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我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會舉行,20餘位抗疫先進人物分赴蘇州、淮安、宿遷三地,講述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凝聚起奪取「雙勝利」強大精神力量。
「戰疫鬥爭剛剛打響時,我正在家中休產假。看著疫情形勢一天天嚴峻,我再也待不住了。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現在正是最需要人的時候,我不上誰上……」「只要我們這些基層黨員幹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戰勝不了的疫情!」鹽城市亭湖區毓龍街道海龍路社區黨委副書記李燦的報告《青春在戰疫中閃光》贏得聽眾陣陣掌聲。疫情期間,她積極投身社區抗疫工作,主動對重點地區返鄉人員進行信息核查,自費4萬多元購買水果捐贈給居家隔離戶、一線醫務人員等,助力轄區企業復工復產。
「大年初一,鵝錢村被列為全省唯一的『特高風險村』。全村從武漢返鄉32人,其中25人與淮安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有過密切接觸,封村刻不容緩!」淮安市公安局淮安分局建淮派出所所長蔣大為主動請纓,遞交請戰書,擔任石塘鎮抗擊疫情鵝錢村分指揮部負責人。他和75名隊友在全村設置11個卡點,實行24小時輪班值守,還利用無人機空中巡邏等方式,制止人員聚集、外出。「在與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戰友們堅守鵝錢村的66個日夜後,鵝錢村除了4例確診患者外,全村實現病例零新增、零傳播、零擴散。」蔣大為自豪地說。
「88天,傳遞抗疫最強音。」報告會上,來自現代快報的孫蘭蘭說,她帶領的團隊是江蘇在武漢戰鬥時間最久的一支隊伍。這88天裡,她和同事深入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雷神山、社區等,用文字、圖片和鏡頭還原一線抗疫情景,採寫大量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新聞稿件,製作2000餘條戰疫報導,其中100多篇獲得全網推送,閱讀量超過10億。「無數英雄用血肉之軀築起一座不朽的豐碑,而身赴一線的記者,就是『豐碑鐫刻者』。」
報告讓現場觀眾深受鼓舞。來自淮安市三院的心理治療師龔力說,抗疫先進人物的感人經歷,讓他再一次感受到英勇無畏的抗疫力量,激勵他不忘初心、銳意進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繼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在抗擊疫情一線,各行各業的「戰士」,他們或是父母最牽掛的子女,或是孩子最想念的爸媽,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逆行」,把自己的生命置於最危險的一線。他們身上,都有著家人給予的力量。
「媽,兒子平安回來了!」連雲港市贛榆區八總社區志願者宋明譯從武漢回到連雲港家中後,對媽媽這樣喊道。在講起疫情期間的志願服務時,宋明譯最感激的還是母親的理解。大年初五,宋明譯看到武漢大量物資無法及時送到醫院的消息後,便立即動身奔赴武漢做志願者。「媽媽是小學教師,從小就教育我要『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當她知道我要去武漢時,雖然心裡很擔憂,但給了我很大的鼓勵,讓我充滿了力量。」正是憑藉著這股力量的支撐,即便是先後出現發燒和右肺中葉有條狀陰影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時,宋明譯也沒忘記來武漢志願服務的初心——自願籤下遺體捐贈書。「即便不能再為武漢貢獻一份力量,也要為疫情研究貢獻一份微小的力量。」確定是虛驚一場後,宋明譯便立刻投入到志願服務中。在武漢的57天中,宋明譯累計搬運愛心物資100多噸,這位90後用自己的信念詮釋了中國青年的理想和擔當。
動情處眼含熱淚,激情時掌聲不斷。大家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將以抗疫先進典型為榜樣,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匯聚起幹事創業的磅礴力量。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程佳佳說:「他們義無反顧地衝了上去,真的讓我們很敬佩,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黨員,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站得出來,能夠頂得上去,這也激勵我們,以後不管是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能頂得上。」
本報記者 徐明澤 陳海霞
張莎沙 韓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