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則新聞讓大家哭笑不得,一年級孩子因為網課調頻出現錯誤,他上了一節高二化學課,並且還認真做了筆記。雖然大家一笑而過,但也有不少網友認為:這是教育的悲哀!
首先我們要肯定這孩子認真學習的精神,雖然聽不懂老師講什麼,但起碼學習態度很好——認真做了筆記。但是,這中間卻缺乏了學習過程中最寶貴的精神——敢於質疑,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孩子的爺爺奶奶有發現網課錯誤,想要替孩子調到正確的頻道,可孩子不允許,堅決認為媽媽幫他調好的頻道就是正確的。
上課時,孩子其實也發現課程太難了,說實話,高二化學和一年級數學再怎麼像都很難混為一談,除非高二化學和一年級數學的難度在對孩子來說都一樣,都處於完全聽不懂的狀態。那孩子「認真」做筆記,努力聽課才說得通。
否則,真不排除孩子在「形式主義」,按部就班,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地聽課,填鴨式教學,孩子像機器一樣被人不斷餵食,不懂得消化,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因此,培養孩子敢於質疑的精神非常重要。因為質疑的背後意味著孩子對問題的思考和自我消化。如何培養孩子的質疑精神呢?
一、不做權威者。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喜歡扮演絕對的權威者,「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家長說的不對也是對的,孩子只有無條件服從的權利。孩子習慣被人指揮,機械性地聽從「權威者」(這裡的權威者包括家長、老師、長者等)安排,從不多加思考。因為他們覺得思考了要沒用,提出的不同觀點都會被無情地打擊,何苦自討沒趣。
二、共同探討問題。
家長不是神,更不是百科全書,遇到孩子提出的問題時,可以勇敢地告訴孩子,「這個媽媽也不會,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當得出答案之後,再和孩子一起探討,這個答案到底對不對,應該怎樣理解,養成多思考問題的習慣,同時培養孩子不把答案當作最終標準答案。
三、鼓勵孩子多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一件事,孩子和家長看的角度不同,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要以包容的心態傾聽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說幼兒園的菜越來越少了,家長第一反應是幼兒園夥食下降,但如果你不著急說出自己的想法,將會聽到孩子繼續說:「因為我們現在越來越大,吃得越來越多,菜就越剩越少。」
當孩子提出不同意見時,家長不妨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你想給孩子穿紅色鞋子,孩子今天想穿綠色的,那就讓他穿綠色的好了。穿什麼顏色的鞋子,遠遠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值得被人採納來得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