格粗樸,命名為「賜金園」。
17.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桐城人江皋、張英和福建畫家陳山人合作完成了一件書畫圖卷,陳山人作畫、江皋配詩、張英和詩。它是《 》。
A.姚鼐對聯 B.《十二真人圖》
C.《龍眠山莊圖》 D.張若澄「山水中堂」
答案:B。
18.戴名世的《南山集》是一部( )著作。
A.史學 B.文學 C.地理 D.詩話
答案:B。
19.科舉考試中的頂級考試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共三名,第一、二、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桐城歷史上除了出過狀元龍汝言外,還出過「三榜眼」。他們分別是( )。
A.盛汝謙 左光鬥 張英;
B.方以智 程芳朝 姚鼐;
C.張廷玉 方苞 姚瑩;
D.程芳朝 戴名世 張廷璐。
答案:D。
解析:程芳朝、戴名世、張廷璐考中一甲第二名的年份分別是順治四年(1647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均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從事內廷文秘工作,使得桐城文名譽滿朝堂。
20.戴名世被殺,是如何行刑的?
A.凌遲 B.腰斬 C.斬首 D.毒酒
答案:C。
解析:戴名世「南山集案」發後,刑部擬戴名世凌遲處死並株連九族,康熙皇帝「法外施仁」,改凌遲為斬首,其他株連人等皆寬免。
21.桐城派四祖之一的戴名世是孔城人,他的墓地在孔城清水塘,在當地被稱為( )。
A.狀元墳 B.榜眼墳 C.探花墳 D.翰林墳
答案:B。
解析:戴名世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中會試第一名,殿試以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俗稱榜眼)。其墳俗稱「榜眼墳」。
22.張英夫婦都善於教育子女,所育六子皆有文名。康熙帝就曾稱讚:「張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獨父訓也。」請問,張英共有( )個兒子考中進士。
A.兩位 B.三位 C.四位 D.五位
答案:C。
解析:張英長子張廷瓚考中二甲,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張廷玉為考中三甲,官至保和殿大學士;三子張廷璐考中一甲,官至禮部侍郎;六子張廷瑑考中二甲,官至工部侍郎。後兩位在張英去世以後考中進士。
23.桐城龍眠河上的紫來橋,又被稱為「良弼橋」,是張廷玉捐資修建的。「良弼橋」引用的是雍正皇帝賜給張廷玉的大字( )。
A.調梅良弼;
B.贊猷碩輔;
C.臺袞元臣;
D.調元錫祉
答案:A。
解析:張廷玉數十年為官生涯中,工作一直勤勞、謹慎、妥帖,贏得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信任。選項中的「調梅良弼」、「贊猷碩輔」為雍正皇帝所賜,「臺袞元臣」、「調元錫祉」為乾隆皇帝所賜。「良弼橋」語出「調梅良弼」。「調梅」原意鹽梅調味,使食物味美,喻指宰相執掌政柄﹐治理國家。「良弼」指輔佐帝王的優秀大臣。
24.姚鼐在城中出生時,他的家族已經居城中300餘年了。他的家在今天的桐城( )。
A.今桐城中學內 B.今六尺巷附近
C.文廟附近 D.東作門附近
答案:A。
解析:姚鼐在《先宅記》中記載,其出生地為縣城南門樹德堂,靠近張家相府,後賣給張家。姚鼐後來居住的初復堂及書齋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因桐城中學擴建宿舍被拆除,仍存有姚鼐八歲時手植銀杏樹一株,至今枝繁葉茂。
25.桐城中學那棵著名的銀杏樹是桐城派名家( )親手所植。
A.戴名世 B.方苞 C.姚鼐 D.方東樹
答案:C。
解析:桐城中學銀杏樹為姚鼐手植,桐中東北角原為姚鼐書房惜抱軒。
26.列入二十四史的《明史》,是桐城人( )擔任主編的。
A.姚鼐 B.張廷玉 C.方苞 D.方以智
答案:B。
解析:雍正元年(1723年),張廷玉奉旨擔任《明史》總裁官。乾隆四年(1739年)七月二十五日,張廷玉等上《恭進敕修明史表》,奏告《明史》三百三十六卷刊刻告成。清代學者趙翼評論:「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27.張英、張廷玉父子先後擔任大學士,為清代少見,桐城人稱之為「父子宰相」。他們讀書問學、修身自省、為人處世的心得,分別體現在他們的( )兩部家訓中。
A.《聰訓齋語》、《澄懷園語》
B.《聰訓齋語》、《荊園小語》
C.《庭訓格言》、《澄懷園語》
D.《警世通言》、《增廣言文》
答案:A。
解析:張英《聰訓齋語》、張廷玉《澄懷園語》,俗稱「父子宰相家訓」,數百年間廣為流傳,成為讀書人修身必讀書目。曾國藩曾稱讚:「不特於德業有益,實於養身有益」、「可卻病延年」,要求兄弟子侄反覆溫習。
28.清代配享太廟的唯一一位漢臣是( )。
A.吳三桂 B.張廷玉
C.紀曉嵐 D.曾國藩
答案:B。
解析:雍正八年六月,雍正帝頒旨:「朕萬年之後,二臣著配享太廟。」此二臣即大學士鄂爾泰(滿人)、張廷玉。此前、此後均無其他漢臣有此殊榮。因此,張廷玉成為清代近三百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29.張廷玉的長子、次子不僅學問精良,均考中進士,而且畫技高超。乾隆皇帝曾詠詩讚嘆:「煉雪齋中弟繼兄」。請問他們是?
A.張若需 張若泌;
B.張若震 張若渠;
C.張若靄 張若澄;
D.張若霖 張若潭。
答案:C。
解析:選項中的人物均是張英孫子,且都是進士或舉人。張廷玉長子張若靄、次子張若澄,分別考中雍正十一年、乾隆十年進士,都先後官至禮部侍郎,他們的書房叫煉雪齋,諸多書畫作品至今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30.桐城縣城內大族通婚現象非常普遍。桐城派代表人物( )的夫人就是張英後裔。
A.方苞 B.姚鼐 C.劉大櫆 D.方東樹
答案:B。
解析:姚鼐的高祖父刑部尚書姚文然,是張廷玉嶽父。他的伯父姚範,考中二甲進士,娶張英長孫張若霖之女。姚鼐夫人是張若霖的孫女、屏山知縣張曾敏之女,為張英的長房長孫之後。姚鼐在乾隆四十年七月遊龍眠雙溪,住在張英賜金園內,不禁感嘆:「餘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張英)之所娛於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31.桐城歷史上父子同朝為官的例子較多,以下( )不是父子關係。
A.方孔炤 方以智 B.方拱乾 方孝標
C.張英 張廷玉 D.姚鼐 姚瑩
答案:D。
解析:姚鼐為姚瑩叔祖父。
32.桐城派代表作家方苞、方宗誠分別屬於( )、( )家族。
A.桂林方 魯谼方 B.魯谼方 會宮方
C.虎形方 璩方 D.桂林方 黃華許方
答案:A。
解析:桂林方、魯谼方是桐城兩大方姓文化世家,前者家族名人如方文、方以智、方苞、方拱乾、方觀承、方東美等,後者家族名人如方東樹、方宗誠、方守敦、方孝嶽、方令孺、舒蕪等。
33.舊時桐城士大夫、名士,常在全縣境內選擇風水佳處,作為安葬之所。或為本人生前所定,或為兒孫遍涉山水選擇。以下人物中( )的墓地不在龍眠山中。
A.張英 B.張廷玉 C.姚鼐 D.姚瑩
答案:C。
解析:《桐城麻溪姚氏宗譜》記載,姚鼐葬大楊樹灣鐵門,今屬樅陽縣義津鎮。根據宗譜記載,姚鼐高祖父姚文然葬西山,曾祖父姚士基葬項家河,祖父姚孔瑛葬楓香嶺,父姚淑葬孔城,長子姚景衡葬龍眠山,都在今桐城市境內。
34.桐城派四大代表人物是( )。
A.戴名世 方苞 姚鼐 劉大櫆
B.姚鼐 方苞 張英 張廷玉
C.方以智 姚鼐 方苞 左光鬥
D.姚鼐 左光鬥 方苞 戴名世
答案:A。
解析: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文學流派,綿延兩百多年,規模、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以其主要代表人物均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時人驚呼:「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為開山鼻祖,劉大櫆為承前啟後的中堅人物,桐城立派則始於姚鼐。姚門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也有學者認為劉開是四大弟子之一,而姚瑩不在列),對桐城文派形成及推廣大有貢獻。
35.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間,桐城刊印了兩部詩歌總集,一部是潘江的《 》;一部是徐璈的《 》。
A.龍眠風雅 桐舊集
B.歷代詩約選 龍眠風雅
C.桐城古文約選 桐舊集
D.劉孟塗詩集 惜抱軒詩文集
答案:A。
36.劉開是姚鼐高足,與同鄉方東樹、上元管同、梅曾亮並稱「姚門四大弟子」。他的故居在( )。
A.孔城 B.大關 C.湯溝 D.樅陽
答案:A。
解析:劉開先祖劉元勳,明末遷孔城。時孔城有富戶五百餘家,皆毀於兵火。元勳來居,居民漸聚,後饒裕如舊。裔孫劉開,故居今存,在孔城老街臨河一側。
37.李克強老師李誠先生曾在桐城派大師( )家中擔任塾師。
A.方守敦 B.姚永樸
C.馬其昶 D.姚永概
答案:C。
解析:李誠先生民國初年曾由姚永樸推薦,在馬其昶家擔任塾師,繼承桐城衣缽,被譽為最後一代桐城派傳人。
38.桐城中學、安慶一中分別由桐城派( )兩位代表人物創辦。
A.馬其昶 方守敦 B.姚永樸 姚永概
C.吳汝綸 姚永概 D.吳汝綸 馬其昶
答案:C。
39.當代散文八大家中有一位桐城籍作家,他是( )。
A.舒蕪 B.朱光潛
C.方令孺 D.陳所巨
答案:D。
解析:當代散文八大家為林清玄、汪曾祺、餘秋雨、張中行、冰心、余光中、賈平凹、陳所巨。
40.《文都墨痕》是當代著名作家、詩人( )先生的散文集。
A.方瑋德 B.方令孺 C.舒蕪 D.陳所巨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