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古至今,朋友一直都是人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表現的友情理念一直是心目中理想的友情狀態。
與朋友分手之後,雖然兩人天各一方,但是也不必悲傷,只要在四海之內,即使遠隔天涯海角,也就像是近鄰一樣令人倍感親切。成為了真正的好朋友,那便是一輩子的朋友了。
01志同道合的朋友
兩個人能夠成為朋友的原因數不勝數,有的是因為性格符合;有的因為從小一起長大,有相同的成長經歷;還有的是因為興趣愛好相同,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好朋友。
在眾多原因之中,對於朋友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成為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是友情的開始,也是友情延續的方式之一。志同道合對於友情來說有多重要,想必大家都有親身經歷或者親眼目睹。
自古便有知音難覓,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故事。伯牙絕弦便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典故,伯牙善鼓琴,而鍾子期善聽,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子期病故後,伯牙再也不彈琴,因為伯牙認為四海之內不會再有像子期這樣的人,能夠體會他彈奏的意境。
由此可見,志同道合的朋友對於人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就像是千裡馬,千裡馬能力雖強,但是也得找到賞識它的伯樂,才能夠發揮出千裡馬的才能。千裡馬常有有,而伯樂不常有,就像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樣。在滿足物慾的前提下,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交流和升華。
02旅行的考驗
杜甫《長幹行·其一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就算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朋友或者戀人,在一起去旅行的時候總會爆發出這樣或者那樣的矛盾。對於朋友和戀人來說,一起去旅行絕對是一個考驗,一個測試雙方是否合適的考驗。
首先,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擁有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靈魂。史懷澤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中說過: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這一觀點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無權對別人提出這種要求。
所以在旅行的短短幾天內,是矛盾的高發期。雙方要在幾天內一直相處,沒有自己獨處的時間。有人喜歡在酒店裡玩手機,有人認為既然和朋友出來旅行,就不應該再盯著手機看。而是花更多的時間和朋友相處,旅行的意義不就是和朋友的相處嗎?
在對旅行的規劃方面,有的朋友喜歡有計劃、有規劃地做好攻略,然後按著攻略去遊玩。有的朋友則喜歡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興致來了,便出去走走看看,玩累了就好好休息,旅行是出來放鬆自己的。
面對意見相佐的朋友,如果雙方都沒有進行相應的交流和相互包容,那就少不了一番爭吵。沒有人能夠真正地了解對方,只有善於表達自己,別人才能夠知道你的想法。並且不斷的交流,才能在雙方之間達到和諧的狀態。沒有達成共識,那麼旅行結束後,成年人說的再見,就是無聲地告別了,再也不見。
這時候就顯現出了志同道合朋友的重要性,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不會分道揚鑣。在旅行,或者各方面都是和諧且目標一致的。這樣的朋友,很明顯會有長久的陪伴。
朋友真是一個奇妙的角色,在短暫的一生中,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談天說地,好不快活。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