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行的線下網點,攝於紐約
作者:李利軍
有沒有注意到,最近花旗銀行信用卡的廣告鋪天蓋地——不論是流量新貴抖音還是社交巨頭微信,還有無所不知的知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眾所周知,花旗銀行在零售金融領域有著較強的競爭力,是世界上開展個人金融業務規模最大的銀行。國內銀行紛紛取經。
作為一家外資銀行機構,花旗銀行進入中國,在營業網點數量和分布上的不足,對於客戶群的擴展有一定阻礙,在中國普及移動網際網路的當下,做線上推廣,就成為不二之選。
只不過要問的是,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時候?
01 | 數位化營銷
首先來說下,花旗銀行為什麼選擇在線上大面積投發廣告。
花旗銀行近期在活動上公布,該行在中國市場通過線上獲取信用卡新客戶佔96%,幾乎所有新客戶均開通數字銀行服務。數字錢包用戶數增長30%,佔支出類交易量的70%。此外,超過60%的帳單分期業務通過數字渠道辦理。
選擇在移動社交平臺上投放,這與其當下重視數位化營銷不無關係。
當然,這是中國經驗給予他們的靈感。
在近期的媒體見面會上,花旗銀行坦誠,中國金融業在數位化轉型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銀行業需要去適應對數位化銀行要求。
對於一個跨國大機構來說,能夠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顯示出了這家公司的做事風格。
而通過梳理過往經驗,消金界發現,務實的營銷風格與清晰的目標人群,或許是其獲客中的兩大原則。
02 | 靈活策略與客群細化
消金界看到國內某銀行的一份研究材料表明,雖然主打中高端市場,但花旗銀行有著多變的營銷宣傳策略。這種策略靈活且接地氣。
就比如,在2011年9月,花旗銀行的業務員奔走於各大寫字樓,推銷信用卡,與中資行直面競爭。看起來,這與花旗一貫的高端定位和以質取勝的策略有些不符。但務實的風格,讓花旗敢於放下身段。
不過,與不少銀行盲目擴大發卡規模情況不同,花旗銀行在獲客的標準上,還是面向中高端人群,而且審核較為嚴格。
消金界獨家獲悉,花旗銀行在某平臺推廣時,每月申請人數為6000人左右,但通過率僅在2%-3%,也就是說,下卡量不超過180張/月。不過,該卡的回饋較高,生卡成功會返還平臺1000元-1500元/張,而其他銀行的信用卡,只要有用戶申請,平臺中介方能獲得70-80元/張的佣金。
「從沒有見過這種情況。」該平臺負責人稱,主要原因是花旗信用卡的目標客戶聚焦在中高端用戶,該平臺的客戶多為中低收入人群。
可見,花旗銀行並不會為衝規模而盲目擴大目標客群。花旗中國董事長歐兆倫此前也稱,雖然其開卡標準與內資銀行差別不大,但審核會更細緻、更有針對性。
03 | 重視中國市場
確定客戶群細化戰略,花旗銀行在全球把目標瞄準了新興的中產階層,認為隨著後者財富的增加,他們對個人服務的需求也在增加。
中國快速增長的中產階層
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最新的數據推算,中國中產階層成年人口數量應該是2.04億人。他們追求高端品質、願意為品牌溢價買單。
廣發證券的研報顯示,中國人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群體,2017年購買了全球32%的奢侈品。
消金界在與業內人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把握中國當下最大的紅利就在於消費升級。比如,在服裝領域,產品只是便宜已不能打動消費者,最重要的是品質要跟上,服務要跟上。
在金融服務領域,服務細化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成為生產力。
比如有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是,在花旗銀行,只想存取款的客戶,可能需要"費力"地爬二樓,而那些有足夠財力進行投資理財的,或者消費其他增值業務的,就可以在一樓接受面對面服務。
中國消費金融爆發式增長
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此前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預測,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我國消費信貸規模或將超過12萬億元。
新興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以生猛的業績已證明這一點。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2015年才成立的馬上消費金融在2017年營業收入為46.68億元,同比增加2654.43%,淨利潤為5.78億元,較前一年的652.2萬元增長約8765%,近88倍。同時,蘇寧消費金融2017年度營業收入為3.8億元,增幅282.26%。
另外,傳統銀行也在加碼零售金融,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信用卡的發卡量。2018年一季度銀行卡人均持有信用卡0.44張,比2017年的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張,同比增長12.82%。
同時,信用卡消費貸款也是亮點之一。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末,信用卡消費同比增長為34.7%,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出23.0個百分點。
研究後消金界統計發現,傳統銀行信用卡業務的整體表現向好。
2017年各大銀行的信用卡新增貸款餘額持續增長,增長率均為兩位數,表明搶佔信用卡市場份額的競爭激烈。
而且,新發卡量增長率依然不減,如,建設銀行、民生銀行2017年的信用卡新增發卡量增長率均超過100%,分別為167%、119.33%;號稱零售大王的招商銀行,去年發卡量增速高達218.39%。
04 | 向中國學習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1995年,在離開45年後,花旗銀行重新回歸中國大陸。當時,很多本土銀行都希望能學習他們的經驗。
然而,2016年3月,花旗研究部門拋出的一份報告指出,數位化正在顛覆傳統金融業。為此,這家坐擁近2萬億美元資產的銀行,成立了40人的金融科技團隊。
消金界了解到,花旗銀行在美國舉辦的業內會務中,多次提到了傳統銀行需要擁抱金融科技。歐美傳統金融機構,正在進行著一場Open Bank計劃,旨在加快應用金融科技。
而花旗把目標轉移到中國,他們認為這裡的金融科技,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花旗銀行在中國的做法是,擴大與大型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電信領域公司、航空公司的合作,並同步開展大數據分析。
這一策略已收到成效。消金界從2017年外資銀行在華財務報告了解到,花旗銀行去年在中國的淨利潤增速為46%。
不過,花旗在華業務開展並不順利。去年8月,因部分分行因發放房地產貸款違反利率規定,以及信用卡違規整改不力,花旗銀行被上海銀監局罰沒1064萬元。
而且本身的業績壓力較大。在最新的業績報告中,花旗集團的收入增長僅為不溫不火的2%,其不得不加大營銷投入。
與之相比,國內信用卡的創新同樣加快。
作為零售業務霸主的招商銀行,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其新版本掌上生活App搭載了豐富的消費金融產品,包含e閃貸、汽車分期等細分產品,形成了覆蓋裝修、結婚、購車等人生重要場景的完整消費鏈。
而且,值得關注的是,招行也把目標客群放到了快速增長的中產階層。
花旗銀行的個人業務遭遇勁敵,數位化策略後期能否持續,效果值得關注。不過,花旗銀行方面透露,目前其數位化營銷降低了信用卡業務成本,2018年的信用卡營業收入有望提升近1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