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教育部為拓寬專業面,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不再單獨設置兒科學專業,合併調整為臨床醫學專業,於1999年起不再招生。此後,各大高校均不再設置兒科學本科專業,只有部分高校以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名義進行招生培養兒科人才。
隨著人們對兒童健康保健的關注和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兒科學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的局面日趨顯現,兒科醫生缺口越來越大的現狀,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現象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業內呼籲恢復兒科本科專業招生的聲音連綿不斷。
2016年2月,當時的國家衛計委與教育部聯合宣布,支持中國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8所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專業,並於2016年7月起開始招收兒科學專業本科人才。
時隔17年,兒科學本科專業終於開始重新招生。按照教育部的規劃,要為基層每年培養5000名左右從事兒科等常見病疾病診療服務的全科醫學人才,力爭到2020年每省(區、市)至少有1所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層次專業教育。
2016年作為恢復兒科學本科招生的第1年,第一屆畢業生將於2021年畢業,畢業生就業質量將直接關係到兒科學後續的招生情況與生源質量,也可能會影響到國家對兒科學本科專業招生的未來規劃。
那麼,第一批兒科學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會怎麼樣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首先,讓我們看一組數據:
2016年首批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計劃
從首批恢復招收兒科學本科專業8所高校公布的2016年招生計劃來看,2021年兒科學本科專業畢業生數量約1000人。因為,現在上述8所高校並未公布2021屆畢業生資源信息,但總體上畢業生數量與招生計劃相當。
按照麥可思研究機構公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我國大學共有12個學科大類,92個大學專業類別,506種大學專業。在2021年各專業畢業生變動不大的情況下,按畢業生數量多少來排序的話,兒科學專業畢業生數量排在後10%。
可見,兒科學專業畢業生數量少,在就業中還是有很大的優勢,遠比連續多年亮紅牌的歷史學、漢語言文學、法學等專業優勢更明顯。
畢業生數量少,就業競爭壓力相對而言就小,是不是就業競爭壓力小就一定能就業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社會對兒科醫生的需求情況。
很多人都說到醫院看病是「三長一短」: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檢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帶小孩去醫院看病更是如此,尤其是候診時間很長,特別是看兒科急診的時候,很多醫院晚上、節假日和周末都不開設兒科急診,有的開設兒科的醫院,有時候為了限流減輕醫生負擔,還會臨時停診。
雖然近幾年各大醫院加大了兒科建設力度,甚至有些專科性質的醫院也開設了兒科,但兒科看病難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是社會對兒科醫生需求的實際反映,也是廣大兒童家長最直觀的感受。
從數據上,我們更能客觀看出。根據2020年6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1007545個,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292.8萬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77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3.18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2.61人,每萬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6.41人。
根據以上數據和兒童佔我國總人口的比例,我們可以計算得出,我國每千名兒童的醫生配比僅為0.55人。這也就意味著,一千名兒童只能分到半位兒科醫生,比發達國家少3倍。
每千名兒童的醫生配比僅為0.55人
事實上,每年我國約有80萬醫學畢業生,其中有2.2萬人成功當上了醫生,但是只有300多人最終會選擇去兒科。在醫學界,醫生們早已存在一種共識:兒科這一行業「費力,不討好」。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就如下面這這個網友的吐槽: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兒科醫生稀缺性現象仍然存在,缺口數量依然很大。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鋪開,生二孩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尤其是75後、80後這批群體中,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生二孩。因此,兒童在總人口的比例還會增加,兒童保健醫療需求將會只增不減。兒科醫師數量的增長,遠遠比不上兒童人口數量的增長。至少在十年後,社會對兒科醫生的需求才能維持相對緊平衡狀態,而缺口依然不少。
既然兒科畢業生數量少,兒科醫生社會需求量大,是不是意味著畢業生就業率就高呢?
其實,這還跟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畢業生能力素質有很大關係,下面,我們再來探討一下首批兒科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培養情況。
說到大學畢業生人才培養,學校是一個關鍵因素。我們來看一看首批恢復兒科學本科專業招生的學校實力怎麼樣。(學校簡介來源於其官網)
1.中國醫科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位於遼寧省省會瀋陽市,創辦於1931年11月,學校是原國家衛生部部屬高校,2000年劃轉為遼寧省人民政府管理。現在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與遼寧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入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入選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2.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是由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選國家「111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單位,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西部地區十四所大學之一。
3.哈爾濱醫科大學
哈爾濱醫科大學是教育部首批試辦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的院校,是省部共建大學、黑龍江省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黑龍江省高等醫學教育研究基地、中俄醫科大學聯盟中方牽頭單位。
4.廣州醫科大學
廣州醫科大學是一所以醫學為優勢和特色的廣州市屬重點高校,為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廣東省本科教育國際化辦學改革試點單位、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任務院校、中俄醫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是具有研究生推免資格的學校。
5.溫州醫科大學
溫州醫科大學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教育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國家首批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國際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設單位,為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創始成員。
6.山西醫科大學
山西醫科大學位於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是一所以醫學為主, 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醫科大學,擁有本科與研究生醫學高等教育為主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中俄醫科大學聯盟第一批成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高校,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試點院校。
7.貴州醫科大學
貴州醫科大學位於貴州省省會貴陽市,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貴州省屬重點高等院校,貴州省唯一醫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工作單位,全國來華留學質量認證試點院校,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8.新鄉醫學院
新鄉醫學院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是河南省獨立建制的西醫本科院校。學校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平原省醫科學校,1962年更名為豫北醫學專科學校,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鄉醫學院,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入選國家「111計劃」,是國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二期)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高校。
由此可見,首批8所恢復兒科學本科專業招生的高校實力都很強大,都是專門的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能夠經過批准進入首批恢復招生,本身就代表了他們在兒科學本科專業培養方面具有較高水平。
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高考總人數是939萬,而首批兒科學本科專業錄取人數約1000人。按總報考人數來看,兒科學本科專業錄取率可謂是萬裡挑一的人才。優秀的生源質量,在高水平的醫科大學培養5年,只要不荒廢學業,成為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與近年來就業率高、比較熱門的麻醉學、護理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等醫學類專業一樣。各大醫院在招聘兒科醫生時大多數隻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專業上為臨床醫學或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即可,不要求專業方向為兒科學。
另外,從兒科學專業培養目標來看,要求學生系統掌握醫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初步掌握常見急難、重症的處理原則;能從事兒童保健工作。畢業時頒發醫學學士學位,就業去向是各級醫療衛生部門、大中型醫院及高等醫學院校從事兒童醫療、教學、科學研究工作。
由此可見,明年畢業的首批兒科學本科畢業生,面對社會需求的巨大缺口,在具有合格的專業技術能力條件下,無需考研,積極參加各級醫院招聘,即可直接就業。
可以說,停招17年的兒科學本科專業是一個學好了不用愁就業的專業。對此,你怎麼看?