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名字,是高校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高校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五所「中山大學」,它們經過短暫的交匯之後,又奔向不同的方向,道路迥異,結果不同。
1924年,在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學校和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第二年,國立廣東大學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後來,全國又有四所大學陸續把自己的校名加上「中山」的稱號,在短短的時間裡,國內一下子湧現出五所「中山大學」,只好加用「一二三四五」予以區分。
一、國立第一中山大學:還是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成立最早,當然是「正宗老大」,彼時,學校的名字改稱「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新中國建立以後,「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合併嶺南大學,改稱「中山大學」,一直沿用至今。穩紮穩打,中山大學始終佔據華南地區高校榜首的位置。
二、國立第二中山大學:現在的武漢大學
「國立第二中山大學」是由當時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改名,不過,僅僅一個月後,該校宣布解散,第二年在「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的基礎上改建成立「國立武漢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成立之初,地質學家李四光設計校舍,北大法律系主任王世傑、聞一多等學術名家擔綱教職。經過十餘的發展,國立武漢大學和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北京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以及杭州的國立浙江大學,這五所大學在當時被稱為「五大名校」。經過多次合併的武漢大學,現在綜合實力也挺強。
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登場」
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是由求是書院和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組建,不到一年時間又改名「浙江大學」,當時設有工、農、文理三個學院,現在的綜合實力已經在全國排名前五位。
四、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校名多次變換的南京大學
在歷史上,南京大學改名字比較頻繁。1928年,先改成「國立江蘇大學」,再改成「江蘇大學」,當年5月份又改為「國立中央大學」。一年之內,改名三次,「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換校名的執著之情可見一斑。
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正式採用「南京大學」,至此,南京大學終於停止走馬燈一樣的更名「旅程」,開始突飛猛進的高速發展。
五、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分拆出多所985/211的河南大學
「中山大家族」裡,發展最憋屈的是老么,就是現在的河南大學。它的前身是「中州大學」,創辦之始,實力頗強,作為留學歐美的預備學校之一,在當時是一所與清華學堂、南洋公學三足鼎立的知名學府。
1930年開始,擁有文,法,理,工,醫,農六大院系的大學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之後,命運多舛的發展之路由此展開。多個院系最後被拆分成十四所大學,有的院系獨立發展,比如醫學院獨立為河南醫學院,農學院獨立為河南農學院;有的院系被劃並給其它高校「補強補弱」,比如水利系組建武漢大學水利學院,財經系組建中南財經學院,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併入華中農學院,分拆出去的院系多所發展成為985和211。
教育成就全國前列的河南大學,最後只剩下文學院,校名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降為地方性大學,直到1984年才重新恢復「河南大學」的校名。熬過「河大之殤」階段,河南大學沒有搭上211的末班車。最近幾年,河南大學開始發力追趕,剛剛度過107歲生日的河南大學,會發展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