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款移動辦公APP,釘釘恐怕不會想到,疫情之下,自己居然受到如此大規模的關注。
先是因為向各類企業和學校免費開放各項移動辦公、在線教育等功能,釘釘受到大家一致的認可和叫好,之後卻又因為小學生們的「一星評價」,陷入無可奈何的尷尬。
與此同時,專業人士們紛紛就移動辦公和在線教育是否會掀起新一輪行業爆發,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猜想和討論。
而就在品牌熱度和行業熱度尚未完全消退之際,釘釘順勢在2月25日舉辦了一場線上新品見面會,正式發布「釘釘5.0」。
既然是全新版本,那麼自然也就少不了新功能的更新。而在眾多新功能中,一個定位「私域流量運營平臺」,名為「圈子」的新功能,格外地引人注目。
那麼,釘釘究竟為什麼要推出「圈子」,布局私域流量市場呢?
「圈子」問世
釘釘全面開放私域流量池
何為圈子?其實,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富人有富人的圈子,窮人有窮人的圈子,成人有成人的圈子,小孩有小孩的圈子……反正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而「私域流量」一詞不過是「圈子」一詞的理論化和專業化,兩者的意義沒有任何差別。
所以,釘釘用「圈子」來命名定位為私域流量運營平臺的新功能,十分地接地氣。
目前,釘釘「圈子」主要有內部圈、在線教學圈、商業交流圈、社群運營圈四種模式,用戶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圈子,並且可以在圈子裡討論、發帖、直播……
雖然釘釘「圈子」這一新功能,從形式上來看很簡單,幾乎就像是微信群、討論組,但是聯繫到釘釘的To B屬性,這個「圈子」就有點與眾不同了。
從本質上來說,釘釘「圈子」就是將有相同需求,相同目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人集中在一起,實現資源的交換和共享。
而釘釘「圈子」又相對垂直,絕大部分都是企業公司,包括電商商家、經銷商、廠家等,因此資源便在無形之中被互相利用起來。並且,藉助釘釘「圈子」,無論是公司之間的合作,還是公司跟用戶之間的溝通,都會十分便捷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釘釘定位的垂直性,釘釘「圈子」中的私域流量相對集中、精準,所以在社群運營上會更加高效且有針對性。
可以想見,釘釘「圈子」將會使得社群運營帶來更加規範、更有效率的、更為專業。
流量紅利見頂
釘釘順勢而為布局私域流量
提到釘釘「圈子」,很難不會讓人聯想到微信的「朋友圈」「微信群」。
畢竟,目前「微信群」「朋友圈」仍然是大部分私域流量的主陣地,而且微信擁有釘釘無法匹敵的流量基礎,對用戶來說無疑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更何況,騰訊還有和釘釘直接對標的企業微信,而企業微信又能跟微信完美打通。所以,儘管釘釘是垂直辦公領域的扛把子,但成本太高,想要撬動微信的流量絕非易事。
顯而易見,迫於微信的社交霸主地位,釘釘不得不推出「圈子」,布局私域流量。而釘釘有了「圈子」之後,已經也不再是一個只為企業組織服務的應用。
通過「圈子」,群和群之間被打通,群和平臺工具之間被打通,而「圈子」本身是和群相連通的,社群進而成為一個整體,釘釘也從職場拓展到更加廣闊的社會性組織。
既然外面的流量進不來,那麼就盤活裡面的流量,進而以內部帶外部,這就是釘釘「圈子」的邏輯所在。
所以,即便釘釘不明確表示出來,其社交野心相當一部分人還是能看明白的。更何況,這麼多年為社交夢付出的努力,不能白費。
不過,在社交這條賽道上,和微信競爭實在太難了。因此,在競爭之外,釘釘布局私域流量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順勢而為,實現自我革新。
而這個「勢」就是:移動網際網路人口紅利天花板已至,多個平臺布局私域流量。
從2019年年初開始,私域流量就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新名詞。騰訊、抖音、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平臺紛紛宣布加強對私域流量的沉澱,提高商業變現的可持續性。
畢竟,除了網民增速趨緩之外,相比於公域流量,基於內容興趣、信任關係沉澱下來的私域流量,用戶觸達更精準、更便捷,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都更高。
總之,如果說朋友圈是微信進化歷程中的關鍵一招,那麼「圈子」將是釘釘從辦公領域向外拓展的重要一步。
至於結果如何,當且拭目以待。
私域流量
未來網際網路競爭的新戰場
毫無疑問,隨著釘釘布局社群運營市場,私域流量的競爭將進一步白熱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二。
一是流量獲取越來越難、越來越貴,在爭取增量越來越難的時候,盤活存量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二是市場供給普遍過剩,產品服務普遍同質化,用戶的可替代選擇越來越多,企業競爭更加激烈。
顯然,對於任何平臺而言,如何做好私域流量運營極為重要,而其中的關鍵就是「為用戶創造價值」。
唯有給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給予優惠的價格、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才能和用戶建立其良好的關係,私域流量才會更加穩定有效。
以唯品會為例。為了喚醒沉睡客戶,活躍自有客戶,唯品會創新性地升級智慧簡訊,通過每月的活動促銷類簡訊對客戶進行反覆觸達,繼而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另外,發展私域流量能有效盤活現有流量,進一步挖掘用戶價值,從而有利於網際網路平臺更好的實現商業化,進一步凸顯品牌價值。
畢竟,網際網路商業的本質就是流量生意,私域流量則意味著流量思維向用戶思維的轉變。所以,可預見的是,網際網路生意不久之後將會越來越以用戶為本。
也許未來,誰將更好地玩轉私域流量,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